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岂可并于‘惟’!
【香港《明报》月刊5月号文章】题:“唯”岂可并于“惟”!
原文提要 《现代汉语词典》编者误解了《尚书·大禹谟》的“惟一”,以为是“唯一”的原词,强以“惟”代“唯”,造成混乱。殊不知,“唯一”另有出处,历史彰彰在目!
雅集上,一位文友不满笔下“唯一”被改成“惟一”,叹一句:“奇哉怪也!”另一位文友则证明:大陆重刊战时文章,就把“唯一”改成“惟一”,认为香港近年受大陆影响,乃有“唯”改成“惟”的事。我倒怀疑同《现代汉语词典》改字有关(该词典把“唯独”、“唯恐”、“唯一”等一批词语的“唯”字改成“惟”)。尽管该词典在大陆成了“金科玉律”,仍有人提出异议。上海《咬文嚼字》月刊2000年8月号刊登了刘金的《“唯”和“惟”》。作者承认“唯”“惟”自古相通、并存之余,提出两点质疑:
一、一两千年来,有谁想过,要将“唯”统一于“惟”,将“惟”定于一尊?
二、查一查半个多世纪来的出版物(古籍除外),究竟有哪本书、哪份报纸,使用这个词时,不用“唯一”而用“惟一”的?
刘金怀疑《现代汉语词典》编者改“唯一”为“惟一”,可能根据《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话。他随即摘引宋人蔡沈注《尚书》“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句下的注:“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而纯乎义理之正……信能执其中矣!”他指出这个“惟一”,是“不杂形气之私,一以守之”之意,与所谓“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唯一”风马牛相不及。
刘金最后引荀子“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的话,指出《现代汉语词典》将半个世纪来国人所习用和早已约定俗成的“唯一”、“唯独”、“唯恐”等词语中的“唯”全部改成现在已极少使用、几近废弃的“惟”是“不宜”也。
我觉得刘金很有见地,为之补充几点:
一、《尚书·大禹谟》“惟一”的“惟”是“但求”之意,与“唯”之喻“独”,确是风马牛不相及,岂可勉强拉关系,肆行归并!
二、“唯”喻“独”,在先秦时期,已发展了多个成语,仅见于《左传》的就有“唯利是视”、“唯力是视”、“唯命是听”、“唯命是从”、“唯食忘忧”、“唯马首是瞻”等等。到了汉代,“唯”发展为意思更明确的双音词“唯独”,屡见于《史记》;《汉书》以下诸史不断应用,相沿至今,有二千年。
三、“唯一”也是由“唯”发展而成的双音词,但非近代才有,早见于1200年前译成的《楞严经》,正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之意。由于是双音词,适宜于白话文,自宋元的话本、戏文,到明清的小说,应用渐广。近一个世纪以来,更是普遍应用。而“惟”是文言文用字,一般不用于白话文。在《现代汉语词典》以前,没有人规定白话文中的“唯一”要写成“惟一”。
四、大陆搞汉字简化,往往模仿日本,把相通、并存、音同(即使义异)的字尽量归并,“唯”与“惟”之混同,又何怪焉!可是,“唯”、“惟”早已分工明确,把二者重新混肴,不免造成混乱,引起严重后果!慎用中文,敬希垂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