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对立的话术有很多种,比如“你家的不如我家的”“我喜欢的才是正确的”,再比如 “如果我要针对你,首先一定要想办法给你扣顶帽子”。
据我观察,这种现象目前在文体界有突出表现,我们追求、主张的“百花齐放”在很多时候被个别人忽视,他们执迷于自己内心塑造的小世界并据此“党同伐异”。如果简单分析概括这种心态的话,我认为这显现了他们人生信仰的缺乏和迷乱。
内地互联网围绕文体界人士产生的“舆论互殴”事件不少,参与者往往情绪激昂,并且愤慨自己的“偶像”被对方“践踏”。旁观者或者对这种攻击习以为常,或者感到费解,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事情需要动这么大的肝火、闹这么大的阵仗,更难以理解“为何如今骂人都要上纲上线”。
前不久围绕中国台北乒乓球运动员林昀儒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事情脉络简单梳理如下:
林昀儒在2023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比赛中赢了王楚钦,并在之后夺冠。但夺冠后他因为在采访中使用英语回答问题而引发争议,受到了一些国内球迷的批评,再加上有人认为他在采访时 “阴阳”了王楚钦,就被批评“球品差人品更差”,而且批评进一步升级成指责林昀儒有严重的政治问题。这类言论其实已经超过了赛事本身。
如果说对于体育明星的非议尚属小众,那么文体界中的“文艺”名人则更可能遭遇“饭圈”极端化斗争,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本人的职业生涯。
理论上,对于人们拥护、支持自己喜好的人或事物并没有明确的言行规范,但“饭圈”极端化的行为还是值得我们关注探讨。从本质上看,“饭圈”极端化的心理逻辑近乎原始宗教式的图腾崇拜,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排斥“异端”,努力寻找“敌人”、打击“敌人”的行为,以证明自己支持的是唯一“真理”。对此我愿称之为“人类原始社会形成的宗教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异形”,参与者很大程度上是想通过这种攻击“假想敌”的方式形成集体感并获得认同。
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但是热衷于“饭圈”极端行为、喜欢搞对立的人至少在心智上是“自闭”或“半自闭”状态,对他们来说,“队友”有着堪比“教友”的意义。同时,为了得到小群体的认可,一个人可能会陷入“癫狂”的状态攻击一切“真理”之外的人和事。极端的言行常以“你不用表态,我们替你表态”的形式出现,这也是近些年来内地互联网“饭圈”掐架时经常出现的“招式”。
极端化攻击中,美、丑等评判不是攻击的首选项,而是会把“言行”、“细节”、“帽子”和“本质”等多种选项综合叠加。激烈的言辞之下是一种病态的执念,在“拥护、支持、立场、态度”等方面大做文章、随意扣帽子的行为更是脱离了人文价值取向,且有用心险恶之嫌。
近些年在“饭圈”极端化事件中“中枪”的人和事不少,背后的根源或许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你”不合“我”的心意,因为“我”喜欢其他人;“我”审美水平高,我的就是标准;如果“我”能因为“你”获得关注和流量,“攻击你”可能是最好、最便捷的选择。从这几个层面来看,“饭圈”的极端化无论以什么面目出现,无论某些人说得再怎么义正词严,其实背后可能都有一些拿不上台面的小心思。
制造“对立”在某些人看来是可以谋私利的好手段,但获得的也只可能是一时之间的蝇头小利。情绪化和私利化的观点会让原本应该成为朋友的人日渐疏远甚至反目成仇,让戾气侵袭健康的环境。能够吸引人心的永远不会是“你不是我的人,你就不是好人”这样的狭隘自私,而是平和、公正、客观的实事求是。(作者是监制、策划人、《四味毒叔》创始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