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林肯的雕像前……
8月16日,我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纪念堂不算很宏大,外形有点像雅典帕特侬神庙。走上台阶,走过希腊式的圆柱,一进门就看见林肯的雕像坐落在正中的后方,严肃地、有点忧郁地望着每个来访者(见图)。生前,有记者曾这样描写他的容貌仪表:“他约有6英尺(1·83米)高,曲腿,上背微驼,身材瘦削,在他的脸上根本找不到清秀之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成了美国人感激、爱戴和深深怀念的人。
我站在他面前,望着他,仿佛望着一场风暴,一段激荡的岁月。历史的风云就在眼前滚过……
劈木栅栏的总统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诞生在一个向西部移民的拓荒者家庭里。7岁时父亲带着他来到现在的印第安纳州。一路上,他们走的是移民踩出的小径,野草淹没了残破的轮子、生锈的铁锅和死人、死马的骷髅。当时流行一句话:“懦夫不敢行,弱者倒路旁。”
林肯从小什么活都干,这是移民孩子的本分。当地根本就没有什么正规的学校,会读会写会算的人就是老师,老师来了就开课,老师一走就关门。林肯回忆说:“我全部上学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他的小伙伴们觉得他有点古怪,因为12岁以后,他出门干活总要带本书。林肯的学问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是“随手捡来”的。
17岁时,他身材高大,臂长有力,肌肉健壮。他伐树开荒、砍烧灌木、劈栅栏木条、拉大锯,犁、耙、铲、种、锄、割样样精通。
有空他常徒步30英里,到法庭听律师辩论,看他们如何做手势。他喜欢听到小镇上来的地方政治家们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当过工人、水手、店员、邮递员和土地测量员,但后来立志要当律师,全靠刻苦自学,终于实现了愿望。
1832年3月9日,也就是他23岁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宣布要从政,竞选伊利诺伊州的议员。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1834年他果然当上了议员。1836年他开始从事律师事务。当时他的欠债高达1100美元之多,觉得“每一个美元就等于一只耗子,搅得彻夜难眠”。当了律师以后,他的日子才逐渐改善。
就是这样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在1860年(51岁)时被共和党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在当年5月9日伊利诺伊州的代表大会上,有人扛着两根扎有旗子和飘带的木条走进会场。旗子上写着:“亚伯拉罕·林肯,1860年劈栅栏木条总统候选人:这里是1830年汉克斯(林肯母亲)和亚伯·林肯劈成的3000根栅栏木条中的两根。林肯的父亲是梅肯县的第一个拓荒者。”
从此“劈栅栏木条者”成了林肯的别名。
“裂开的房子站不住”
在林肯担任州议员和后来国会众议员时期,美国面临一个大问题:是保持南部一些州的奴隶制并让它随着疆土的扩大而扩大呢,还是废除奴隶制?北方工业化比较快的州反对扩大奴隶制,因为工厂主需要自由劳动者。
林肯年轻的时候就目睹戴着铁镣从门前走过的一队队黑奴,对他们充满了同情,认为这是有悖常理的。他在读了一本逻辑学的书后,在笔记本里写了这么一段推理:
“不管甲怎样确认他有权奴役乙,难道乙就不能抓住同一论据证明他也可以奴役甲吗?你说因为甲是白人而乙是黑人,那么就是以肤色为依据喽。难道肤色浅的人就有权去奴役肤色深的人吗?那你可要当心。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你就要成为你所碰到的第一个肤色比你更白的人的奴隶。你说你的意思不完全是指肤色吗?那么,你指的是白人在智力上比黑人优异,所以有权去奴役他们吗?这你可又要当心。因为按照这个逻辑,你就要成为你所碰到的第一个智力上比你更优异的人的奴隶。你说这是个利益问题,只要你能谋取你的利益,你就有权去奴役他人。那么好吧,如果别人也能谋取他的利益,他也就有权奴役你了。”
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不仅体现了律师的机敏,更说明了他对奴隶的深深同情。然而南方奴隶主们决不肯放弃他们的利益,尽管这种利益是用血和泪浇灌出来的。他们强迫奴隶种棉花,然后出口到英国去换回工业品,再出售工业品赚大钱。他们洋洋得意,趾高气扬,有一个奴隶主就说:“棉线虽然细小,孩子就能拉断,但它能绞死世界。”
