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湖畔访WTO总部
在美丽的日内瓦,有一个蓝宝石般明亮清澈的大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莱蒙湖。在莱蒙湖的西岸,有一片公园,其中一个称为珍珠湖公园,在这个漂亮公园旁边,坐落着一栋灰色大楼。它不高,只有四层,但南北长度却有一百多米,虽有些陈旧,但依然不同凡响。这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所在地。
湖畔老楼 历史悠久
WTO总部坐东朝西,与总部大楼平行的是洛桑大道,其地址即洛桑大道154号。从正门朝西望去,南侧是一栋通体墨绿玻璃、造型雅致的高楼,这是世界气象组织大楼;北侧则是日内瓦的植物园,花团锦簇的植物园西面便是联合国欧洲总部万国宫了。
在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我来到了WTO总部。由于事先已有联系,便径直来到新闻处专门接待外国记者的露茜·吉拉德办公室。露茜是法国人,看上去30出头,1995年1月WTO正式成立不久,她就应聘来这里的新闻办公室工作。
我们的话题先从这座大楼谈起。露茜介绍说,这座大楼历史悠久,经历不凡。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各国代表决定把风景秀美的花园城市日内瓦定为国际联盟所在地。而国际联盟中的国际劳工组织率先在日内瓦选址办公。经过一番酝酿,瑞士联邦政府在1922年决定把位于莱蒙湖畔的一块“风水宝地”作为礼物送给劳工组织。1923年5月,劳工组织进行公开设计招标,最后由一名来自洛桑的建筑设计师埃皮杜拔得头筹。当年9月根据埃皮杜的设计方案正式破土动工,1926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当时的劳工组织办公楼是栋长方形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劳工组织机构不断扩大,建筑显得局促拥挤,于是1937年在大楼北部增加了一翼,与主楼连成一体。1952年又在南部进行了历时6年的扩建。到上世纪60年代末,不断发展壮大的劳工组织感到此处建筑太小,于是决定另觅新址,盖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楼。1975年,在原劳工大楼竣工50周年前夕,劳工组织终于告别老楼搬入了新居。
关贸总协定(WTO的前身)于1947年成立后,虽然也在日内瓦办公,但并没有一栋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其成员分散在万国宫附近的好几处地点办公。到了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迅速增长,关贸总协定的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也不断增多,过去分散的办公方式很不方便,于是想找一栋属于自己的大楼。正巧这时劳工组织搬走,于是经日内瓦州政府同意,关贸总协定决定把总部设在这里。1977年8月,装修一新的大楼迎来了新主人,关贸总协定正式在此办公。1995年元旦,关贸总协定寿终正寝,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日内瓦州政府决定将这座大楼的使用权免费出让给世界贸易组织独自使用,期限为99年。
WTO会议一律不对记者开放
在听完历史介绍后,我建议参观一下这幢大楼,露茜欣然同意。于是我一边穿行在大楼的长廊里,一边听露茜继续介绍大楼的基本情况:经过两次整修的办公大楼总长为152米,宽62米,总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共有1300扇窗户和1000扇门,走廊加起来长2·2公里。
说话间我们来到二楼。露茜推开一扇门说,请进。我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图书馆,面积不大,最多也就一百多平方米。四面墙上立着书架,上面放满了图书,中间放了几张书桌,有六七名读者在认真阅读。
正在值班的图书管理员戴维向我介绍说,这个图书馆至少有50年的历史,后来归WTO专有。该图书馆现藏35000多册图书和1500多种期刊,主要是关于经济、贸易和法律方面的,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在国际双边和多边贸易方面最权威的图书馆。楼上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里面有关于关贸总协定和WTO的各种数据以及各成员国的经济数据。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两个会议室。露茜说,总部共有13个大小不等的会议室,其中7个有同声传译设备。最大的一个可同时容纳510名代表,而最小的会议室仅有10个座位。1995年WTO成立后,工作量大为增加,因此又在大楼的西北面盖了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会议大厅,以缓解会议室不够的窘况。2001年,在大楼里举行的各种会议达472次,除去周末、节日和夏天休假,平均每天至少有两次会议在这里召开。
