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新加坡学者文章“9·11”对中国战争观的影响(下)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7-10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新加坡学者文章“9·11”对中国战争观的影响(下) 为了取得能力优势,解放军将致力于: ● 采取能够减少反应时间和必要集结的新型力量结构和新技术,提升部'...

新加坡学者文章“9·11”对中国战争观的影响(下)



为了取得能力优势,解放军将致力于:
● 采取能够减少反应时间和必要集结的新型力量结构和新技术,提升部队的灵敏能力和机动能力;
● 实现新技术与大量老旧武器平台的结合,特别强调整合出能使这些平台的战场感知、精确性和杀伤力发生“倍增”的更好的感应器和更先进的定位导航系统。
例如,中国的国防工业已经开发了一些轮式装甲运兵车、装甲战车、火炮及雷达,旨在适合解放军装备更轻、机动性更强的新型旅—营编制。新编制将逐渐取代机械化师团的旧编制,旧编制的主要装备为机动性能较差的重型履带车辆。据信,解放军为提高空中机动能力已经定制了30—40辆俄罗斯“伊尔—76”大型运输机。
此外,中国空军正在开发类似于“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GPS制导炸弹,并开发出一种激光/红外吊舱,该吊舱能使其“歼—8Ⅱ”、“强—5”和“歼轰—7”等庞大的对地攻击机群携带激光制导炸弹。解放军海军也在运用新的消音/隔音技术以及功能更加强大的声纳改装其数量庞大的“明级”潜艇。此外,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正在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东风—11”和“东风—15”弹道导弹,以及某些大型多管火箭发射系统进行升级。最后,解放军地面部队正在为其大量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加装口径更大的线膛火炮和性能更佳的火控系统。
“以弱胜强”
解放军战争观的另外一种设想是“以弱胜强”。这种设想是指,超级大国介入解放军参与的局部战争,导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使解放军的态势由强变弱。在这种设想中,解放军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才能减少敌方优势,以至于能够保存自己并有望再次夺取主动权。在该设想中,解放军吸取了塔利班的经验———为了防止出现彻底失败,解放军在战争初期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 实施反信息优势战略;
● 实施反能力优势战略;
● 实施基于作战空间的其他“超限战”策略。
在反信息优势作战方面,解放军可能采用“军事革命派”提倡的非对称战略,并采用瘫痪敌信息网络的关键节点的反传感技术。例如,解放军已经开发了“FT—2000”型地空反雷达导弹,并且正在研制空射反雷达系统,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斩断”敌人的雷达系统。中国国防工业还正在实验电场脉冲系统,该系统可以攻击并烧毁敌方电子装置的线路。此外,据报道,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开始研制小型“寄生”卫星,该卫星可以在平时预先部署,并在战时激活,干扰或摧毁敌方卫星。最近“神舟—3”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试射很可能拉开中国建造(可能作为成为反卫星武器系统发射平台的)载人空间站的序幕。
在反信息优势方面,解放军还将致力于限制敌方获取及时和真实信息的能力,其措施包括:使用隐藏及欺骗技术手段,建立切断信息连接的“防火墙”;开发提升电子干扰能力的新技术;以及采取设置“逻辑炸弹”,发动“病毒攻击”,或嵌入虚假信息等电脑黑客手段。例如,中国航空工业某研究所最近已经开发了能够同时模拟100个雷达信号的车载系统,该系统能够欺骗敌方的雷达波侦察系统。
在反能力优势方面,解放军很可能会集中开发“打航母”的技术、措施和战术;并提升其防空能力,特别是反隐形、远程和精确空中打击能力和反巡航导弹攻击能力。例如,有报道称,解放军已经建立了“工作组”专门研究“打航母”的方法和技术。
解放军还正在采办或合作生产各种俄制地(舰)对空导弹,其中包括:“红旗—10/15”(即获得许可证的俄制“S—300”型和“S—300PMU1”型导弹的中国仿制型)、“红旗—16”(即俄制“山毛榉—M1—2”型导弹的中俄联合开发型)、“红旗—17”(即俄制“道尔—M1”型导弹的中国仿制型)和“红旗—18”(即俄制“S—300V”型导弹的中国仿制型)。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的雷达提升了其中某些导弹的性能,使之具备了战略导弹防御能力。最近中国有关“神光—Ⅱ”实验(该实验把受到控制的8束单激光合成为1束高能激光)的报道表明,中国可能会将激光装置用于反导和反卫星领域。
但是,中国的反信息优势和反能力优势战略有可能不会产生效果。这是因为敌方占据的优势可能过于强大。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将按照毛泽东的战争格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自行作战。这就意味着,解放军将力图规避占据绝对优势的对手在正规战场上形成的锐势,并试图开拓其他作战空间,找出对手的薄弱环节。对这些薄弱环节的利用反过来会使解放军具备了重新夺取主动权的能力。与新作战空间相关的作战行动可能会包括:敌后作战行动、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传媒战、金融战以及能源与环境战。
“其他作战空间”的概念在两方面带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色彩。一方面,在未来,可能会由“平民行为体”(即“人民”)而非军人主导这种作战空间。另外,这种作战空间较少受到交战原则的限制,因此更具非正式性和非常规性。但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这种新式的改良观点较之老式的人民战争也有两处明显的不同。首先,现在的“人民”不再是发动后的农民,而是包括电脑程序员、新闻记者和金融投机家在内的平民。其次,新版的“人民战争”能够波及敌方的领土,而不是像旧版人民战争那样诱敌深入己方熟悉的国土或根据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