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大师的山居岁月
【台湾《中华日报》文章】题:幽默大师的山居岁月(作者 萧如卉)
幽默大师林语堂对理想中的家的勾勒是这样的:“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位于阳明山半山腰的林语堂故居,以拥有此景,而成为伴他安度晚年山居岁月的家。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堪称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一生思想及文学的最佳写照。
福建龙溪的林语堂,生在五四运动炽热的年代,28岁时已取得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任教北京大学。因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文学而幽默大师之名不胫而走,当然他不单集文学家、语言学家于一身,他也是旅游家、发明家,更是十足的生活家,有人形容他走过全世界,没有带走什么,却把全部都留下。
一直住在上海的林语堂,在民国47年第一次到台湾,而在相隔8年之后,他决定将台湾当作他晚年安度余生的处所。走遍世界各地,他却留连阳明山半山腰的一方天地。
一代大师的昔日风采依然飘扬在故居处处,一如山岚习习飘过,永远云淡风轻。
取名“有不为斋”的墨宝,原是挂在林语堂在上海居处书房的堂门,移至阳明山则是挂在餐厅里,这也颇呼应他所说过的:“人世间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做学问也是一种思想上的吸收,精神上的食粮,当然所谓的“有不为”已点出林语堂不随流俗的处世哲学,有些事他是不屑做的。
素以幽默大师而为生活艺术加分的林语堂,最令人耳熟的是以“演讲要如女生穿的裙子,愈短愈好”而博得好评。除了幽默,林语堂一生的经历多彩多姿,在学问上学贯中西,集思想家、语言学家和文学家美誉于一身。
近半世纪之前,林语堂的故居算是时髦的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建筑,但简朴不华丽,隔间及家具都简单大方,没有特别的装饰,泛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则为居处妆点出最好的气氛,处处透着生活者的味道。
在后院临阳台的起居室,现设计成可以观阳明山景的用餐处,希望观者有机会坐下来,好好用餐,或点一壶茶,或者就坐在阳台的凉椅上,观者的一景一物,试想都是林语堂曾经抚触过的,不由得思绪眺望过天边山际,恍若自己也走过大师的山居岁月一般。
最近在文化局着眼其图书馆功能的前提下,而有以其“文学生活馆”为开馆精神,陈列所有林语堂生前著作、手稿、遗物及藏书,以完整呈现林先生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及文学成就。
为了持续延续林语堂故居的文学情调,文化局且与佛光人文管理学院计划经年举办各系列文学讲座学术研讨会及不定期“邂逅文学下午茶”等活动,有时可以在中庭诗歌朗诵,或听一场小型音乐会,当然也可以观鱼一整天,完全呼应林语堂落实生活的艺术。不只此,这里天天有文学咖啡,可以点一盅茶、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个下午时光的山居岁月都属于你,真太棒了。
走进林语堂的书房,属于他发明的作品正静静地躺在一旁,他是最爱DIY的生活家,还曾亲自为太太设计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座椅。在书房陈列他改良过的“国语罗马字拼音法”资料;而名为“明快”的中文打字机已功成身退,而在一旁的发明设计图稿,似乎正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临窗的长形书桌,或者也正在为观者勾勒当时林语堂咬着烟斗埋首桌前的模样,属于林语堂的发明因子及文思最活跃的角落就在这里。只要一抬头往两旁一望,一排又一排的典籍、经史子集藏书及一摞摞的手稿,分别错置在书房四周,方便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书房居中处是一组深咖啡色的旧式皮沙发,端详之,似乎可以穿见大师与朋友们闲谈文学或家常的身影。
从书房往里走,是林语堂的卧房,俯案累了,拐个弯就是养精蓄锐的小天地。同样是简朴与舒坦的设计,一床一被,如此而已,没有多余的装饰。他曾说过:“我很需要一个好床垫,这么一来我就和任何人都完全平等了。”睿智又幽默的点出大师完全是寻常生活者的生活态度。
在林语堂的史料特藏室及阅读研讨室中,典藏着所有他出版的著作及各种版本的书,多达八十余种。林语堂是少数能以英语写作而活跃在国际的文学家、哲学家,像他写的《生活的艺术》一书被翻译过的版本有12种之多,包括中、日、韩、德、法、意、西、葡、丹麦、挪威、瑞典及芬兰等国的译本;《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的编著时期,也是他视为一生写作的“登峰造极”之时;《京华烟云》则堪称是现代版的《红楼梦》;其他包括小说、传纪、散文及月刊等各种创作都搜罗在此,其可望成为全世界林语堂研究的重镇。
对生活即艺术的观感,林语堂也说:“一个建筑、一场演讲,只要能给人美感,可以引起别人的共鸣,能够让人的心灵升华扩大,这就是艺术,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即生活也一定是林语堂的生活信仰哲学,一如他优游的山居岁月,恬淡的况味,只有山风知道,只有树鸟知道,林语堂当然知道而知足的享受着。
图片说明:
①林语堂故居内景
②林语堂读书像
③阳明山上的林语堂故居外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