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台湾相声“登陆”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6-2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台湾相声“登陆” 【台湾《联合报》6月2日报道】题:台湾相声登陆 大陆人好奇 台湾相声红到大陆,有人去表演,但也有人去拜师,不过,相声市场的萎缩,在两岸都'...

台湾相声“登陆”


【台湾《联合报》6月2日报道】题:台湾相声登陆 大陆人好奇
台湾相声红到大陆,有人去表演,但也有人去拜师,不过,相声市场的萎缩,在两岸都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相互截长补短,共同擦亮相声这块老招牌,更攸关日后相声市场的发展。
对于两岸相声发展的差异,拜师吴兆南学习三年,最近才准备演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侯冠群表示,台湾相声过去以娱乐为主,如今则承受本土化和意识形态压力,市场开拓相当不易;大陆则是长期背负政治任务,创作内容难以推陈出新,都局限了相声的发展空间。
传统相声强调说学逗唱,嬉笑怒骂、人生百态、时事臧否尽在其中;现代相声则透过表演方式的改良,搭配创作内容推陈出新,再辅以商业包装,让相声艺术“回春”。
大陆的相声因缺乏相声艺术中最重要的基本性格———讽刺性,较重视政治上的“报喜”功能,再加上缺乏新的创作和从业人员素质未能有效提升,而逐步凋零。
侯冠群说,台湾的相声发展最早由相声大师魏龙豪、吴兆南,依据他们童年对相声的记忆,重新改编包装;随后,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针砭时事,探讨社会问题,以相声形式创作一出舞台剧,搭配演员李立群、李国修、金士杰,让《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脍炙人口,不仅创下当年舞台剧连续演出场次的纪录,也为相声的表演艺术发展推出另一波高潮。
如今,新生代相声人才逐渐浮现,除了侯冠群、郎祖筠、刘尔金拜师吴兆南外,相声瓦舍的冯翊纲、宋少卿更远赴北京拜师学艺,两人的舞台表演,唱作俱佳,结合嘲讽时事强烈特色,各自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虽然赖声川的相声剧,大陆方面批评“不太像样”,和大陆的习惯不一样,像运用音响、道具、灯光营造舞台剧气氛;一场相声有几个段子,主题连贯,且一演就是一整晚。不过,台湾相声“登陆”还是引起大陆民众的关注。
吴兆南用“万般生意好做,唯有相声难习,出场不用锣鼓,上台不需戏衣,口齿伶俐不稀奇,靠的是精神气力”,这段话作为相声艺术的写照。以古讽今、针砭时弊、幽默讽刺的内容和语言,应该仍是两岸相声艺术的共同聚焦,更精确地说,这也正是相声艺术的精髓。
台湾相声艺术不断变化,表演者的主观认定,不但掌控表演形式,甚至进一步带动表演艺术的发展;但大陆方面则不然,像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人在相声形式上推陈出新,就引起不少非议。
冯翊纲说:“台上说相声的人年龄多大,台下听相声的人平均年龄就有多大。”这句话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两岸相声艺术市场的差距。北京某报纸就指出,大陆相声演员年龄偏大,不但使创作内容无法创新,无法吸引年轻人,更将失去未来市场,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表演者的年龄差异,两岸相声艺术相关表演者的文化水平,也是一大问题。台湾方面多数都出身科班,冯翊纲、宋少卿都是台湾艺术学院毕业,冯还获得戏剧艺术硕士学位,赖声川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戏剧博士;大陆方面强调口齿伶俐,但缺乏推陈出新和可以充分表达民众集体情感投射的创作,未来两岸相声艺术发展恐会出现鸿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