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了,这里的黎明依然静悄悄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0月4日报道】题:“静悄悄的黎明”闪光30年(作者 布罗茨基)
在原拍摄地卡累利阿庆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成片30周年,这个想法是俄罗斯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共和国电影工作者提出的。导演罗斯托茨基已于去年谢世;7名男女主角中,只有演勇敢的女战士热尼娅的奥斯特罗乌莫娃和演胆怯的加利娅的马尔科娃脱不开身,未能从莫斯科赶来参加活动。
“奇怪,30年了,这里什么都没变。我们依然住在‘北方旅社’,当时这是唯一全天供热水的旅社,我们随时得卸妆,洗去浑身泥浆,所以就住在那里,”演军士长瓦斯科夫的马尔蒂诺夫说。
演员被热情的村民们拉进家里做客,回忆起当年的故事。
近乎古板的导演
罗斯托茨基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导演。他认为,既然剧本里说古尔维奇(为给军士长取烟荷包被德国鬼子刺死的犹太族女战士)的脚被军靴磨起了茧子,拍戏时也应当如此。演古尔维奇的多尔加诺娃说:“我哀求他给我一双合脚的靴子,他断然拒绝。结果,我‘穿小鞋’磨出了老茧,简直没法走路,导演才满意了。”
马尔蒂诺夫插嘴:“他逼我们成天在碎石地上爬,可以说,卡累利阿大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汗哪!”
演奥夏宁娜中士的舍夫丘克回忆道:“当时我有一个很复杂的镜头,演受了致命伤的奥夏宁娜。事前我听够了大夫关于垂死者的描述。我太深入角色了,居然拍完镜头就失去了知觉。”
舍夫丘克说:“这些场面拍了2周。最费事的是把电影摄制设备运进沼泽。沼泽非常‘狡猾’,我们一定要准确地照着路标走,不然就会滑进稀泥塘。奥斯特罗乌莫娃差点被吸进了泥塘,吓得面无人色,好不容易才被大家拖了出来。”
多尔加诺娃叹道:“每天都又湿又脏又恶心。但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可怕的考验。”
最可怕的考验
对当时这些年轻纯洁的姑娘来说,最可怕的考验是拍洗澡场面。无论你怎么恳求,导演就是不愿改剧本:“姑娘们哪,你们得明白,观众应当看到你们的美丽,这样才会更强烈地仇恨那些杀害了你们的法西斯呀!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嘛!”
女演员们回忆:“让导演看到我们光身子倒也罢了,我们觉得,他反正是个老大爷,可是,现场有好多小伙子哪!当着他们的面脱衣服,我们真受不了。导演就玩了个花招,发誓说拍摄现场就只有他跟一个摄影师。可是,奥斯特罗乌莫娃脱光衣服,跑进澡堂,就看见那里有个管灯光的小伙子!”
不过,那个镜头已经是到莫斯科摄影棚里拍的了。洗澡的镜头后来又遇到麻烦。头遍审查后曾有争论,是不是要剪去这个镜头。当时是苏联时期,观念还相当传统。
马尔蒂诺夫笑着说:“其实,这个镜头非常纯洁。但公映后仍有人提意见,有封来信写道:‘片子不错,可是银幕上有光身子的女人,我跟丈夫并排坐着看这电影挺别扭。’”
在中国有几亿观众
这部电影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拍完戏后,演员们简直成了亲人,30年来,演员组逢年过节都带了家小聚会。
公映后,这部片子在苏联很快创了票房收入纪录,1974年还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名列当年5部最佳片;随后就红遍世界,发行拷贝数千部。我们的演员出国,常常在银幕上看到说外语的自己。马尔蒂诺夫动情地说:“看到我在银幕上说中国话时,我简直惊呆了。后来,有人告诉我,中国有好几亿观众看了这片子,据说老革命邓小平看后说,这很像中国革命影片嘛!”
演员们应邀出席威尼斯电影节。舍夫丘克回忆:“行前我们被吓坏了。有人对我们说,在那里一天得换三副行头。当时我们这些穷演员哪有那么多衣服!我跟奥斯特罗乌莫娃打定主意不去了。导演想了个聪明办法,带我们去见当时还不太出名的时装设计师扎伊采夫。他给我们设计了好几套漂亮衣服,可是我们买不起,只好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买下,留作戏装。我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穿的衣服,衬里上还有黑墨印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财产登记号码。不过,我们的自我感觉都棒极了!”
在卫国战争战场上,是俄罗斯妇女阿尼娅用她的双手把我救出来的。她是志愿兵,在前线一直战斗到胜利。战后她嫁了人,生了一双出色的儿女。但她还是没有逃出战争的魔爪,死于脑癌。她未能看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当时她已双目失明,我把她带到制片厂,一句句地告诉她银幕上的人物、动作和场景,就这样,她“看”完了电影。我拍这部片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感谢阿尼娅,感谢我们的妇女,是她们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是她们和我们一起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摘自导演罗斯托茨基的回忆录
影片中的舍夫丘克、德拉佩科和多尔加诺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