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从牛津大学学成归来,他感到自己被重视程度已经大不如前了,不再是座上宾了,他抱怨说:“我算什么主流经济学家,政府都不待见。”
张维迎们的黄金时期,是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的经济思想被主流普遍接纳,自身便也成为了主流经济学家,被待为上宾,他们为改革出谋划策,“谋策”的方向是“产权”,说白了是私有化。那个时期主流经济学家回忆起来都充满自豪,把它称为“激动人心的年代”。
90年代后期,因为张维迎们的思想太过露骨激进,引起了老百姓的反感,也遭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他们的风头也没那么强劲了,但他们的影响力还在,经济学家的光环还在,改革仍然在他们的影响下进行,显著的表现是国有经济的持续不断萎缩。
国企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80.7%减少到了2010年的26.6%;在39个行业中,到2010年时国企退出了其中的20个;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企退出了半壁江山。随着国有经济的萎缩,国企职工人数从1992年的8000万,降低到了2004年的3000万,仅相当于1978年时的一半。
国企改革的副产品是“下岗”,在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丹丹的小品《白云黑土》有这样一段台词:“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黄宏的小品《打气儿》也有这样一段台词:“领导一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从本世纪初开始,由于受到大规模下岗的冲击,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给人们带来的新的认识,国有企业的声誉得到了恢复,开始要求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了,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在张维迎们看来,这是改革倒退了,停滞了,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用张维迎的话说,“国企在2008年以后变得更加咄咄逼人和专制”。美国人也不希望中国改革重新重视国企,他们凶巴巴地表示不会置之不理。
张维迎曾经预测,在未来10-20年内,我国的国企占经济总量的份额下降到10%或更低一些,中国将成为一个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张维迎从不讳言自己的主张,他希望奥地利经济学在中国派上用场,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是新自由主义那种,至于那将会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