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资动态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要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打造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这为中国股市对症下药,实现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南。
近期中国股市接连下跌,不少人努力探究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包括经济基本面走弱、长线资金供给不足、相关政策落实不完全到位等。但笔者认为,市场问题还是要从市场中找原因,抓住主要矛盾,提出针对性举措,才能切实走出困境。
结构性失衡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核心原因。信心的确比黄金更可贵,但信心必须与稳健的市场结构相匹配,才能延续并巩固提升。目前中国股市存在的第一个失衡是,新增上市公司和长线资金之间的失衡。近5年新增上市公司1700家左右,IPO融资额2.2万亿元,看似不多,但二级市场来要消化的限售股市值可能要达到15亿元左右。这对市场平衡是有直接影响的。第二个失衡是,上市公司实际流通股权和限售股之间的权益失衡。流通后的股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变现,而限售股为兑现准流通权收益,往往要采取变通措施。第三个失衡是,较高的发行价和上市公司分红之间的失衡。分红是回报股东的一般方式,也是推动市值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但如果发行价过高,分红对市场的正向驱动功能有可能贬值。市场内部这些失衡本来可以通过时间来逐步消化。但近5年新上市公司快速增加,显著放大了这些失衡。再叠加一些具体做法失当,导致大盘下跌。
针对近期股市下跌,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也有人列举其他国家对违规造假公司和退市公司的惩罚性措施。比如,有的国家规定,一旦上市公司触发退市红线,要先定一个股票回购价格,由该公司全面回购在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并且,在确定退市之后,该公司不得进行资产重组,也不得出让资产。又如,有的国家在股市不稳定时,暂停做空机制。笔者认为,这些措施是可以借鉴的。世界上没有僵化的市场经济,而只能且必须在当期市场条件下找到相对平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市场化、法治化的政策举措,为市场注入制度和政策力量,而不是“机械地对标书本上的市场经济”。当然,采取相关阶段性政策措施,要和长期稳定的制度建设配合起来,实现短中长统筹决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市场,对资本市场政策措施和制度进行必要调整,是十分正常的。
任何一个股市稳定运行的基石都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监管机制。法律制度和有效监管是上市公司基本面真实可靠、所披露信息真实有效的保障。如果上市公司的运营质量和公开信息质量堆积太多问题,就会挫伤投资者的信心。这方面的问题是需要认真检视的。近几年,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构业务、不法输送利益的案件。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侵害投资者权益,看起来金额不大,有的甚至难以判定金额,但没有被及时发现,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同样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无论多复杂的市场情况,都应当回到“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市场问题最核心的是供需问题。既要解决当期的供需矛盾,也要充分考虑中长期的供需矛盾。近些年积累的大规模限售股,终将进入实际流通,终将还原其市场定价。这个压力是一定要解决的,而单靠驱动增量资金入市,恐怕难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对接下来新发行的股票,一定要加强质量约束;对近5年已发行的股票,要开展“回头看”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同时,对市场制度中的短板,无论涉及发行、交易环节,还是其他交叉领域的政策,都要立足于让所有市场参与者感受到公平公正,加以检视,根据实际予以完善。
我们相信,经过进一步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中国股市一定会焕发出生机活力,实现与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作者是资深财经评论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