美国的《独立宣言》里有一句名言:“一切人生来平等。”那么,白人与黑奴平等吗?1857年3月6日,林肯注视着联邦最高法院对一个名叫德雷德·斯哥特的黑奴的判决。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南方各州实行奴隶制,北方各州已禁止奴隶制。斯哥特的主人把他从南方带到了北方,那么,他应该是自由人呢还是奴隶?老态龙钟的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罗杰·布鲁克·坦尼宣读了长达3个小时的判决,他引述了“一切人生来平等”的话后说:“上述笼统的字句似乎是包括全人类……但显然无可争辩的是,这句话的原意并不包括被当作奴隶役使的非洲人种在内。”此话一出,北方哗然。
林肯不同意这种判决。有一次,他在谈到民主时说:“因为我不愿当奴隶,所以我也不愿做奴隶主。这表达了我的民主思想。任何与此不同的想法都不是民主。”他还说:“当劳动是人类的普遍负担时,有人却力图把他们自己的那份负担转嫁到别人肩上,这是人类莫大的根深蒂固的罪恶。”
1858年6月16日,他在共和党州代表大会上阐明了他的政治主张:“‘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也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1860年11月6日,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也是共和党人的第一任总统。历史把林肯推到了政治斗争的最前沿,他要防止美国因奴隶问题分裂为两个国家。
三分钟演说传后世
在林肯当选总统后的半年里,南部10个州相继脱离联邦,成立了“美利坚同盟”,大奴隶主杰克逊·戴维斯任同盟临时政府总统。1861年4月12日,美国内战打响了。看过电影《飘》的人,应该对此不陌生。
林肯打这场战争,很是艰难。由他任命的陆军总司令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将军是西点军校的高材生,却不料是个奴隶制的拥护者。他背后有强大的财团和政治集团支持。林肯本来对他寄予厚望,曾说:“只要麦克莱伦能为我们赢得胜利,我情愿为他牵马。”
林肯礼贤下士,并没有得到好报。就在刚刚任命麦克莱伦为陆军总司令的那个晚上,林肯总统与其他两位高级官员到麦克莱伦家里去见他。仆人说,将军参加一个婚礼去了,很快就会回来。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进屋等了约一个小时,麦克莱伦回来了。守门人告诉主人说总统在等他,他没有理睬,走过总统所在的房间门口上楼去了。他们又等了约半个小时,再次派一位仆人去告诉将军,他们还在等他。但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话:将军已经上床了。”
这位将军以种种借口拥兵不前,却不断向总统催兵催粮。战争初期,南军连连得手,可怕的消息不断向林肯袭来。一次,有位记者注意到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低垂着头,热泪顺着他布满皱纹的双颊往下淌,胸部沉重地起伏着”。
战场上的失利还只是林肯遇到的困难的一部分,在政界,林肯还受到右派和激进派两方面的夹击。右派公开指责他不该为奴隶打这场战争,而激进派又指责他在解放奴隶方面犹豫不决。林肯为此深深苦恼,但种种利益的交叉又使他很难随心所欲。林肯曾向人坦言:“我不认为是我控制了事态的发展,应该坦率地承认是事态的发展控制了我。”
1862年7月22日,麦克莱伦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林肯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差不多快输完最后一张牌了。现在必须改变我们的策略,否则全局就将输光。为此,我决定采取解放政策。”于是,两天后,《初步解放宣言》颁布了:反叛联邦的州或地区内的所有奴隶“从1863年1月1日起永远获得自由”。
到了1862年11月,他终于下决心撤了麦克莱伦的职,战事才逐渐有了起色。直到1863年7月初,联邦军队打赢了葛底斯堡战役,形势才为之一变。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北方死伤两万三千多人,南方死伤两万八千多人,一向骄横的南军第一次吃了大苦头。历史上把葛底斯堡称作是内战的转折点。
