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技术学院富有特色
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在中世纪时就已经有了大学教育,但主要是传教,为宗教服务。高等教育的真正创立则是从12世纪的牛津大学开始的,之后是剑桥大学,但这两所大学最初只是面向少数贵族和富家子弟,专门培养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和学者。
多学科教育应运而生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和国家所需专门人才,英国又创办了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设菲尔德大学等十多所新大学和学院。这些新大学面向全社会,为普通百姓子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学生只要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成绩即可入学。这些大学还增加了大量的实用技术方面的课程,把经济、生产同地方的需要结合起来,受到普遍欢迎和支持。
英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改革是在20世纪60年代。1964年10月,英国政府宣布对现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建立多学科技术学院,为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技术部门、企业培养各种科技人才。这种类型的高等技术学校必须同各地工商企业部门紧密配合,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毕业生能按所学专业得到就业安排,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也必须与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相联,适应当地需要。
英国自创办多学科技术学院以来已有近40年历史,开办的学校有几十所,但它们的招生规模却很大,教学也很有特色,给地方工矿企业和社会各部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了技术人才不足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兴办多学科技术学院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英国教育的特色和成功经验。
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
英国政府曾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2010年前,让英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至少有一半都接受高等教育。大约20年前,英国每八名中学毕业生中平均只有一人能有机会上大学。为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上大学,英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新创办了一些大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大约有40多所理工技术学院也升格为正式大学,使英国大学的入学门槛变得很低。
不过,英国一些教育专家对此也颇有微词。因为一些前身为理工学院的大学自身的教育水准其实并没有跟上,而政府给学校的拨款又与学生人数挂钩,因此,一些新升格的大学为了吸引学生填满教室座位,不惜滥招新生,甚至设置一些不用费太多精力与时间的学位课程,让学生轻松得到大学文凭,使英国社会对一些新大学的文凭“另眼相看”,教育专家惊呼“这是英国教育的悲哀”。近年来,英国本国学生越来越难招,一些新大学就将目标对准海外学生,大赚外国学生的钱。外国学生的学费是英国学生的数倍,学校的利润当然也更大。
英国目前大约有170所可授予学位的高等院校,将近1/3的中学毕业生在高校学习。英国的私立学校仅限于小学和中学。白金汉大学是英国唯一的私立大学,不接受政府资助,该学校在英国也没有什么名气。其余的大学则接受政府拨款,拨款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人数和科研实力。
“开放式大学”蒸蒸日上
过去英国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免学费的,从1998年开始大学生每年要交1000英镑的学费。大学每年培养每名学生的平均支出近7000英镑,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贴给高校。家境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助学金和政府无息贷款。
近年来,英国许多高校也面临经费不足的困难,主要原因是政府削减拨款,而本国学生人数却大幅度增加。2001年,英国有57所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运作赤字,名牌大学也榜上有名。爱丁堡大学亏损了将近1100万英镑;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下属的医学院也出现500万英镑的赤字;连财大气粗的剑桥大学都亏损了980万英镑。牛津、剑桥等名校甚至放出风来,希望向学生收取全额学费。
英国高校近年来也积极依靠社会办学,主要途径是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与企业合作,建立科学园区,由一些企业和公司出钱创办采用高精尖技术的企业,挣出钱来资助科研,其中剑桥大学的科学园区办得最为出色。此外,寻求社会各种渠道的教育捐款也是有效途径。英国法律规定,向教育、慈善事业提供的捐款可以免税,因此,向学校捐款的私人、基金会和公司大有人在,既可以买名,又可以免税,何乐而不为?
英国还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开放式大学”就是这种要求的产物,并且办得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参加“开放式大学”的学习不必具备正规的入学资格,学生们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逐步积累艺术、科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所需要的学分。学员们大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或家里通过电视、广播或函授等形式坚持业余学习。
“开放式大学”的毕业文凭和学位,效力与英国其它大学完全相同。自1971年招收首批学员以来,“开放式大学”为200万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这所英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拥有14万名本科学员以及4·5万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该大学年龄最大的毕业生94岁,最小的只有17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