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西向,台商昏头转向
不堪回首
【台湾《联合报》7月30日报道】题:南向铩羽而归  台商不堪回首
陈水扁总统昨天在亚洲台商大会上,倡议东南亚投资政策,再度勾起几乎已被遗忘的“南向政策”惨痛回忆。1994年配合李登辉“元首外交”喊出的“南向政策”,结局是“铩羽而归”。
“南向政策”推动近10年,根据经济部统计,台商在东盟10国累计投资约有410亿美元。但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台商经营东南亚有日趋黯淡之势。去年台湾对东南亚主要国家出口衰退了19%,回落到6年前的水准;对越南、印尼、泰国的投资都跌到谷底。如今,东南亚已成为许多台商的“伤心地”。台商在东南亚可以用“10年惨淡无人问”来形容。总不能将台商视为对抗中国大陆的筹码。
反复无常
【台湾《联合报》7月31日社论】题:台湾平台:跳出“南向”、“西进”的框架!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一句景气预测,不知会否带来一季憧憬的失落。陈水扁总统一句“南向政策”,亦不知将会对国脉民命造成何种冲击。
事态转折的过程充满戏剧性。在一年前的“经发会”上,主政者几乎以指天誓日的姿态,请求朝野各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签字画押;直到两个月前的“大胆谈话”,仍公开宣示“‘三通’是一条必定要走的路”。如今,因瑙鲁事件突然出现这种翻天覆地的180度大转变,“经发会”的共识俨然弃若敝屣,“大胆谈话”亦成明日黄花;姑不论此一政策转折是否符合民主宪政的正当程序,却似可探究如此反复的领导特质如何建立内外的信任。
再就决策内涵的变化来看,亦有可待斟酌之处:
一、将台湾的问题视为“南向”及“西进”的抉择问题,这种观点在时空条件上至少已经落后10年。如今,台湾的政经困境,既非“南向政策”所能解决,亦非“西进政策”所能解决,而是必须经由“三通”来将台湾建立成“台湾平台”。换句话说,“南向”“西进”皆是要台商走出去,但“台湾平台”却是要“世界走进来”。
二、两岸经贸交流之势不可挡,已是不辩自明的现实。大陆当然不是台湾惟一的市场,却是最重要的市场,甚至是经贸获利最丰的市场。这绝不是台湾的任何主政者所能扭转的大趋势。
面对现今僵局,主政者必须跳出“南向”及“西进”的框架,而将总体政经战略置于“台湾平台”的架构上。若能确立此一最高战略指导原则,就会知道,即兴地分散资源于“南向政策”,不啻意味将使台湾面临更高更快的边缘化风险;而“西进政策”倘若没有“三通”,亦只是片面单向的“出血”,却不能改造台湾的国际经贸角色,亦即不能创造具有“循环机能”的“台湾平台”。这样的战略架构,不应因一夕的喜怒而轻易变化。
“三通”难挡
【台湾《中国时报》7月31日社论】题:问题不是南向,而是亚洲自由贸易区
陈总统所谈的“投资东南亚”,所面临的其实是早已与李登辉时代不同的情势了。当年台湾仍不必面对区域结盟、自由贸易区的难题,但今天,却不得不面对。当年李登辉没有台商的“三通”压力(或压力没这么大),但今天陈水扁几乎无法抗拒“三通”压力。就算以无比坚定意志,非要把南向政策再贯彻一次,但走向投资东南亚之路,却绕不过东南亚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台湾还是要面对“三通”的课题。台湾终究绕不过大陆这一关。
这就是台湾思考东南亚投资也罢,南向政策也罢,一定无法逃避的课题。台湾唯有在这个全球性、区域性的高度上,才能看清楚南向的终局。然而,台湾更要考虑清楚的是,如果等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协定都已谈好了,台湾就不仅谈“三通”的筹码都没有,最后甚至会边缘化。最聪明的,也是对台湾最有利的办法是:掌握主动权,在还有条件的时候,做更全方位的布局与规划,而非再重回昔日“西进”、“南向”消长的选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