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六万台商突围经济孤岛千亿美元注入大陆热土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7-0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六万台商突围经济孤岛千亿美元注入大陆热土 【台湾《投资中国》月刊6月号报道】题:31省市台商投资排行榜 原编者按 根据本刊逐一向大陆31省市自治区'...

六万台商突围经济孤岛千亿美元注入大陆热土



【台湾《投资中国》月刊6月号报道】题:31省市台商投资排行榜
原编者按 根据本刊逐一向大陆31省市自治区进行采访调查结果,截至2001年年底,广东省以14136家台商高居台商家数第一名,江苏省则在“台商投资总额”、“合同台资金额”两项位居龙头,两项金额分别达到310亿美元、230亿美元。
根据本刊调查,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中,台商投资总家数前五名依序为:广东省、江苏省、福建省、上海市,以及浙江省。依台商投资总额排序,第一至五名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浙江省;若依合同台资金额计算,江苏省仍居第一,二至四名分别是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
根据本刊调查结果,自1991到2001年年底,台商赴大陆投资总家数为62351家,台商投资总额高达1394·13亿美元,合同台资金额也达到959·87亿美元。
东北台商:食品饮料业挂帅
东北三省天然资源丰富,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其中辽宁省铁矿储量居大陆首位,钢材、生铁的产量占全大陆20%,境内的鞍山及本溪两家钢铁公司为中国大陆最大之钢铁企业。此外,黑龙江省的大庆、辽宁省的辽河两地都是中国大陆重要量产之油田。东北三省皆为中国农业大省,主要生产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吉林省为中国大陆六大林区之一,境内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面积50%,此外,长白山区中草药种类繁多,人参、灵芝、天麻等品质优良,颇负盛名。
辽宁省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基础,为中国大陆重工业与国营企业发展重镇,其中冶金、石化、机械、建材为支柱产业,电子工业为新兴部门,成长快速。轻工业方面则以造纸、纺织为主。吉林省虽然盛产林木与粮食,不过仍以第二、三类产业为发展主轴,其支柱产业包括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等,电子产业亦逐渐兴盛。黑龙江省虽然工业化程度不及辽宁,不过凭借大庆油田的产出,以哈尔滨为核心,该省石化、机械等工业仍茁壮发展为支柱产业。
根据投审会统计,台商在东北的投资以辽宁省居首位,实际投资金额2·3亿元美金,占台商在东北总投资金额的87%;其次为吉林省,投资额近美金1900万元,占7·1%;黑龙江省第三,投资美金1500余万元,占5·8%。大部分投资集中在主要城市,包括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
就投资产业别而言,截至2001年底,台商在整个东北地区最大投资为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其次为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子及电器产品制造业发展快速,目前已居第三位;橡胶制品与化学品制造业分居第四、五名。至于纺织、仓储,以及金融保险业等领域则尚未有台商申请在东北投资。
华北台商:等待南方金流北移
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台商投资日渐饱和、中西部投资环境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华北地区(环渤海区)似有机会成为台商下一波的投资热点!
尽管大陆“先让一部分地区富起来”的政策带动了华南、华东地区的蓬勃发展,但大陆自“九五计划”(1996年~2000年)开始,就已经将新发展目标瞄准华北地区,并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准备在未来的15年内,投入1万亿元人民币的金额,来带动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目前华北地区台商投资家数近7000家,占全大陆的8%,其中以山东省的投资家数最多,约2800家;其次则是河北省的2500多家、北京市的1700多家、天津市的1500多家。整体而言,北方的台商分布情况较为零散,但仍不乏一些具代表性的企业,如著名的“康师傅”即在天津。
河北省与京津之关系,即等同江苏之于上海,但由于北方投资盛况不如华东,所以台商在河北的家数、金额便不如江苏。目前河北台商的投资家数分布,仍以靠近北京的廊坊最多,石家庄次之,保定第三。至于台商在河北省所经营的行业则以小资本的中小企业为主,另外在唐山一带有多家从事陶瓷制造的台商。
天子脚下的政治中心——北京市,其最具指针性的特色便是拥有大陆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中关村。中关村有强大的科教资源优势,已吸引了不少从事科技业的台商在此投资;目前北京市批准的1700多家台资企业当中,在中关村园区就有140多家。而由于北京市是大陆的政治及决策中心,可以发现在北京投资的台商行事比较保守低调,经商态度也较为严谨。
