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总结 自我革新港人再出发
【香港《信报》6月13日文章】有关香港在回归后出现的种种问题,过去往往被套入两种“阴谋论”中来讨论。
一种是“中共阴谋论”,将香港的问题通通归结(或怀疑)为中央对特区事务的干预;另一种是“港英阴谋论”,认为香港问题乃前港英政府埋下的“定时炸弹”所致。
这两种论断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将香港问题归咎于香港之外的因素。这两种论断掩盖了香港本身所面临的社会变迁、结构调整、价值转移等问题外,也免除了香港人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责任。
随着香港进入回归后第二个五年,香港外在的政治因素愈来愈淡化,而内部矛盾则愈来愈凸显,“中共阴谋论”或“港英阴谋论”都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相反,香港人愈来愈需要面对自己,社会讨论再也无法停留在“他们如何如何”,而要转入“我们要如何如何”的实质性讨论了。
当然,面对自己是痛苦的。摆在香港人面前导致社会停滞不前的症结,都需要一一认真对待,作出抉择。
抉择一:民主理想与社会现状
其一,是我们应该在民主理想与社会现状之间如何落墨,作出抉择。
我们发现香港社会的问题远远超过一人一票选举的范畴。经济体制错漏,社会极化,政府管治效率下降等等,这些问题意味着社会各种机制需要改革,而这些改革又不可能简单地用一人一票来解决。“民主力量”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愈来愈让人失望,他们将民主精神诠释成僵化的教条,习惯否定任何与理想有距离的改革。
相反,近年来特区政府却是变被动为主动,在施政上首先争取民意,问责制的出台也得到许多社会人士支持。随着“内阁”的形成,特区政府的主动权将加强。
在未来五年里,“民主力量”是延续其“陈诉立场”为主轴的政治策略,还是改为由小到大,在现有社会环境下争取一点一点的进步?这个政治抉择关乎香港社会能否摆脱抽象的争论,进入真正有建设性的政治互动的关键所在。
抉择二:市场经济与家园重建
其二,香港社会也需要对市场经济与后殖民期“国家”重建之间作出一个抉择。
香港在“九七”后正经历一个重建家园的过程。民众对政府的期待要比对港英政府的期待多得多,对特首的评价要比对伦敦派来的港督更为严厉。
我们要求政府介入经济,要求它制订就业政策,要求它就香港的经济转型与中央政府商讨对策。
但是,社会上自由市场的论述仍然占主流位置,这就使舆论一方面要求政府行动,一方面又搬出市场主义的理由,支持将政府现有功能(例如医疗、房屋)市场化,不惜付出打击公务员士气的代价,来缓和政府开支困境。
这些举动实际上都在削弱政府能力,令它最终无法在需要的时候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
舆论要求政府对社会有所承诺,同时又要求政府跟从市场,殊不知这两者是自相矛盾的。
在未来五年里,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是甘愿受市场制裁呢,还是需要政府为社会提供缓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