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中骗
就像戏剧一样,生活中也存在着演员和表演。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吗?不总是这样。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曾经骗过人,而那些大骗子走得比常人更远
【西班牙《趣味》月刊10月号文章】题:身份窃贼(作者 费尔南多·科门)
费迪南德·沃尔多·德马拉完全配得上他“大骗子”的称号。德马拉1920年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年轻时就喜欢冒充一些真实和虚构的人物,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现实生活是灰色的、无趣的,人就有权利选择另外一种生活。”这种哲学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假装自杀,又以前美国海军军官、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罗伯特·林顿·弗伦奇的身份出现。
凭借这个新身份,他摇身一变,成为甘农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他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书。”他还到一所大学去进修神学,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几年之后,他化身为专门研究癌症的专家哈曼,后来又盗用了约瑟夫·西尔大夫的名号,成为加拿大海军的一员。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作为医生登船救助南朝鲜伤员。他的英雄事迹被各大媒体广为传颂,终于传到了真正的西尔大夫耳朵里,他亲自揭开了德马拉的假面具。
德马拉不得不在下半辈子回归自我,1982年在贫困和孤独中死去。
否定真我的生存战略
德马拉是一些巨骗们的典型。他们一般都很聪明,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表演才能,因为他们要学会模仿不同的角色,并公开扮演。他们深知,他们生来就是失败者,根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身份来给自己一个机会。英国女作家萨拉·伯顿说:“尽管他们的证件是假的,但他们的技能却可以达到逼真的程度。这些假医生和假教授的专业能力往往和他们所冒充的人不相上下,甚至还略胜一筹。”
心理学家指出,这些窃取身份者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富有创造力的自恋狂,他们希望引起注意,或者仅仅是需要制造一个骗局,从自己无可争议的才华和聪明才智中获益,就像德马拉一样。还有一些人行骗的目的是模仿自己崇拜的某个偶像,例如摇滚歌星或者其他公众人物。有些人通过行骗来获取从来不曾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并非才智过人,他们想要的是赢得他人的关注,摆脱平庸的生活,体验一种凭借真实身份无法获得的改善。
美国心理学家海伦妮·多伊奇在1955年说,有些骗术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行骗人的童年生活。她指出,无论是聪颖过人还是不够聪明的孩子,最终都可能成为骗子。就好像很多孩子都希望在学习或运动中出类拔萃一样,那些后来变成骗子的孩子没有能力通过奋斗去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他们认为自己有权走捷径来获取胜利,取得他们认为自己本该取得的成功。多伊奇指出,在这种渴望被看作特殊人才的心态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也就是说,他们采用虚假的身份实际上是为了否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种自相矛盾在德马拉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生存战略是将自己一分为二,一个自认为才华横溢的“我”和一个失败的“我”。
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
美国大骗子弗兰克·阿巴尼亚莱的经历就印证了多伊奇的理论。阿巴尼亚莱1948年出生在纽约州布朗克斯维尔,12岁时父母离异,跟随父亲长大。从少年时期起,对异性和奢华生活的向往就促使他开始小偷小摸和四处行骗,由于发色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15岁的阿巴尼亚莱干脆私自更改了驾照上的出生日期,变成了26岁的年轻人。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阿巴尼亚莱开始签空头支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冒充过飞行员、医生、教授,甚至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助手,从中敛财无数,但骗术也迫使他四处逃亡。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土耳其和德国的警察都在找他,从瑞典被遣返回国以后,阿巴尼亚莱被判入狱12年。
在服刑满五年的时候,曾经追捕他多年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来找他,说如果阿巴尼亚莱愿意为他们提供无偿服务,他就可以获得自由。从此,阿巴尼亚莱开始为联邦调查局工作,25年来,他都在与金融犯罪打交道,还为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上课。他被认为是制造假证件的专家,许多银行都来向他请教。阿巴尼亚莱是幸运的,谈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说:“尽管很多人对我的过去很着迷,但我却感到失去了青春。我有五年时间在躲避警方的追捕,还有五年时间呆在监狱里,那种生活太孤独了。我从来没踢过足球,也没有和同龄的女孩交往过,我再也不想过那样的生活了。”
