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才尽技穷?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4月19日文章】题:好莱坞还能制作出“能让人思索的”电影吗?(作者 戴维·斯泰里特)
电影是否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失去它的魅力了呢?有时看起来确实如此。业内的泰斗们经常宣布艺术电影制作的死亡和媒体娱乐业不可救药的庸俗。但消费导向型影评家却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极力吹捧一些耗费巨资的大片,而这些片子几周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
两个影评家
很少有影评家能对当今电影进行深入客观的审视,但是,两位最优秀的影评家最近出版了阐明他们观点的重要新书。
影评家喜欢争论,这两位影评家多年来就许多电影和问题所写的评论观点经常不一样。乔纳森·罗森鲍姆为《芝加哥读者》周报撰稿,而斯图尔特·克莱旺斯则为《民族》杂志写评论。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基于多年的经验以及帮助电影界实现潜在价值的共同愿望,他们有些想法是一致的。
克莱旺斯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总的来说,好莱坞控制了电视市场,”它能把二流作品包装成“大片”,把大部分独立制作的影片和其它国家的影片挤出市场。
罗森鲍姆在另外一次谈话中说:“虽然现在有因特网和其它许多新的通信工具,但大电影公司投入的大量宣传广告费抵消了所有这些通信工具的作用,至少对一般的观众是如此。”
观众的意识已被好莱坞的狭隘思维所控制
这就说明了《星球大战前传——幽灵的威胁》(1999年)这样的影片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票房,罗森鲍姆说这就是好莱坞市场操作达到极致的例子。克莱旺斯也把它作为一个典型,认为这类影片“尽人皆知但却没人喜欢”。
制片公司强大的宣传攻势引起罗森鲍姆的最大担忧:要不是观众的意识已经被好莱坞的狭隘思维所控制,他们完全可以接受各国不同类型的电影,从而更多地了解我们这个复杂的世界。
还有一点让罗森鲍姆反感的是,由于只看试映效果和偏听偏信,好莱坞有点作茧自缚。
他说:“他们说观众不喜欢字幕。但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看过字幕,他们怎么会不喜欢自己还没见过的东西呢?《卧虎藏龙》不就是一部打字幕的热门电影吗?”
好的电影应该超越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
但这并不是说现在的电影界拍不出好片子了。罗森鲍姆说他去年最喜欢的电影是由好莱坞奇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人工智能》。
克莱旺斯也以《人工智能》为例,说明好莱坞还是能拍出表现“复杂和有争议”个性的人物的电影。
克莱旺斯论述中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好的电影要反映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它们应该超越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使他们“感到就像身边的汽车、公园或朋友那样真实”。
这反映了他对今年的奥斯卡获奖片《美丽心灵》的欣赏,但他在赞赏的同时也承认影片大大偏离了所刻画的怪才约翰·纳什的真实生活。
克莱旺斯说:“电影有些地方做得非常出色。叙事以他的幻觉开始,然后使观众几乎要相信幻觉是真实的———‘特工要抓住他了,救救这个可怜的人!’——这种叙事手法非常大胆而聪明。”
虽然对《美丽心灵》赞赏有加,克莱旺斯还是与许多影评家一样,认为好莱坞近年来“电影质量有明显的下滑”。不过,他仍然在努力发掘有价值的电影,其中有很多都没有受到重视。别人可能会嘲笑法雷利兄弟的荒唐闹剧,但克莱旺斯却认为《庸人哈尔》是去年电影的几大亮点之一。
未来电影的希望将部分依赖于电视
罗森鲍姆与克莱旺斯一样欣赏反映更广阔社会问题的电影。不过他对当今好莱坞的批评更为尖锐,认为其电影局限于制片商的虚构世界,更多地受委员会和电脑的控制,而不是考虑观众的感受。
具讽刺意义的是,两位影评家都认为未来电影的希望将部分依赖于电影最大的对手:电视,其较低的经济风险和较快的制作过程有时可以允许更多创作的自由。罗森鲍姆说:“如今,反映真实生活的电影更多地走向了电视。”
克莱旺斯说:“如果你想找一些真实可信、制作精良而且吸引人,看完之后能让人思索的娱乐节目,你在电视里能找到的要多得多。好的影视作品已经转向了电视,因为大片制作的巨额费用意味着你在故事片方面不可能有所突破,除非你是斯皮尔伯格或罗恩·霍华德……
“几十年前,人们随时可以去看电影。他们不管演的是什么或什么时候开映;他们通常戴上帽子就走了。现在电视取代了电影,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不过关键的问题是——它能否不辱使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