华东台商:造就长三角科技区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曾表示后悔当初没有同时把上海与深圳、珠海一样,列为经济特区,以至让上海发展脚步晚了10年。不过,或许因为起步晚,反让90年代的上海在经济上急起直追。今天以上海为龙头的大陆华东地区,已取代华南珠三角,一举成为台商投资大陆最热门的地点。
90代初期就前往苏州投资的明基,算得上是知名台商投资当地的先行者。今天不仅明基苏州厂在大陆干得红火,苏州也因明基打响了知名度,得以吸收更多的台商投资。
明基在苏州的成功,对后来的国巨、力捷、华硕等知名的台湾电子业者投资苏州有着不小的启发性。今天的苏州有近3000家台资企业(包括其下辖市昆山在内),合同利用台资超过140亿美元。而众多台湾电子厂商先后往苏州落户的结果,也让拥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从一个老旧的水乡古城,变成受到国际瞩目的电子业制造重心城市。
过去以农业为主的昆山,在1990年首家台商“顺昌纺织”进驻之后,城市风貌开始有了根本的改变。从早期的纺织与服装加工业,到今天的笔记本型计算机、手机、精密化工、精密仪器等科技产业,投资行业的变化,反映了这10年来台商投资昆山的变迁与沧桑。
浙江担任大上海“后厂”的角色。目前杭州湾一带的台商即有不少是替上海、苏州地区的台商做配套,还有台商则是工厂设于杭州、宁波,上海设行销门市。未来随着跨苏、浙两地的杭州湾大桥建成,上海与杭州、宁波之间“前店后厂”格局将更为明显。
仅在10年前,华东在对外招商上还得向福建、广东学习,今天却是广东、福建反过来要派人向昆山、苏州等地学习如何加强对台招商的工作力度。例如,以2001年的台商投资来看,台商对江苏省新增的投资即占全大陆的51·81%,而广东省则为28·2%。“长三角”地区台商投资量已大大超过“珠三角”地区。
华南台商:寄望特区列车再出发
搭着大陆改革开放的列车,台商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大陆热,截至2001年年底,当年最先受到台商投资“惠顾”的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地区,目前台商家数已经超过2万家。但在面对长江三角洲投资吸引力的抬升,华南吸收台商的魅力正面临考验。
华南地区是大陆改革开放的火车头,改革开放早期,大陆先后批准了厦门、深圳、汕头、珠海、海南为“经济特区”,此举也启动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热潮。当时,台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土地、劳力成本上涨而陷入经营困境,纷纷外出寻求新的投资点,而大陆华南地区所提供的廉价劳动力与土地成本,正好切中台湾中小企业的需求,因此,许多业者带着试探性的心情开始往华南地区移动。
入世后,大陆内销市场成为关注焦点,以外销为主的华南地区台商,也开始为大陆内销市场做准备,许多厂商纷纷前往长江三角洲设分厂,以抢占大陆内销市场,但华南地区仍将担负起外贸联系的责任。
除了各种微观的投资问题,华南地区近年也面临了生产成本上升的环境压力,在北方投资环境日渐成熟、人才素质高的条件下,未来华南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进行产业升级,恐怕是当地主事者需要多琢磨的功课。
中西部台商:先在重点城市站稳脚跟
大陆沿海及东北以外的广大中西部台商究竟有多少?据本刊调查统计,超过1万家,约占大陆台商投资总家数的1/6。在大陆东部沿海一带市场竞争加剧后,不少台商也有转战中西部中大型城市的规划。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展开,确定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教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今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后,境外企业才开始重视这块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由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反推,却也正显示出现阶段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仍存在着交通运输不便、人力资源不丰、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等问题。若由此再衍生出一个问题,即以农民为主要人口结构的中西部地区,商流气氛是很薄弱的;如在新疆,辽阔的戈壁滩上,点点人家,除非遇上旅游旺季,招来熙攘人潮,否则大半时间就只见宽敞马路孤零零地躺在那儿。
总的来说,目前已有1万多家的台资企业在无垠的中西部地区用力地烙下他们的脚印,其中大型台资企业为抢占内销市场,正在积极布点(发货仓库或经销据点),中小型台商则借物流环境尚待开发之便,做起“互通有无”的小资本贸易。因此,现阶段中西部台商已明显有迹可寻。

台商在东莞的半导体车间(原载香港《亚洲周刊》)

台资企业员工的集体婚礼(原载香港《亚洲周刊》)

台商参与投资的厦门港口(原载香港《亚洲周刊》)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