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造访“音乐之都”维也纳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2-26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造访“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的秋天是美丽而动人的。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这里。著名的维也纳森林被染成了金黄色,蓝色的多瑙河泛着银光,一座座造型逼真'...

造访“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的秋天是美丽而动人的。金秋十月,我们来到了这里。著名的维也纳森林被染成了金黄色,蓝色的多瑙河泛着银光,一座座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维也纳,不愧为“音乐之都”,似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跳动着欢乐的音符,回荡着迷人的旋律……
“世界唯一的音乐家”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白色大理石雕像耸立在内环城路皇宫公园的入口处。雕像前的绿色草坪里,一组玫瑰花组成的高音谱号格外引人注目。
莫扎特的艺术生命短暂而又辉煌。他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世家。3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6岁开始了其辉煌的艺术生涯,他不仅在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中演出,而且还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8岁开始创作,11岁写出第一部歌剧,14岁便成为著名的波伦亚学院院士。1781年他不顾父亲的劝告,辞去萨尔茨堡大主教府乐师之职,定居音乐之都维也纳。
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部交响曲,四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其他乐器协奏曲,五十多首钢琴奏鸣曲和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大量其他类型的室内乐和声乐作品。
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说:“莫扎特不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实在是世界唯一的音乐家。”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说,莫扎特的音乐里全然没有欲望,只有美。罗马教皇十分欣赏莫扎特的天才,授予他“骑士”称号。莫扎特非常高兴,以后经常自称“骑士莫扎特”。
然而,在他短暂的35年生涯中,贫困总是伴随着他。据说,在一个寒冬的早晨,一位朋友前去拜访,看见莫扎特夫妇正携手跳舞。一问才知道,他们因为无钱买煤生火,只好以跳舞御寒。
“我一生只写了几个音符”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青铜像位于内环城路一个广场的中央。他1770年生于德国古城波恩,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8岁公开表演,14岁继承祖业进入宫廷乐队。22岁离开故乡迁居维也纳,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作。
贝多芬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又都是在他耳疾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创作的,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就是他失聪后的杰作。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与莫扎特不同。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体现的是一种宫廷的审美风尚,而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绝唱,更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
据说,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本来是为他崇拜的英雄拿破仑所作。作曲家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的形象来刻画自己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交响曲完成后,贝多芬在封面上题了“献给英雄拿破仑”几个字,打算托人转呈拿破仑。但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后,异常愤怒:“想不到这家伙也是平庸之辈。”于是把《英雄交响曲》撕得粉碎,扔在地板上。后在朋友的劝说下,把乐曲改题为“为一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公开出版。后来,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上时,贝多芬冷笑道:“我已经为他的没落作曲,《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葬礼曲不是在17年前暗示了他的命运吗?”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着患难和困苦。1827年,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里,贝多芬这位“波恩的英雄”离开了人世。
“咳!我一生只写了几个音符。”这就是音乐大师的最后遗言。寥寥数语更显他的伟大。
“闪烁着神圣的光芒”
在贝多芬铜像的旁边是舒伯特的铜像。舒伯特在他短暂(只活了31岁)而不幸的一生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其中有六百多首艺术歌曲,故被称作“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作品形象生动,感染力强。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创了艺术歌曲的新时代。他从莎士比亚、歌德、海涅等人的诗作中找到了自己的音乐语言,谱写出一曲曲流动的“音乐诗”。据说,《听啊!云雀!》是在1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的。有一天,他同几位朋友散步到维也纳郊外,到一家饭店用餐。舒伯特随手拿起餐桌上放的一本莎士比亚诗集读起来。忽然,他说,“多么美妙的旋律啊,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马上把餐桌上的菜单翻过来,用铅笔划上五条线,递给他。他一气呵成,写完了全曲。
舒伯特仰慕贝多芬。一天,他带着自己的歌曲选集,随出版人一同去拜访贝多芬。不巧,贝多芬不在家,未能见到。后来,贝多芬看到舒伯特的作品,十分欣赏,认为作品中“闪烁着神圣的光芒”。此时的贝多芬已病入膏肓。舒伯特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到贝多芬病床前,两人见了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不久,贝多芬与世长辞。舒伯特十分悲痛。
贝多芬逝世18个月后,舒伯特也驾鹤西去。舒伯特临终遗言,希望死后葬在贝多芬墓旁。他的家人和朋友满足了他的遗愿。
《蓝色多瑙河》为振国威而作
小约翰·施特劳斯可谓一生顺畅,终身显赫,就连死后,似乎也受到了特殊的优待。在维也纳的城市公园里,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施特劳斯金像。这位“圆舞曲之王”站在高高的乐坛上,专心致志地拉着小提琴。在他的后面,装饰着漂亮的环状大理石浮雕。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维也纳的一大景观。我们还没有拍完照,就看到有一对华裔新婚夫妇来此拍照留念。
小约翰·施特劳斯出身音乐世家,一生写了五百多首作品,大部分是舞曲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以及一些轻歌剧。其中以他所创造的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著称,特别是他的《蓝色多瑙河》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据说,他的《蓝色多瑙河》是为了重振国威而创作的。1866年7月,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市民情绪低沉。当时,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约请施特劳斯写一首歌颂祖国河山的合唱曲,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天,作曲家突然想起了德国诗人卡尔·贝克描写多瑙河的诗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的、蔚蓝色的多瑙河边……”
诗中迷人的意境点化了作曲家的音乐灵感。旋律犹如泉涌,流泻在他的笔端。一首无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诞生了。
乐曲写好后,赫贝克请一位奥地利职业警察兼家庭诗人约瑟夫·怀尔填词。因歌词粗劣,内容不合时宜,这首合唱曲在1867年2月15日首演时,听众反应平平。半年后,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演出了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第二天,法国诗人巴比叶用法文为圆舞曲重新填写歌词。以后,管弦乐曲和合唱曲《蓝色多瑙河》便风靡全球,成为施特劳斯的代表作。
瓦格纳赞誉这部作品“在优美、精致和真正的音乐方面,超过了当时许多作品”。
领略金色大厅音乐会风采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会,几乎是所有到访者的心愿。奥地利接待方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提前为我们订好了入场券。当天晚上,中国驻奥地利大使的宴请尚未结束,我们就歉意地中途告退,匆匆赶往金色大厅。
音乐会由下奥地利州交响乐团演奏,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学生本寺郎执棒。金色大厅金碧辉煌,座无虚席。第一首曲子是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威廉·退尔是瑞士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忠厚善良,不畏强暴,射杀了企图谋害他的奥地利地方官员。在退尔的感召下,瑞士人民相继起义,推翻了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804年,在德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爱国主义诗剧《威廉·退尔》。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就是根据这部剧作编写的。歌剧的序曲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区美丽的自然风光,音乐柔美恬静;第二部分描写了暴风雨来临的景致,急速的弦乐声和鼓声,如狂风大作,如电闪雷鸣;第三部分是暴风雨过后的田园景色,旋律好像是一首阿尔卑斯山的牧歌;第四部分是骑兵进行曲,乐曲雄浑。序曲演奏结束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首曲子是瑞士作曲家施奈德的长号奏鸣曲,长号乐手为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人达宾。他的演奏生动、传神、圆润。演奏结束后,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只好加演了一首舒伯特的长号奏鸣曲。最后一首曲子是比利时作曲家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曲子气势恢弘,旋律活泼明快,情绪昂扬激奋,把音乐会推向了高潮。(摄影 祝寿臣)

莫扎特的大理石雕像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