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探访犹太人定居点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1-07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探访犹太人定居点 10月30日,以色列联合政府因新预算案中关于增加犹太人定居点开支问题引发工党集体辞职,最终导致联合政府解体。犹太人定居点究竟怎么样'...

探访犹太人定居点


10月30日,以色列联合政府因新预算案中关于增加犹太人定居点开支问题引发工党集体辞职,最终导致联合政府解体。犹太人定居点究竟怎么样?对巴勒斯坦人到底构成什么样的威胁?
一般来说,巴以争端的实质是被占领土的归属问题,而犹太人定居点在被占领土上的存在又构成了领土归还的主要障碍。因此,专家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的历史就是犹太人定居点在巴勒斯坦地区不断增加和扩张的历史。
10月30日,以色列联合政府因新预算案中关于增加犹太人定居点开支问题引发工党集体辞职,最终导致联合政府解体。犹太人定居点究竟怎么样?对巴勒斯坦人到底构成什么样的威胁?本报记者最近走访了其中一个犹太人定居点。
“可怕的”还是“害怕的”?
对于穆罕默德一家来说,晚饭后围坐在院子里纳凉需要冒生命危险。这家人住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黛尔·拜莱赫,距离犹太人定居点卡夫尔·达卢姆200米。每天晚上7点以后,全村实行宵禁,而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和定居点内以色列士兵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宵禁之后上演。一旦枪声响起,便不能再“享受”纳凉。
6点半,全家在院子里吃简单的晚饭:奶酪、自制大饼、切成碎末的蔬菜。因为有我这个客人才炖了一只鸽子。但那是客人的专利,小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等客人发话,才让他们吃一口。“‘因提法达’(又称‘阿克萨起义’)之前,我在定居点里务农,一天150谢克尔(1谢克尔约合2元人民币),”一家之主、穆罕默德的父亲法里克说。(现在,加沙一个中等收入的公司职员一个月的工资不过1500谢克尔。)“因提法达”开始之后,定居点不再允许巴勒斯坦人进入,法里克失去工作,成了加沙50%失业率中的一分子。 
我们正吃着饭,外面忽然传来一阵整齐的歌声和拍手声。原来是十几个工人下班回村,由于已经进入宵禁时间,他们齐声唱歌、拍手,为的是“通知”以色列士兵他们不是企图接近定居点的武装人员。几个星期前,4名巴勒斯坦工人提着工具走过定居点附近,被以军士兵当作手持武器的武装人员开枪打死。
穆罕默德家的院子水泥铺地,半人高的围墙外是一片农田。晚风吹过,很是惬意。最小的孩子伊哈卜上小学二年级,他拿出作业本来给我看。第一篇作业是抄写:“我们的祖国巴勒斯坦,东靠约旦,西临埃及,北接黎巴嫩,南面是沙特。”“那么以色列在哪儿呢?”我问。“没有以色列啊!”伊哈卜一脸天真。
7点半,夜空中忽然升起一个耀眼的火球,悬浮在那里一动不动。穆罕默德的母亲说,那是以军发射的照明弹,用来察看附近村庄情况。突然,“啪”的一声枪响。坐在门槛上的伊哈卜和妹妹希巴像受惊的兔子,一下子蹿进屋里。大人们也赶紧起身,收拾起毯子和餐具,宣告纳凉结束。
母亲关上院子和房间之间的铁门。枪声稠密起来。
屋里又潮又热。穆罕默德告诉我说,从枪声判断,这不是交火,而是以军士兵开枪警告村民不得外出。“他们经常在半夜胡乱开枪,吓唬村里的武装人员,”他说,“有时整夜不停,害得我不得不吃安眠药。”
“可是,一旦发生交火,吃什么药都睡不着了。”穆罕默德说,为了抓捕攻击定居点的武装人员,以军士兵多次半夜破门而入,查看全家人的身份证。交火激烈时,以军还出动坦克向村庄开炮,穆罕默德家则在最前沿。虽然炮弹不曾落到家里,但恐惧、惊吓却无时不在。“由于宵禁,不能跑出房子躲避炮弹,”穆罕默德的母亲说:“每次一开炮,我们全家就趴到厕所的地上。”因为厕所是这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家里离定居点最远的一个角落。
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父亲法里克突然说:“其实,定居者不是可怕的,而是害怕的。”他说,对面的犹太人定居点里住着二百多名定居者和士兵,加沙地带17个定居点(这是以色列政府公布的数字,巴方认为有19个),一共4000多定居者。而仅仅黛尔·拜莱赫的人口就有9万,整个加沙有105万人。定居点,其实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孤岛。以色列士兵之所以胡乱开枪,正是给自己壮胆。
入夜,整个村庄在黑暗中沉默着。外面由远及近传来“沙沙”声,地面微微颤动。穆罕默德的母亲把我带到窗户旁,掀起窗帘一角让我看。一辆巡逻的坦克缓缓驶来,炮筒后的一束灯光划过窗口,穆罕默德的母亲赶紧用手把我按到地上。坦克顺着墙开过去了,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夜里,几次被枪声惊醒。穆罕默德的母亲躺在床上对我说,只要不开炮就不要紧。
公鸡报晓,终于把村庄从噩梦中唤醒。穆罕默德围着屋子转了转,发现羊圈的铁皮房子上多了一个枪眼。早晨7点宵禁才解除,但伊哈卜和妹妹必须6点半出发,赶到几公里外的德国援建的小学上课,途中还要经过定居点。“定居者允许孩子们沿定居点旁的公路去上学,但不能有大人跟着,”穆罕默德的母亲说。
晨光里,背书包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走向学校。他们脚下的泥地上,昨晚坦克履带碾过的痕迹清晰可见。
“魔窟”还是“世外桃源”?
