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阿瑟·米勒以戏剧还原真实人生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11-0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阿瑟·米勒以戏剧还原真实人生 【英国《泰晤士报》10月15日文章】题:“这个世界不会结束,除非我们用一个画面表现出它的结束。否则,大家还会继续购物。”'...

阿瑟·米勒以戏剧还原真实人生


【英国《泰晤士报》10月15日文章】题:“这个世界不会结束,除非我们用一个画面表现出它的结束。否则,大家还会继续购物。”(作者 安德鲁·比伦)
在离阿瑟·米勒住的公寓还有半条街的地方,我路过一个卖明信片的小亭,里面充斥着安迪·沃霍尔(美国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擅长制作可复制无数次的名人肖像———本报注)复制的玛丽莲·梦露肖像。
多才高产的“工匠”
梦露是米勒的第二任妻子。在她去世时,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炼狱》和《桥头眺望》早已被奉为经典。后来,他又创作了15部剧本。87岁的他可能还会继续写下去。他的倒数第二个剧本《彼得先生的熟人们》眼下正在巴黎重演:所以这次我要在巴黎采访他。
即便在80多岁的高龄,米勒也并不虚弱。他是一个身材壮实的“工匠”。和那些把自己的技艺与木匠相比的作家不同,米勒实际上知道怎么做木工。康涅狄格州有他的农场。在那里,他经常开开拖拉机,划划船,或者用樱桃木做张桌子。但他现在很容易受伤。那个骨折过的脚踝一走远路就会疼。他还戴着两个助听器。
梦露之后的幸福
如果说,在梦露死后,观众收获了更多的米勒剧作;那么,米勒收获的则是英格堡·莫拉特。1960年,奥地利摄影师莫拉特前往《不合时宜的人》(该片的剧本是米勒为梦露度身创作的)拍摄现场给梦露拍照时与米勒结识。她的短发、蓝眼睛和某种“具有矛盾色彩的敏感”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米勒与梦露的婚姻趋于崩溃,电影的拍摄也问题重重,那是米勒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然而,莫拉特使他绝对再不结婚的意志动摇了。
在两次失败的婚姻后,米勒从莫拉特身上找到了持久的幸福。和她共同生活的40年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米勒说,莫拉特是出类拔萃的。“能遇到这样一个人很难。和她在一起很容易创造美妙的生活。她有自己的事业,所以不会总依赖我;但她同时也极会持家,而且是个了不起的母亲。”
1963年,他们有了女儿丽贝卡(现在是演员、画家、作家兼导演,嫁给了著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但莫拉特从没牺牲过自己的事业。米勒曾三次为她的摄影集作文字说明。今年1月30日,莫拉特因淋巴癌辞世,享年78岁。
没有她的日子他过得了吗?
“我觉得过得了。但和有一个你真正关心的人在身边的日子相比,现在的日子无聊得多了。”
从不相信‘美国梦’
的确,爱在米勒的作品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炼狱》是一部讽喻反共迫害的作品,但故事却是围绕一场三角恋爱展开的。米勒曾说,《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在于,所有人都热爱主人公威利·洛曼,除了威利自己。《彼得先生的熟人们》(里面有一个像梦露那样的金发美女)最后告诉人们,彼得那些看似散乱的记忆都是由爱串起来的。
如果爱是米勒剧作的核心;那么,围绕这个核心的东西则更像是恨。这种恨即使不针对美国资本主义,也针对由美国资本主义构造的神话。他从来不相信什么“美国梦”,因为他的父亲、来自德国的移民伊西多尔辛辛苦苦创建的服装公司就在大萧条中瞬间破产了。
目睹美国今天出现的经济低迷,不能说米勒没有一点冷笑的意味。
刻画真实的生活
米勒的最新作品《复生布鲁斯》是一部讽刺剧,描绘了媒体对基督复临的反应。我问他,写这部剧本时的心情是愤怒还是快活?
“两者都有,”他说,“有时候你会愤怒之极,以至于忍不住要笑。某些正在发生的疯狂举动可不是你能想象得到的。我认为,创作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真正的闹剧和悲剧融合在一起,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剧本是在道指狂跌前创作的,但剧中人物却暗示出贪欲引发的不安情绪。有一句台词演员在台上念出来后连米勒本人也颇受震动:“我听说他们最后终于相信了曼哈顿的死亡。”
“我想,我当时指的是在纽约弥漫的对生活的悲哀感。我写这句台词时离‘9·11’至少还有一年时间。我觉得人们越来越爱问那些终极问题,因为他们拥有一切……生存的意义成了一个让人恐惧的谜。因为,我们最终都得死。”
他说:“要知道,这个世界不会结束,除非我们用一个画面表现出它的结束。否则,大家还会继续购物。这很可怕。其可怕之处在于我们对过去所谓的‘真实’的把握越来越脆弱。”
不做电视的奴隶
对于电视,米勒持批评态度。他回忆起60年前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电视时的情景。
“我走进屋,屋里就摆着这个盒子。他们打开盒子,屏幕上出现一瓶番茄酱。然后,一只手把番茄酱拿走了,在桌上放了许多芥茉。我说:‘这是怎么回事?’他们说:‘这就是电视。这就是电视将来的样子,我们希望你设计出一种在电视上讲故事的戏剧形式。’我说:‘你们打算让番茄酱出现在电视上?’他们说:‘没错。’我简直惊呆了!电视会让你看到一个人家里的番茄酱,连瓶上的商标都清清楚楚!这种对人们私生活的侵扰太不像话了。”
60年后,电视仍然向千家万户“灌输”着番茄酱,或者说是番茄酱的理想化形式。
“我们已经成了我们那些形象的奴隶,”米勒说。
与米勒告别后,我再次经过那家卖明信片的小店。我想,沃霍尔那些花花绿绿的照片反映了影像代替现实后生活的日渐粗俗化。沃霍尔认为这种结果很美,而米勒却用一生的时间来打破幻觉。与这位在世的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交谈了一个下午之后,你也仿佛感受到真实世界吹来的清风,有些凛冽,却让人精神振奋。
图片说明  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米勒在摄影师莫拉特那里找到了持久的幸福。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