伪造身份可以赢得名声和地位,但总要冒着被揭穿的危险。美国人道格拉斯·斯特林费洛1952年伪造自己在二战战场和营救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汉的行动中的英勇表现而在共和党中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职位。坐在轮椅上的斯特林费洛说,纳粹对他动酷刑,造成下肢瘫痪。两年以后,民主党人戳穿了他的谎言。他从来就没有当过特工,也没有被纳粹抓过。他光辉的军旅生涯只存在于他的想像中。他的轮椅也只是道具而已,给他一个手杖,他就可以走路了。
不久前,美国福克斯新闻台聘请了一个所谓的军事专家约瑟夫·卡法索来谈论本·拉丹和基地组织。四个月后他被辞退了。卡法索自称是美国特种部队的退役上校、越战老兵和获得过银质奖章的战斗英雄,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编造的,他通过欺骗轻松发财。
想像丰富的表演天才
总的来说,这些骗子都喜欢冒险,尽管不真实的身份使他们无法和别人保持进一步的交往,但他们喜欢这种可能被别人发现的危险和刺激,而这种不与人亲近的距离感又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因为他们可以继续行骗了。每个骗子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具有让人对他们的假身份深信不疑的能力。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被揭穿本来面目的骗子们的生活,但还有一些更高明的骗子,他们还在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令人捉摸不透。他们冒充巨额财产继承人、名人或威望很高的专业人士。
毫无疑问,骗子们的经历有精彩的一面,但从病理学上来说,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受着痛苦的煎熬。有些人病态的自我陶醉使他们完全脱离了现实,甚至将自己带入了精神病的深渊中去。
19世纪末,专家们发现,当人的想像力过度泛滥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言行。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幻想性谎语癖。幻想性谎语癖患者会将谎言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过度的自我陶醉会导致他们作出不寻常甚至耸人听闻的举动。通过这些举动,他们可以将其他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并感觉到自己是个天才或者高人一等。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脱离现实,最后甚至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行骗。
形形色色的超级骗局
除了窃取别人的名号和财产以外,一些胆大包天的骗子还能够让别人的妻子误将他们看作自己的丈夫。16世纪中叶,法国阿尔蒂加一个名叫马丁·盖尔的农夫在结婚10年之后抛弃了妻子和儿子,离家出走。四年以后,一个自称是盖尔的男人来到村里。他与盖尔的妻子共同生活了三年。但村民们后来得知,这是个本名叫阿尔诺·迪蒂的骗子,并将他送上了法庭。盖尔的妻子一直为他辩护,就在法庭准备宣判迪蒂无罪的时候,真正的盖尔出现了。两人的外貌惊人地相像,妻子说因为被丈夫抛弃太久才会搞错,但人们显然不能接受这种说法。迪蒂最后被绞死了。
在文学界也出现过大骗子。1956年英国《第三只眼》一书的作者署名为洛桑·兰帕,他自称是西藏喇嘛。他的书马上成为最畅销的作品,随后他又出版了几部关于佛教的书。1958年,《泰晤士报》的几名记者发现,这位所谓的洛桑·兰帕实际上叫西里尔·亨利·霍斯金斯,出生于德文郡,从来没有到过西藏。尽管如此,他的著作仍然在世界各地热销。
为了在男权社会中立足,有的女性不得不假扮男性。17世纪时一名西班牙修女卡塔利娜·埃劳索放弃了父母为她选择的生活道路,到美洲历险。她先后使用了几个男性身份。在智利,她因在多次军事行动中的出色表现而荣升陆军少尉。真实身份被发现后,卡塔利娜前往罗马,教皇批准她可以着男装。
英国医生詹姆斯·巴里1816年开始在南非行医,很快就凭精湛的医术和坏脾气而闻名。这个尖嗓音的小个子医生1826年回到了英国,1865年,一生行医的巴里去世了。人们在筹备葬礼的时候才发现,医生竟然是女性。媒体纷纷对此事进行报道,这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在讲求清规戒律的英国保守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专业骗子的实例,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弄清楚他们的真正动机。但最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然成功地骗过了这么多人。就像戏剧一样,生活中也有着演员和表演。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真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吗?不总是这样。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曾经骗过人,只不过那些大诈骗犯走得比常人更远罢了。
1956年,《第三只眼》一书的问世使作者洛桑·米帕声名大噪,实际上这个自称为喇嘛的人本名叫西里尔·霍斯金斯,他从未离开过英国
美国人费迪南德·德马拉(图左)曾冒充过修道士、教授、外科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在被揭穿之前他的骗术一直都很成功。他的经历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大诈骗犯》,由托尼·柯蒂斯主演。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