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遥祭那一段“革命春秋”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8-22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遥祭那一段“革命春秋” 听说日本也有郭沫若故居,出于对郭老的崇拜和尊敬,无论如何要去看一下。 植树人已去 泰山木依旧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在当地友'...

遥祭那一段“革命春秋”


听说日本也有郭沫若故居,出于对郭老的崇拜和尊敬,无论如何要去看一下。
植树人已去 泰山木依旧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在当地友人谭佐强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千叶县市川市须和田町二丁目的郭沫若故居。
这是一所看上去十分破旧的日本民居,夹在两座房屋中间,一个低矮的临街小门紧紧关闭,没有任何标记。如果不是谭佐强先生引路,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里。
顺着小门往里瞧,是一条小路,十几米的样子,尽头好像是一个院子,由于两旁房屋的遮挡,除了茂密树木和杂草外什么也看不见。正当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时候,谭佐强先生又绕道把我们引到后面,翻墙进入郭沫若故居的院子里。只见上房和厢房破烂不堪,像是多年没有维修过。满院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银杏、泰山木、榉树、枫树等,其中泰山木据说是郭老最喜欢的,叶子有光泽,花似白莲,《沫若自传》第三卷《革命春秋》中对泰山木有过详细的描述。1955年郭沫若作为中国学术文化考察团团长访问日本时,曾经旧地重游,看到他当年栽的泰山木“已有20公分粗”。
然而,时隔47年,我眼前的泰山木怎么依旧还是那么粗细呢?最终还是谭佐强先生解开了我的疑团,原来郭老亲手栽的泰山木被台风吹倒了,人们为纪念他,又在原来的地方重栽了一棵,这就是眼前这棵泰山木。地上是多年堆积的松软的落叶和一尺多高的杂草,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草丛中几朵无人过问的紫阳花开得十分艳丽,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像是摆脱了多日的寂寞,显得十分高兴,向我们这些远方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这就是郭沫若和日本妻子安娜带着几个孩子在1928年至1937居住将近十年的故居!
屋后松常在 孤影且流连
从郭沫若故居出来,我们来到了郭老经常散步的须和田公园。公园位于一个土丘之上,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一块块黑色的墓碑静静地竖立在公园里,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大叫。虽然此时是炎热的盛夏,但这里却凉气袭人,有点儿阴森森的感觉。
在公园的东南角,我们找到了一块形状很不规则的石碑,这是郭老的第一故乡四川省乐山市和被郭老称为第二故乡的市川市结为友好城市的见证。在离石碑数米处,是刻在墙上的郭老的雕像和1955年访问日本时郭老写的诗歌《别须和田》,其中写到了邻居欢迎他故地重游的情形:“我来游故宅,邻舍尽腾欢”,“主人享我茶,默默意未宣”。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诗中回忆在日本时的情景:“忆昔居此时,时登屋后山,长松荫古墓,孤影为流连,故国正涂炭,生民如倒悬。自疑归不得,或将葬此间。”郭老诗中当时的屋后山指的就是现在的须和田公园,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更是死一样的寂静,在这种环境里流连忘返,可见当时郭老的心境怎样的孤寂!
孤寂曾使郭老绝望,孤寂也让郭老变得深沉,促使富有激情的诗人进行理性的思考,他的很多关于历史和古文字的发现和观点,容易在这样的环境里得到深化和升华,让他在另一种人生境界里产生新的飞跃。
“手儿奈”尚存 “炉中煤”更炽
离开须和田公园,我们又来到了郭老经常散步的另一个地方“手儿奈”。这里是一座神社,院内有池塘,池塘里有荷花,青青的叶子浮在水面,几只野鸭在池塘里戏水。靠近岸边有茂密的芦苇。院内还有几棵带有枯枝的松树,其中一棵已经倾斜,用钢管支撑着躯干。
传说古代“手儿奈”有一位倾城倾国的美女,令很多男子心仪,但不知是这位美女眼高,挑花了眼,还是看破了红尘,最终是谁都没嫁,死后成为女神,被供奉在“手儿奈”的神社里。同是东方文化,审美更容易趋同,因此很想一饱眼福,看一看这位东洋美女的尊容。但很遗憾,神社里没有她的画像。我只能用想象捕捉她的身影。然而,不知怎的我脑海里浮现的全是中国古代美女的画像。我想,郭老到这里散步,一定会想到中国古代文化,“手儿奈”的女神也一定会使他想到祖国,因为在郭沫若五四时期开浪漫主义先河的诗集,就是以《女神》命名,其中的著名诗篇《炉中煤》就是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自己对年轻女郎的思念像炉中煤一样炽热燃烧,爱国主义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须和田居住时,郭沫若有时受到警察骚扰,和当年在日本留学时“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三叶集》1920年3月3日致宗白桦信)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只有在这里他的爱国情怀才有所寄托,如果说在须和田散步时沉寂的氛围使他绝望的话,那么在这里迸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又使他产生回国的强烈渴望。西安事变以后,国共两党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战高潮,郭沫若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抛妻弃雏,又一次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抗日的洪流。
从“手儿奈”出来,沿着路一直向东走,又回到了郭沫若故居临街的小门,我不禁伫立在这里久久凝望。使我不忍离去的是,这里也许有一天就不存在了,因为须和田町缺乏维修经费,已经无力再把它作为文物来保护。房屋的主人年事已高,用房东的话说,如果自己活着的话,这所故居还会存在,但一想到死后孩子要交很多遗产税,就想行将就木前把它拆掉。郭沫若故居面临空前的危机!
其实,这里的人对保存文物还是很热心的,在离郭沫若故居不远处,有一个卖面条的地方,据说郭老经常带着长子到这里吃面条,房屋的主人一直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还卖着当年卖的那种面条。尽管看上去生意很不景气,但还在勉力支撑。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告别了须和田,走过郭沫若故居前的小桥,小桥下面是弯弯的溪水,身后不断传来乌鸦的叫声,更让人增加几分惆怅……(摄影 张海波)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