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美刊认为中国数学的未来在于增强创造力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1-0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刊认为中国数学的未来在于增强创造力 【美国《新闻周刊》11月4日一期文章】题:增强创造力(作者 萨拉·谢弗) 宽脸盘、一头蓬发的李俊峰(音)今年23岁,在中'...

美刊认为中国数学的未来在于增强创造力


【美国《新闻周刊》11月4日一期文章】题:增强创造力(作者 萨拉·谢弗)
宽脸盘、一头蓬发的李俊峰(音)今年23岁,在中国一所名牌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他遇到了一个问题。他说,当他与同学们畅谈未来的梦想时,“我们最后总是会谈到那些名人”。他一口气列举了一大批解开过历史上最复杂的数学难题的学者。这些人当中有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却没有中国人。李一本正经地说:“我们不谈中国人的事,因为名人不多。”
这个问题令一些才智超群的中国学者感到恼火:中国在数学方面为何远远落后于世界呢?无论如何,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治学传统,发明了算盘,可能早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就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律。当然,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中学生的高分和金牌让全世界赞叹不已。但是,中学时代似乎就是他们的巅峰时期。学者们说,中国学者在现代数学研究方面几乎毫无建树。甚至连乐观的人都承认,中国比顶尖水平落后了至少10年。
在菲尔茨奖的70年历史中,只有一位出生在中国的数学家获得过这个相当于数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奖项,这个人就是丘成桐,而他是最感忧虑的人士之一。丘成桐目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最近在对中国一所知名大学的教师候选人进行面试后,他目瞪口呆。他说:“如果学生处于这种水平,我连硕士学位都不会给他。我这不是悲观,但问题确实存在。”
中国的许多著名学者认为,问题在于中国竞争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小学和中学强调死记硬背,无情地压制创造性的独立思维——一次糟糕的考试成绩就可能会过早地断送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由于这个原因,博士生从事着低风险、毫无独创性的研究工作。清华大学数学系副主任白峰杉悲叹说:“学生们进了大学以后,我们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重要的就是创造性,但由于他们一门心思重视考试,所以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循规蹈矩上。”
在决定晋升与否时,中国的大学往往只列出某个人发表的论文篇数。其结果是,许多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质量平平,毫无突破性。
这种平庸的水平可能会损害中国的技术抱负。中国希望自己不只是世界工厂,北京希望自己的高技术中心能与硅谷媲美。但是,许多最伟大的革新来自单纯从事实验室研究的学者。当然,这样一个中学数学神童随处可见的国家能为世界提供大批合格的电脑程序员。可是,如果中国真的想要成为高技术的竞争者,中国学生就必须创造尖端技术,而不是单纯使用这种技术。
中国的数学家也许仍然能消除这些变数。许多人在努力改革职称评审制度。例如,在有的学校,三人评审小组当中必须包括两名外国专家。更给人以希望的是,中国的大学已经把眼光超出了城市里的重点学校,到贫困地区去寻找中国未来的牛顿和纳什。哈佛大学的丘教授帮助在香港建立了一个数学研究所。他说,在那些开展最富创造力的工作的学生当中,有许多人来自农村或者大陆最贫困的地区。
在宿舍里,年轻的博士生李憧憬着获得菲尔茨奖。李说:“所有年轻的数学家都抱有这样的梦想。我也有这样一个梦想。”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