4个多月后,1863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举行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林肯应邀发表演说,这就是载入史册的《葛底斯堡演说》。
这天中午,一万五千多人举行了庄严肃穆的仪式,各州州长、将军、外国公使和国会议员等在座。仪式的第一个发言人讲得声情并茂,慷慨深沉,一共讲了1小时57分钟,听者为之神往。轮到总统了,他只拿出两页稿纸,以高亢清晰的声音开始演说,偶尔向稿纸瞟上一眼。
“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接着他讲到了烈士的献身,讲到他们“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讲到生者的责任,“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使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整篇演说只有10个句子,不到3分钟。一位有备而来的摄影记者刚在三脚架上装好镜箱,还没有来得及把头伸进罩布里,总统已经讲到“民有、民治、民享”,拍照已经来不及了。
大树倒下方知高
1863年1月1日,林肯发表《最后解放宣言》,宣布美国的所有黑人都得到解放。黑人则组织黑人兵团勇敢地参战,成为战场上一支令南军生畏的突击力量。而此时,一些白人则因为厌战而反对林肯。
林肯在一封信中写道:“看来,和平的前景比过去更临近了……到那时,将有一些黑人会记得,他们曾默默无语,咬紧牙关,端起刺刀,凝视前方,为人类取得这个伟大的成就作出了贡献;相反地,我倒担心有些白人将无法忘记,他们曾心怀恶意,口出谎言,千方百计地阻挠人类获得这个伟大的成就。”
林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深深地思考了这个国家有关平等、自由等被视为最珍贵、最无可争议的信条。1864年他在一次集会上说:“我们都声明拥护自由,但是在使用同一个词时,并不是都指的同一回事。对有些人来说,自由这个词可能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成果。而对有些人来说,自由这个词可能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牧羊者把狼赶走,从狼的爪子下救出了羊,羊为此感谢牧羊者,称他为解放者;而狼则因为此举而谴责牧羊者,说他是自由的扼杀者,特别是因为这只羊只是一只黑羊。”
他还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由于劳动是我们人类的共同负担,而有些人竭力要把他们本分内的负担压到别人肩上,人类之所以有巨大的、连绵不断的灾祸,其根源就在于此。”
战争还没有结束,1864年又是一个大选年。许多政界要人预测林肯将在大选中失败。同林肯竞选总统的就是被他撤职的陆军总司令麦克莱伦。但是广大选民作出了公正的评判,林肯继任总统。
1865年4月9日,在格兰特将军和谢尔曼将军领导下的联邦军队,终于取得了内战的最后胜利,南军司令罗伯特·李宣布投降。4月10日全国狂欢。林肯此后不久照了一张相,执政4年来他第一次在照相机前露出微笑。
林肯此时心力交瘁,一个壮汉已经变成了一个衰迈的老人,而他还只有56岁。他曾对人说,战争结束以后,他活不了多久了。周围的人劝他注意安全,他都一笑了之。他经常收到恐吓信,为此他专门准备了一个大信封,上面写了“暗杀”字样,到1865年3月底,里面已经装了整整80封信。他对人说:“我知道我处在危险之中,但是我不想把这种恐吓放在心上。”
1865年4月14日晚9时许,他与夫人一起到福特剧院看戏,坐在包厢里。开幕后,他的卫士约翰·帕克居然离开他们,下楼到街上和几个同伴喝酒去了,给刺客提供了大好机会。刺客名叫约翰·威尔克斯·布恩,是一个大农场主的儿子,奴隶制的狂热鼓吹者。他推开包厢的门,向总统开了枪……
一位巨人倒下了。伐木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大树倒下才量得最准。”美国人,世界各国的人,此时都知道了他的高大。
马克思与林肯是同时代人,他对林肯的评价是:“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移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的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马恩全集》第16卷108—109页)
(摄影 詹得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