在犹太人定居点对面的巴勒斯坦村庄度过一夜之后,我同巴勒斯坦人一样,相信戒备森严、滥用武力的定居点是“魔窟”。加沙地带17个定居点的位置可谓精心选择,从南到北把整个加沙地带“管”了起来,而且垄断了最好的水源、最肥沃的土地。这里的定居点以农业为主,盛产鲜花,行销世界各地。
在从北京到特拉维夫的飞机上,我结识了以色列人多佛拉赫。她告诉我她儿子扎黑住在加沙附近的一个定居点,我便缠住她请她带我去看看。
去埃里·西奈的路上,我有些紧张。因为这是一条专供定居者使用的公路,阿拉伯牌照的车辆禁止入内。但享有“特权”的同时,行驶在公路上的定居者也屡屡成为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石块或者炸弹袭击的对象。
一路上,巡逻的军车穿梭不断,枪口全都冲外。进入定居点之前有一个关卡,一男一女两个士兵检查了我的护照后放行。在两扇大铁门前,以色列牌照的出租车停下,司机告诉我,这就是“埃里·西奈”。
一进门,我的脑海里只有四个字“世外桃源”。与纷乱嘈杂的加沙相比,这里能听见小鸟啁啾;在加沙很少见到绿色,而这里,满眼是鲜花绿草,落英缤纷。唯一把我拉回到现实的是偶尔传来的炮声。
“别担心,那是士兵在操练,”扎黑的妻子加尼特到入口来“认领”我。我这才知道自己之所以能顺利过关,进入定居点,是因为她在前一天已经把我的名字、到达时间报告给了士兵。
加尼特的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这也许是定居者的生存本能。她没有如我所愿地带我参观整个定居点。我只好在去她家的路上,四处打量这个想象中的“魔窟”。83户定居者的房子整齐排列,一色的白墙红瓦。整个定居点被铁丝网包围着。加尼特说,以前巴勒斯坦人可以进来打工,但自从有人溜进来杀害定居者以后,一道铁丝网隔开了彼此。住宅区外围是大片农田,隐约可见高高耸立的?望塔,军车往来不断。
站在这里回望加沙,颇多感慨。这两个咫尺之隔的地方,居然天上人间。
“我们总是政策的牺牲品”
加尼特5岁的小女儿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乐,看见我这个陌生人,有点害羞。那个动画片在加沙我也看过,不过是阿拉伯语对白,巴勒斯坦孩子看的时候也是咯咯直笑。
加尼特全家人都搬到了这个定居点居住,但在几十公里外的阿什克隆工业区工作。根据以色列政策法规,定居者可以低价购买住房,价格往往是以色列本土房价的1/4到1/2,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低息贷款、减免赋税。加尼特告诉我,她搬到这里的理由只有一个:“图清静。”
她的父亲,现年59岁的阿维·法拉汗是埃里·西奈的创建者之一。而这个定居点的建立始于另一个定居点的消失。1979年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签订后,西奈半岛的14个定居点和两个中心城镇根据协议全部撤离,三千多城镇定居者和五百多户农业定居者在1982年4月之前被陆续安置到西岸和加沙地带。加尼特一家就在1982年最后一批离开西奈半岛的行列中。强行拆除定居点的当天,全家人哭着喊着恳求以色列警察不要拆除他们的家园。一名记者拍下了当时的场面。
时过境迁,“定居”下来的阿维·法拉汗曾经和阿拉伯人一起经营饭店,“因提法达”开始后,阿犹共处的局面不复存在。“我仍然愿意有一天和他们一起开饭店,”他说,“它的名字就叫‘和平饭店’。”
一直通过女儿把他的话翻译成英语和我交流的阿维·法拉汗突然问我,“你会说阿拉伯语吗?”他的阿语说得跟阿拉伯人没什么区别。对此,我并不吃惊,因为上了点年纪的巴勒斯坦人都会说希伯来语——那是阿犹共处的历史遗留。而阿维·法拉汗的孩子们看着我们说阿拉伯语犯傻——他们这一代可不会说了。
这时,加尼特的丈夫扎黑走了进来。他刚刚从军队里回来,腰间一把手枪很是惹眼——定居者的防卫意识无处不在。根据相关政策,成年男性定居者可随身携带武器。大型定居点由军队守卫,外围筑有防御工事,小型和孤立的定居点可以建立自卫队,并可自行筹款购买武器。
扎黑听说我从加沙来,得意地说:“我对加沙了如指掌。”以军占领加沙期间,他曾在那里服兵役。他接着一连串地反问我,巴勒斯坦人怎么看犹太人定居者?中国人怎么看以色列人?对于批评定居点的意见他并不在意,“我们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因为整个以色列就是阿拉伯世界中的一个定居点”。
10月19日,以色列政府迫于美国压力下令拆除约旦河西岸哈瓦塔—吉拉德犹太定居点。奉命行事的以军士兵遭到犹太定居者的激烈反抗,冲突造成至少30名军警和10名定居者受伤。
回到加沙后我打电话给阿维·法拉汗,问他有没有想起当年被迫离开西奈半岛的经历。电话那头的他,沉默了一阵说,“我们总是政策的牺牲品。”(摄影 周轶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