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上海商银:要做两岸金融第一快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6-1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上海商银:要做两岸金融第一快 87年前,中国积弱不振,48%财政收入掌控在外国银行手中,创办人陈光甫在“要救中国,必须先从金融机构做起”理念下成立了上海商'...

上海商银:要做两岸金融第一快


87年前,中国积弱不振,48%财政收入掌控在外国银行手中,创办人陈光甫在“要救中国,必须先从金融机构做起”理念下成立了上海商银。如今,热血沸腾的大时代已经远去,而上银的返乡之路,现在正要开始——
【台湾《数字时代》周刊6月5日一期报道】题:上海商银:不挤金控列车 要做两岸金融第一快
根源可溯及民国4年,由上海宁波路8号起家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迄今在股票市场中也找不到他们的挂牌身影。可是俗话说得好:“黑瓶子装酱油。”这家“惦惦吃三碗公”的银行,早已默默在两岸三地架起了服务台商的互动桥梁……
从新闻热度的角度看,上海商银很“冷”,当所有银行都抢着合组金控公司,独独它闻风不动;但在两岸投资的议题上,上海商银却很热,今年初财政部开放银行与大陆银行通汇,就由上海商银拔得头筹。
这家银行看起来很保守。当同业从不吝于展现通吃朝野的政治人脉,上海商银“闷”得不像局内人。但在两岸金融交流活动中,上海商银却是活动力十足;当同业一家家都股票上市,这87岁的未上市民营银行又显得跟不上脚步,而当今年4月,上海商银股东会宣布“不排除在海外股票上市”的消息,外界又再一次见识了这家银行“鸭子划水”的风格。这几件事情,将上海商银低调的形貌,勾勒出清楚的轮廓——专注、架构于两岸金融的核心能力。
从历史背景来看,上海商银这样的策略其来有自。
民国4年在上海创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银),曾是国民政府时代最大的民营银行,鼎盛时期有上百处分支机构。在国父孙中山先生支持下成立的上银,股东成员有宋子文、孔祥熙,是当年超强的“梦幻股东团队”。直到近几年,上海商银还有超过20%的股权是大陆股东。当两岸政治分立后,上银于1961年将当时的香港分行重新注册,去除“储蓄”二字,成立“上海商业银行”,就是今日香港上海商银;民国54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正式在台复业。
历史带给上银相当独特的位置与资源。从上海萌芽,在台、港种下金融种子,台湾的上银拥有香港上海银行约57·6%股权,而由上海近百家地区信用合作社合组的上海银行,也间接持有香港上海商业银行股权约3%,如今随着两岸三地交流日益密切,“我们与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就像兄弟行一样”,已在上银服务达36年的总经理陈逸平,如此形容彼此交流的紧密程度。
由外汇业务布局两岸金融
除了历史渊源外,上银在台湾的业务组织,也成为两岸布局的关键资源。
上银在台湾约60处据点,虽然称不上多,然而,“上银的分行几乎都是外汇指定银行”,上银负责国际金融业务的资深经理林志宏分析,上银从在台复业之初就很重视外汇业务,“几乎每家分行都有外汇人才,也由此衍生许多两岸三地贸易融资业务”。于是,关系、专业与形象,构成上银两岸金融的实力。
以关系而言,透过“兄弟行”香港上海商银的上海、深圳办事处,以及上海的上海银行,上银很早就派员前往深圳、苏州等台商群聚处,了解当地台商需求,对于台商在两岸间的资金操作,以及需要银行协助的地方,累积相当的经验。
就专业而言,由于跨国汇款一直都是上银的业务核心,几乎每家分行都能承作外汇业务,而其它银行只有选择性的大型分行才承作外汇,其它分行只能代收。上银及早布局的结果,当两岸通汇业务鸣枪起跑,许多银行虽同时取得财政部核准,但实际业务承作却没有上银来得有绩效。
而从形象来看,由于上银多年累积的两岸三地的实务操作,在企业间已有声名。在两岸通汇渐次开放后,上银举办的两岸三地金融实务研讨会,都颇受欢迎,近半年来参加人数累计超过2000人。
这个策略让上银拥有较为整齐的贸易融资金融产品,例如境外金融服务、企业融资或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等,很早就是上银的核心发展业务。2000年,上银外汇业务承作量就比前一年成长近30%,而在财政部陆续开放两岸通汇后,去年底上银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存款也比前年底增加了4成。
合作利益大于竞争
当台湾成为大陆第9大出口地区与第2大进口地区,两岸金融的布局,也成为台湾银行业的重点目标。除了1997年成立的台资银行——华一银行之外,彰化银行与世华银行在5月分别成立昆山和上海办事处。而早在今年3月财政部开放银行成立大陆办事处之前,2000年6月,隶属于香港上海商业银行的上海代表处便已成立,经营上海已近两年。
4年前从台湾上银转至香港上海商业银行,2年前出任上海代表处代表的孙国平分析:“台资与陆资银行现在既竞争又合作,但合作的利益绝对大于竞争。”
由于银行代表处不能有营业行为,只能进行搜集信息与关系建立,但“确实可扮演桥梁角色”,孙国平分析,台资银行的强项,在于与国际接轨程度高,熟悉资本市场运作机制,也能为客户打造量身订做的金融服务,但劣势是据点少、人民币资金不足,因此他认为如果台资银行能善用陆资银行据点广布的优势,并使陆资银行与台商了解彼此资金需求与金融规章限制,现阶段台资银行仍存有利基。
低调潜沉的企业文化
上银总经理陈逸平指出,“目前的任务,就是改善资产品质,积极降低逾放,提升营运绩效”,未来的规划,“最重要的是着眼于两岸三地金融业务”。
而在股东会的主持人、80岁的董事长荣鸿庆,则是上银在两岸三地发展过程中的幕后推手。身为荣家在上银的第二代股东,荣鸿庆虽相当低调,但已足够让上海商银在静默中激活布局。
87年前,中国积弱不振,48%财政收入掌控在外国银行手中,创办人陈光甫在“要救中国,必须先从金融机构做起”理念下成立了上海商银。如今,热血沸腾的大时代已经远去,而上银的返乡之路,现在正要开始,这对一家87岁老银行来说,或许并不容易,但在所有银行前往上海的路途中,上银已经算是距离最近的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