为什么世贸组织有那么多的会呢?见我有些不解,露茜说,WTO秘书处由总干事负责,下辖4位副总干事,每位副总干事又管辖5到8个行政机构。由于WTO的目的就是要使全球贸易自由、公平和顺利地流通,因此必须要有大量的协商,来就每项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有时为讨论一份文件开一整天的会,结果只修改一个字。所以在这个地方的各国代表,除了头上有耀眼的光环外,还有不为外人所知的大量艰苦而又枯燥的工作。
另外,各成员国之间在出现贸易纠纷又无法“私了”时,便拿到WTO进行调解或仲裁,这也需要漫长的调查、协商和裁决。自1995年1月以来,就有248件有争议的贸易案件被提交到WTO仲裁,目前有35个案子已经结案,另有一部分经过私下协商后撤诉。
身为记者,我自然对这里的采访工作颇感兴趣。露茜告诉我,与许多国际组织不同,WTO除了一些学术性研讨会外,所有的会议,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一律不对记者开放,更不向公众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开放。我觉得奇怪,问:“WTO强调的就是商业和贸易的透明度,为什么轮到自己,反而不透明了呢?”露茜解释道,这倒不是WTO本身对记者有什么歧视或偏见而进行封锁,主要是成员国在举行贸易谈判和协商时不愿意让记者了解过多的内幕,以免“泄露商业秘密”。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就被封杀了“知情权”,WTO负责新闻的官员一般都要轮流出席各种会议,进行记录,然后有选择地向记者吹风,接受提问,透露有关的内容和谈判进程,并将有关信息贴到WTO的网站上去。
我点点头表示理解。商业嘛,太透明了,哪里还有钱挣呢?我随即问露茜有多少人经常来总部进行采访。她想了一下说,至少有50多个国家的记者是WTO总部的常客。有的记者只写有关WTO的报道,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佛朗茜丝·威廉姆,报道关贸总协定和WTO长达16年。路透社的一名经济记者也在这栋大楼里泡了8年多。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这些长期从事WTO报道的记者可以算得上是经济专家,有的甚至被一些大学请去教授有关WTO的课程。
WTO欢迎中国优秀人才
记得刚见面时露茜就说,WTO秘书处是效率最高的国际机构之一,我对此颇有兴趣,便询问有关情况。露茜说,WTO秘书处有550人左右,其中一多半都是研究人员和法律及经济专家,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并不多。有的人除了从事专业工作如起草文件、修改协议、参与会议讨论等之外,也要做些管理方面的工作,如组织和安排会议、向成员国提出建议和提供咨询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幢大楼里有一支高效率的精干队伍。
那么这些职员是如何招聘的呢?露茜告诉我,WTO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各成员国范围内公开招聘的,凡符合条件的人均可应聘。由于待遇高,环境好,工作气氛浓,而且是公开招聘,因此竞争相当激烈。她说,应聘者至少是大学毕业,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专家也不少,主要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来定。她说,这里的工作人员真正是来自五湖四海,其中有1名来自香港,但尚未有来自大陆的雇员。露茜补了一句:“你去呼吁一下,让优秀的中国人才到WTO来供职,让我们一起分享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由优厚的待遇自然就转到经费的话题上。我问:“WTO一年的经费是多少?”露茜如数家珍般告诉我,他们2002年的费用预算为1·4亿瑞士法郎,相当于8500万美元,其中将近一半用来支付雇员的工资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其他费用则包括通信、基础设施和大楼的维修更新、人员的培训以及差旅费等。WTO的经费主要是由144个成员负担,少部分由WTO通过出售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等赚取。
我进大楼时佩戴记者证,所以畅通无阻,但不知道别人是否可以随便进出这栋略显神秘的大楼。露茜告诉我,WTO虽然不是机密单位,但办公地点不对公众开放,“无冕之王”因工作需要,可以像代表团代表一样自由出入,但普通的来访者必须是经过总部有关人员的邀请并进行登记后方可进入。
告别了露茜后,我慢慢踱出这所大楼。环顾四周,发现这里戒备一点也不森严,门口两位身穿黑色制服的保安正在悠闲地聊天。我便上前问,整个WTO总部有多少保安,他们略加思索后说,大约15名吧。我见他们没有携带枪支或警棍等武器,便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何处理,他们相视一笑,大概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奇怪,随后指了指别在腰间的手机说,给警察打电话呀。我会意地笑了笑,与他们握手道别,然后便来到车水马龙的洛桑大道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