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在别人的国家感觉中文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8-20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别人的国家感觉中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0日文章】题:在别人的国家感觉中文(作者 刘秀珍) 每当踏上日本的成田机场开往酒店的公共巴士车,就有一种'...

在别人的国家感觉中文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0日文章】题:在别人的国家感觉中文(作者 刘秀珍)
每当踏上日本的成田机场开往酒店的公共巴士车,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因为知道那亲切的声音又会响起,温柔地向搭客们报告车子去向和停留的地方。
亲切是因为华语,温柔是因为诚恳而非造作。是的,虽然是日本,但是一般对外的公共场所却起码能听到三种语言:日语、英语、华语。
回想80年代初到日本时,用英语问路根本没人理睬(也许当时他们还没察觉到其它语文的重要性,觉得没必要理睬外人?),而今他们已能开放到把华、英两种语言与本国语言兼容并蓄,不管是否因为功利考虑,确也难能可贵。
后来在候机室等候飞往美国,与身边一位美国妇女聊起来,知悉她是到东京某大学授课的教授,正要回国度假;知道我是新加坡人,马上由衷表示那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希望有机会到新加坡来。
我正膨胀于自己的国家举世知名时,她紧接着问我身为华人可去过中国?懂不懂中国语言文字?并说出自己心中的梦想,就是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一定要到中国去“看看”,还骄傲地说她那年逾80高龄的母亲今年初才完成了到中国一走的心愿。
这名美籍教授侃侃而谈,口口声声说去中国之前,还得先学一点中文多了解一点中国文化,否则面对陌生的国情会手足无措。
看她兴致勃勃地说中文论中国文化,我望着她蓝灰色的眼珠,心中百味杂陈。末了,她抛下这么一句:新加坡的华族人口不少,但是我知道不懂中文甚至不会说华语的华族也很多,为什么?
令人感动的细心安排
幸亏这时登机口前已有小小的忙碌,否则以我这不折不扣华校生的蹩脚英语加上满腔的无奈,我不知道如何剖析这个“重点话题”。
买票飞越美国大峡谷时,操着英语的柜台职员验证了护照,见我是华人后,自动把一份翻译得十分清楚的中文说明递给我。在小型飞机上坐定,另一工作人员上前指示安全措施和录音机的使用方法,且再三强调有英语、日语和华语三种语文说明,任游客选听。更亲切地问我这黄皮肤是听日语还是华语?这么亲切的服务,让人在宾至如归之余,也感动于在这远离华人的地方,竟有如此细心的安排。
不止一次听到年轻的华族专业人士这么说:如果孩子的华文再不及格,只好移民。他们说这话时的语调不只稀松平常,还透着骄傲,孩子的华文理该不及格。这是教育的失败,是教育部的错,关家长什么事?而骄傲是因为有资格移民!移民究竟会面对怎样的局面?会受到怎样的待遇?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里,反正“走出去就有路”。
云南东巴人的榜样
其实并不尽然,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还得看你走得对不对?孩子的华文不好就该仔细检讨亡羊补牢,与其逞口舌之强,倒不如思考良策加紧努力寻求实际行动。
你是哪一族人,就该认同哪族的语言文化。本身没有正确的观点与角度,又如何让下一代学好中文?过去认为对中国语言文化无需深度了解,反正难学,反正不靠它吃饭,学不学都无所谓。如今一窝蜂人云亦云的“顺风车热”方兴未艾,加紧学习中文难道只在于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始终忘不了数年前旅游云南丽江时,在东巴文化宫听纳西族古乐、观赏东巴文化的触动。“东巴”是纳西族人的“长者”、“智者”之意。当时看到那90余岁的老东巴,敬业乐业地带着童稚的笑容,略嫌生硬但不失灵活的手脚舞动着,以中气不太充足的嗓门,虔诚快乐地唱着,只为着他的文化;而那些吹奏手,个个有板有眼,认真有致。
然而,有谁想到,这些音乐家舞蹈家,都是双手长满了硬茧的农民?是的,是农民!就因为热爱维护自己的文化,所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不让它消失。据知纳西族人也是还保有本身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在那样的大环境里,是何等不容易的事,但是他们做到了。
这就让我们回头来追问自己,在一个可以如此随心所欲学习各种语文的地方,我们的族人竟然会耻于懂得自己的母语,甚至连了解也是多余。
为什么在鲜少华人的国家,无论机场、地铁站、购物中心甚至偏远的旅游景点都有华文说明,但是在我们这个华族人口占多数的新加坡,却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是因为我们这一代的华族多通晓英文,华文说明多此一举吗?
难怪如今很多“老人家”不敢出门,因为有很多说明文字他们都不认识,公共交通上的录音说明也都是听不懂的英语,虽然是在自己的国家里随便走走,却也不放心,万一找不到回家的路,会被冠上老年痴呆的罪名。 
发展旅游业是我们多年来大刀阔斧在进行的计划与投资,面对越来越富强的中国,条件越来越好的中国人,难道,我们就为了当局一小部分“不懂”华文的办事人员,因循地把华文束之高阁,白白地让人民币流入他人的口袋?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