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同《情爱论》作者谈“情”说“爱”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8-1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同《情爱论》作者谈“情”说“爱” 1986年8月,一份装裱精致的获奖证书从北京邮寄到了保加利亚著名哲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手里。证书上写着:“瓦西列夫'...

同《情爱论》作者谈“情”说“爱”


1986年8月,一份装裱精致的获奖证书从北京邮寄到了保加利亚著名哲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手里。证书上写着:“瓦西列夫同志:您的作品《情爱论》荣获‘一九八六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特发此证书。”发证机关:中国青年报、《博览群书》杂志社、北京市新华书店。
十几年来,这位84岁的老人一直珍藏着这份获奖证书,他的著作在保加利亚出版了3次,总印数9万余册,在前苏联俄文版印了20万册,而在中国总共印刷了500多万册。瓦西列夫院士为自己的书在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读者甚感欣慰。最近,这位与中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保加利亚“爱情学”专家,在自己家的书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请您谈谈《情爱论》一书的创作动因。
瓦西列夫:60年代,我开始撰写有关爱情的文章,零零散散地刊登在青年杂志上。等我读了大量的关于爱情的著作,并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之后,我决定从广义上写一本关于爱情的专著。迄今为止,有人从生物学角度描写爱情,而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成了美学,另外心理学研究爱情心理。我尝试着将所有这些缩影揉到一起,搞出一个更复杂的学说来,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爱情是一个生物学规律的表现形式,我甚至将其称为宇宙规律的表现形式。
我从哲学的角度和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爱情。我认为男人与女人最理想的结合应该是那些从生物学角度讲差异最大的人之间的结合。容貌、长相差异越大,社会、价值观念越相同,或者越接近,这样的男女之间,就越容易产生两性之爱。我认为,这是《情爱论》这本书的重大发现。如果按照这些标准去做,人种将得到改善。
地球上的人种相互融合、通婚,才会创造出更完美的人来。有些人认为这个过程需要500年,我认为只需要200—300年,地球上就可以出现丰富多彩的人,种族差异将消失。从生物学上讲,混血生育是非常进步的。
《情爱论》在即将出版时曾遭到禁止,晚出了3年。我谈论的都是男女之间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当时有人说书中有色情描写。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书中根本没有色情描写,但什么都谈到了,用的是科学的语言。
记者:请您谈谈对“婚外之爱情”的看法?
瓦西列夫:我有一句格言:婚姻各随其愿,爱情必须存在。两个人可以不结婚而生活在一起,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爱情。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住在一起,必须爱她,与她一起创造生命。因为一个人不怀着爱创造生命,那就是一种犯罪。
如果婚姻是非正常缔结的,“婚外之爱情”当然就是存在的。生活富足、追求多样化的生活等等都可能成为“婚外情”存在的原因。一个男人当然可以一辈子只喜欢一个女人,但这个女人必须是最适合他的女人。所有的问题都得看组合得好不好。离婚率上升并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盛行的“网恋”现象?
瓦西列夫:我认为,在网上是找不到合适的伴侣的。要想找到合适的伴侣,必须自己亲眼看见对方才行,必须相互交往,建立联系。网上不可能交换“精神流质”。人与人之间是存在某种“辐射”的。所有的东西都在释放能量。男女之间的辐射肯定是相互的。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存在能量的释放。
记者:请您谈谈对“同性恋”的看法。
瓦西列夫:我对同性恋者表示遗憾。他们或者她们之间有爱情,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爱情。就其本质而言,这不是爱情,因为爱情是要创造生命的。不以创造生命为前景,就称不上爱情。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爱情的目标是生命繁衍的美学形式。无此目标,那便是爱,是友情,但不是爱情。同性恋者是退化的结果。他们一部分是生来如此,一部分是非正常条件作用的结果。我认为,他们都是一些不幸的人。
记者:请您谈谈自己的经历。您幸福吗?
瓦西列夫:当然幸福。我今年84岁了,如果不幸福,我就活不了这么久,因为我一生经历过很多磨难。我1918年出生,1938年加入保加利亚共产党。我被捕过,在巴尔干山里打过游击战。我至今还是保共党员,但我反对过日夫科夫,我给保加利亚1989年后第一个民选总统热列夫的书写过评论,因为我建议出版此书,受到了党纪处分。我自己的书也被禁了三年才出版。
记者:您对《情爱论》的读者和那些正在谈恋爱的人有些什么祝愿和希望?
瓦西列夫:我祝愿这本书的所有读者,都拥有深深的、永远令人激动的、幸福的爱情。我希望所有相爱的人,相爱到永远,希望他们把自己的爱情与自己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不要只关在家庭的小圈子里,把自己的幸福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