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牛棚书院”的另类教育梦
【香港《亚洲周刊》8月25日一期报道】题:香港牛棚书院另类教育梦
原文提要 位处香港土瓜湾的牛棚书院,继承宋代民间讲学及前辈弘扬学术文化之风,设哲学、艺术等另类课程,并出版免费杂志,成立社区学院。
在兵荒马乱的1949年,学者唐君毅、钱穆、张丕介等自中国大陆南下,在香港土瓜湾创办了“新亚书院”,以承续宋代讲学之风及力挽中国文化的“花果飘零”为职志。半个世纪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著名文化评论人梁文道再续前缘,进驻位于土瓜湾、已弃置的动物检疫站,筹办“牛棚书院”,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昔日“牛墟”里畅谈哲学、艺术等另类非主流课题。
香港政府近年面对经济转型,大力提倡“终生学习”,从大学的持续进修学院到坊间学舍,这个理念一时成为潮流。“学习”教人想起知识型经济、专业和学历,甚至成为保持竞争力和预防失业的万应灵丹。梁文道说,在此情况下,谁还记得“学习”的真正意义?“香港的教育充满问题。中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满足感,大学教授不能开自己喜欢的课,坊间以至大学的课程都是职业导向,不重趣味性及开阔学生眼界”。于是小小的红砖屋、绿色油漆的窗框,盛载着梁文道及一班工作人员的教育梦,在土瓜湾的一角,“提供老师及学生在校外追求知识的满足感”。
2001年,位于土瓜湾的牛棚艺术村正式开张。这里原是“马头角动物检疫站”,改建后供文化团体租用。牛棚书院源于演艺团体“进念·二十面体”,在众多艺术课程中,梁文道开办了一门有关哲学及思想家的课程,反应不俗,于是开始筹办牛棚书院;同年秋季成立,至今已开办了3期、约30门课程,内容涵盖哲学、文学、电影、全球化、性教育、社会文化,如《剧场、悲剧与莎士比亚》、《一百部必看的爱情电影》、《尼采哲学多面观》及《睇波入门》等,所有的课程均由大学讲师和民间学者主讲。
牛棚书院的办学目的不在于为学生提供学历、文凭、专业资格,因此开设了很多一般学校不具备的另类课程;在这里,你可以抛下俗世价值观的包袱,纯粹为学习而学习。牛棚书院是一个“教育实验室”,让人体验及思考何为真正的教育。
负责书院行政协调工作的谭适美说:“办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若不播下一粒种子,便永远开不了花!”这位由观众变成课程统筹的年轻女郎,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她说,在“进念”及“牛棚”工作,对内要面对资源紧缺;对外则要面对香港人的冷淡及短视。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谭适美在牛棚书院默默耕耘?和很多教育工作者一样,她的动力来自学生的支持。她说:“有些学生上课后成为我们的义工,一直参加课程,并主动提供意见,他们视牛棚为朋友。”谭适美深信,教育应该让所有人分享。就是这个理念及学生的支持,使她坚持下去。
除了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牛棚书院还载着另一个知识的梦。梁文道说,人们常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可是在书店里,一些有深度的学术书籍,如黄仁宇、张光直的书很快便卖光。香港其实存在渴求知识的人,成立牛棚书院便是想“发掘”并集合这批人。
在现代社会,人人推崇专业,梁文道反而提倡发现业余知识分子。他说,他梦想有一天,随便和一个杂货店老板攀谈,会发觉他喜欢研究汪精卫;或者一位中学生说,他在研究香港的蝴蝶。人们把追求知识视为嗜好,每个人有自己兴趣和熟悉的范围,没有特别理由,只为“好玩”、“过瘾”。
文化人免费讲课撰文
梦想虽美,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牛棚书院地处偏远,没有地铁直达,加上每月需四五万港元支付租金、印刷费、杂费及行政开销,唯有以课程收费弥补,一般两小时的课约为港币100元。梁文道承认,由于经济不景,这个收费的确吓怕一些人,虽然今年已降低收费,优惠学生、高龄及残疾人士,领“综援”(社会救济金)者更可免费报读,但仍有人投诉学费太贵。身为院长,梁多番解释却不能改变现实,心里当然不好受。
除了收费外,课程内容另类,也把人吓退。梁文道慨叹:“曾经有一个关于食物与文化的课程,我觉得十分有趣,却只有十多人报名。”在香港追求个人梦想,最大的挣扎是如何在兴趣与市场间取得平衡。
梁说:“我想开一些实验性的、奇怪的、大学没有的课程,人们却接受不来。我们不想完全迁就香港人的口味,但如果我们只顾自己的兴趣,书院就要结业。”然而,现实中纵有挫折,回头入梦,依然惊喜处处;文化界人士支持牛棚书院,愿免费讲课及为杂志撰文,令梁文道非常感动。
更意想不到的是,他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样热爱追求知识,共同讨论文化学术。“在一个有关左派思想的课程上,我看到工人、公务员、中学生”。梁文道眼里闪着梦想被认同的喜悦。
牛棚艺术村内是形形色色的前卫艺术工作者。牛棚书院开办性教育、电影等课程,不免给人西化及现代之感;殊不知梁文道的知识梦却源于中国的民间讲学传统。
梁曾于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修读哲学,深受新亚书院的办学理念及前辈传播知识的精神影响。他说:“民间讲学的精神十分可贵。我想继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不只做士大夫,也在民间工作。”西方知识史中大众对知识的渴求,大大地启发了他。柏拉图、尼采等哲学家的学说理应是经典传统,今天竟成为另类。梁文道认为,今天人们更需要回顾经典,才足以适应高速变化的年代。
直接与普通大众对话
“知识分子梦”仍如火如荼,另一个梦也蓄势待发。牛棚书院计划开办社区学院,“直接与普通大众及土瓜湾人对话”。土瓜湾居民多数是老人、低收入者、新移民和南亚裔人士,他们与书院在同一区,却不知道书院的存在。梁文道说,成立社区学院,正是为了打破围墙,让梦想充满草根味道。梁说:“我们可开办广东话、香港概论等课程,帮助新来港人士融入社区。”他希望把社区的日常经验理论化,将来甚至可影响政府的政策。
“土瓜湾这个旧区将被纳入政府的市区重建计划。当政府不断清拆旧楼房,我们可找来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工作者等与街坊讲课、讨论,甚至向政府提出反建议!”梁希望取得社区团体的信任及合作,让这个梦想在明年夏天落实。
E+E免费杂志的爆发力
牛棚书院出版的《E+E》杂志,内容以文化及评论为主。香港一般报章杂志文稿上限两千字,《E+E》却反潮流设字数下限两千字,让一些分析性文章找到发表空间。《E+E》每期印一万多份,在大学、书店及文化场所免费派发,两周内便被索取清光。虽然《E+E》财政负担颇重,但梁文道乐于继续这个“实验”,因为该杂志和书院的课程是“一体两面”。梁说,他筹办牛棚至今,最大的满足感来自《E+E》。
位于香港土瓜湾的“牛棚书院”
香港“牛棚书院”的创办者梁文道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