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大国民会议印象记
当地时间6月18日晚9点35分,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区东部的美国使馆附近发生了七枚火箭袭击事件。一枚火箭击中一栋居民楼,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无疑给本来已经乌云笼罩的阿富汗大国民会议又罩了一层浓雾。
从头到尾一片混乱
这次大国民会议是在长达23年的内战结束后的第一次,也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次由地方层层选举并有女代表参加的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会。由于缺乏组织经验,再加上民族、宗教、政党和派系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且错综复杂,有关当局始终没有公布大会的议事日程。到18日为止,大会的惟一具体成果只是在13日选举卡尔扎伊为过渡政府领导人,而有关内阁成员名单和国民议会的组成仍然没有定论。
14日至16日,大会陷入严重的无政府状态,代表们就国民议会组成方案及其职能各持己见。代表们似乎都希望利用这个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抢话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也出现了一些推推拉拉的现象。有的代表似乎完全忘记了讨论的议题,在发言中东拉西扯。每天的会议既不准时召开,也不按时结束。
有关当局随意更改议程,在国民议会和内阁问题上故意拖延、回避。大会主席卡西米亚和临时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卡尔扎伊本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也存在着严重的前后矛盾。卡尔扎伊在会议前几天一直表示,希望代表们选举一个强有力的国民议会来监督政府的施政,但在17日的讲话中,他又提议代表们可以在大会结束后讨论国民议会问题,代表们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向政府提出建议,暗示他希望把国民议会变成一个政治协商机构。在内阁成员是否需要经过大会代表批准通过的问题上,临时政府高级官员更是各执一词。
权力的幕后交易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变成了公开的权力交换。在11日的大会开幕仪式上,前国王查希尔支持卡尔扎伊担任过渡政府领导人,而卡尔扎伊则建议尊查希尔为“国父”。这些现象引起了大会代表的强烈不满。临时政府妇女部长萨马尔就曾愤怒地说:“这根本不是民主,大国民会议只不过是橡皮图章。”
西方势力的角斗场
由于大国民会议选举产生的过渡政府将领导阿富汗直到2004年大选,并且要成立负责起草宪法的宪法委员会,组织下一次大国民会议,因此,这届政府将对阿富汗未来的政治走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本次大国民会议就成了西方各国势力进行较量的一个角斗场。
虽然美国和北方联盟出于反塔利班和反恐战争的共同需要而走到了一起,但美国并不喜欢一直同俄罗斯和伊朗保持着特殊关系的北方联盟。美国也担心北方联盟会居功自傲,一旦执掌大权,可能不利于美国的利益及其长远的战略考虑。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极力安排前国王查希尔回国,一再宣扬查希尔是阿富汗民族团结的象征,其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查希尔在国内尤其是在普什图族中的影响力,对北方联盟在权力上形成制约。因此,当查希尔在保皇党的怂恿下蠢蠢欲动时,美国积极地在背后向查希尔施压,甚至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公开进行干预。美国总统布什的驻阿富汗特使10日在美国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第一个宣布,前国王查希尔无意参选,也无意在过渡政府中谋求任何职位。
卡尔扎伊17日说,国民议会的组成问题可以在大会结束后继续讨论,并表示18日下午公布内阁名单,暗示大国民会议可能要在这两项重大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强行宣布闭幕。各国驻阿富汗使馆也得到了大会将于18日闭幕的通知。外长阿卜杜拉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按照国际法惯例,卡尔扎伊有权任命内阁职位,他还态度强硬地要求各国记者认真研究波恩协议,内阁中重要职位名单必须交大国民会议批准通过。卡尔扎伊和其他高级官员的态度随后发生了明显转变,会期因此延长一天,卡尔扎伊将于19日将内阁组成名单交大会讨论通过。
由此可见,美国为了保证大国民会议在“民主”的气氛下圆满结束,确保本国的利益不受损失,对会议进程和议题均施加了极大的影响。当然,美国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其盟国特别是欧盟的强烈不满。欧盟驻阿富汗特使12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拒绝对美国第一个宣布查希尔不参选的做法发表评论,并嘲笑美国在阿富汗既追捕恐怖分子又支持经济重建的做法是“荒唐的和令人难以理解的”。另外,日本特使也将于19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阐述其立场。阿富汗由于在中亚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未来能源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西方各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