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俄罗斯女作家问中国人,“他M的”是什么意思。中国人不好回答,就糊弄她说,是挺好的意思。俄罗斯女人回国以后,有人问她,你觉着中国的经济学家怎么样?俄罗斯女人一挑大拇指:中国的经济学家,真T妈的!
看到“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的报道,我觉着有点扯。看到德国的雷娜特·科佩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的,“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我觉着有点谀;看到沙利文说,“美国意识到,几十年来为塑造或改变中国所做出的努力,无论是明里还是暗里,都没有取得成功。”我觉着够阴险。
疫情以降,经济下行,民生多艰。有的人愁眉苦脸,有的人心如死水。有的人则照例唱赞歌,把中国经济说得似乎是忧中有喜,赖中有优。去年jdp5.2,似乎还不错。也有出主意的,论述应该怎样怎样。
比如,通过增加消费项目拉动经济的增长。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从贸易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贸易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等等。
我之慨叹在于,满眼皆是资本贸易,金融开放,消费刺激,拉动经济。很是高大,很是深奥,简直就是云山雾罩。但唯独不见人。就想问一问,纸上谈兵,也须有兵啊。兵在哪呢?兵们过得怎么样?可不要忘了人是第一位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啊!更不能忘了发展经济是为什么?不能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必须能够让人民看到、得到好处。
就如同战争年代打仗,不能为打仗而打仗,立足的基点应该是为人民打江山,让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经济也应该是为人民的,应该真实的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应该立足于大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人民没有获得感、幸福感,甚至不快乐,那能发展起来吗?即便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了,能长久吗?
套用一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40年”。高速确实高速。代价也确实不小。大部分人都像是上了发条。但人不是不知道疲倦的工蚁。人的一辈子,真是不能学校读20年书,单位挣30年命,医院买20年药。那样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即便是工蚁,其实也应该是能够自己合理安排的。白天工作,夜里就好好休息。能够该吃吃,该喝喝。而不是被发条推动着,不分昼夜的玩命。
高速发展40多年了。队伍拉得太长了。应该等一等,聚一聚,集中休整一下。收拢人心,凝聚士气。古人知道,写文章的时候,短小精悍,就一气呵成。若是长篇大论,中间就必须有个停顿、转折。只有一个景点,欣赏一下是享受。几十个景点连在一起,就必须安排专门的休息区。给人一个休息、调整、回味、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打仗也是如此。一个战役下来,部队要休整、补充,总结,做思想工作,蓄积下一个战役的动力。写文章,旅游,打仗,搞经济,都需要有一个平静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能老是绷着。那样大部分人是受不了的。
至于中国应该不应该成为消费型福利型国家,说不清楚。但中国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国家是必须的。现在中国正处于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不能只有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还应该有提高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详细具体可行的五年计划。千万不要蒙着眼睛,空口白牙的胡说什么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都大大提高了。这不是事实。
几亿人背债,几亿人收入很低。很多人断供,债务压身,很多人自杀。人心有点散。在这个时候,想想当初,那些人大谈特谈什么中国该不该成为消费型国家,该不该成为高福利国家,该不该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该不该对世界负责任,该不该做世界经济的引擎,该不该对世界经济做出大的贡献,甚至该不该准备引领世界,我以为,有点空,有点早,有点滑稽。
现在经济下行,不如借此机会好好想想,如果短期内不能较大幅度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养老水平,那能不能动员志愿者去农村免费给农民理理发,刮刮脸,发件羽绒服,发双新鞋,配个帽子,给条围脖。对种粮人好一点,哪怕只是在春节之前。这样的幸福感、获得感,可能是短暂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有普遍性。
不要搞什么噱头,弄几个贫困户,给人家一桶油,一袋米,还必须要配合官方照相,要求人家背诵感谢政府的话。不要拿贫困的人家当道具。与其空喊努力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如来点实在的,比如,加快恢复免费医疗,比如房贷已经还了五年或几年以上,就不用再还利息,只要还本。比如既然是义务教育,那就不允许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校服,想统一就由国家发给学生,否则不必有统一的要求。等等。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减轻人民的负担,给人们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国家也可以平静下来,缓一缓,认真调理一下方针政策。
我认为,所谓“资本主义无限制地发展生产能力和人民大众的贫困及其有限的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是专家们拍拍脑门,空喊一番就能解决的。相反,它正在发展膨大。若想解决,难!(2024.2.3)
【文/竹男,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