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发生在耶稣诞生地的闹剧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5-0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发生在耶稣诞生地的闹剧 以军最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对巴军事行动,制造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其中数十名巴武装人员被迫进入据说是耶稣诞生地的伯利'...

发生在耶稣诞生地的闹剧



以军最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对巴军事行动,制造了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其中数十名巴武装人员被迫进入据说是耶稣诞生地的伯利恒圣诞教堂避难,并和200多名平民和牧师、修女一起被坦克围困一月有余,更是前所未闻的重大事件。
伯利恒圣地牵动着世人的神经。伯利恒圣诞教堂僵局事态的进展,自然成为各国新闻媒体的头条国际新闻。然而7日,在世界各大主要媒体的镜头前,以巴谈判人士却在圣诞教堂外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内线’送来大新闻
本报驻耶路撒冷和加沙的记者在以军解除对拉姆安拉阿拉法特官邸围困后,一直把很大的精力投放在对伯利恒圣诞教堂事态的关注上。7日一大早,我们得到“确切”的消息,说在夜以继日的车轮式马拉松谈判之后,以巴双方谈判人员终于就结束伯利恒圣诞教堂僵局的最大争执焦点达成一致:双方都同意把被围困在教堂中的13名以方重点通缉人员驱逐出境。
此前,双方已经同意把部分被困巴武装人员押往加沙候审,并释放其余近百名宗教人士和巴方平民。双方谈判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被驱逐出境的人数。巴方坚持被驱逐的人不能超过6名,而且在驱逐之前要征得被驱逐人的同意,但以色列方面则坚持要有13人被驱逐。
7日晨,记者得到消息,刚刚重获自由的巴方领导人阿拉法特终于同意以方驱逐13人的要求,一份最终协议已经唾手可得。只待有关细节敲定后,以军便立即撤军放人,被驱逐人员将在美国官员的监护下直奔几十公里外的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然后途经埃及被驱逐到意大利。
一位“消息人士”告诉我们:7日中午12点半,在伯利恒圣诞教堂门口将有大新闻。我们不禁精神一振:不用说,这个大新闻自然是被困一月有余的一百多号人终于走出教堂,重见天日。立即行动,首席记者明大军、记者蒋国鹏和我开车直奔伯利恒。
颠簸惶恐伯利恒
伯利恒和耶路撒冷相距并不远,站在东耶路撒冷的橄榄山上就可以远远看到这座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城。我们的汽车一拐上通往伯利恒的公路,立刻感受了战争的破坏力:本来宽阔平整的公路不但路障重重,而且路面已被坦克压得惨不忍睹。明大军说,去巴控区不用问路,哪里路坏就往哪里开,一定错不了。
尽管以军已经宣称从伯利恒部分撤军,但实际上这座城市目前是以军唯一仍然大量滞留的城市,也是最后一座仍然在以军占领下的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
我们是上午10点多通过以军哨卡进入伯利恒的,若在平时,宽阔整洁的大街上这时正是人潮涌动的时刻,但我们一路上竟然很长时间都见不到一个人。阳光撒在这座诞生过耶稣和《圣经》的土地上,路边的鲜花开得很艳丽,春天的气息依然十分浓厚。如果不是战争,这该是一个何等美丽的城市———古朴的建筑、悠远的历史文化气息,足以令原来的游客陶醉。但是现在,这里除了废墟和无处不在的垃圾,就是弹痕累累的汽车残骸、随处可见的“烈士”画像和反以标语。
在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伯利恒行驶,我们的车却宛如飘荡在大海上的一叶孤帆。偶尔,身后传来隆隆声,紧跟着便有一辆以军坦克全速驶过,卷起一阵灰尘,然后一切都归于沉寂。用横冲直撞来形容以军坦克一点也不过分,有一次以军坦克差点撞到我们的汽车。在一些楼房的屋顶,以军的狙击手依然时不时地出现,当我们听到喝令的时候,已经看到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自己,心便不由得猛跳起来,同时车子也老老实实地立刻停住,小心翼翼地探头出去大声解释:“记者,我们是中国记者!”
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当地居民竟然是位盲人老者。他用手杖探路而行,对身边轰隆而过的坦克毫无反应。在他身后,就是死亡般沉寂的空荡荡的大街。正当我的思绪还在猜测那位老人的身世和目前生活的时候,猛然看见迎面而来的一辆坦克把炮口迅速地掉转过来,恰好正对我们的汽车,我们心里一惊,开车的老明立刻双手举起,表示我们并无他意。当坦克炮口缓缓移开后,我们都忍不住大骂,简直是神经过敏!但一丝后怕,却一直留在心里。
一番苦等竟成空
由于以军仍然封锁伯利恒并在其主要街道设置巡逻盘查兵力和狙击手堡垒,以军坦克的炮口和狙击手黑洞洞的枪口数次指向我们的汽车,我们一路上以不超过20公里的时速缓缓而行,到达伯利恒圣诞教堂外围时,时针正好指向12点。“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在心里说。谁知我们这一等就是4个多小时,其间以军坦克、起重车等不断有移动迹象,两辆据说是运输有关人员的防弹车就停放在我们附近。但是,我们期待的被困人员鱼贯而出的情景始终没有出现。
在太阳的曝晒下,100多名记者被以军士兵阻拦在正对圣诞教堂大门的一个狭小的巷口。由于以军的封锁,除了记者的车辆、坦克和救护车外,昔日游客如织的大街空荡荡的,一个行人都没有。我和蒋国鹏在太阳下站了几个小时,又饥又渴又热,想找一个比较阴凉的地方歇会儿,但思来想去,终究是舍不得好不容易占据的有利地形——我们站在所有记者的最前排,教堂前广场的任何动静都一目了然。
在记者群中,也不断挤进来一些当地被围困在教堂里的巴方人员的亲友。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比任何人都着急。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已经被围困整整36天了。那么多人在那么狭小的地方,不见天日,缺吃少喝,更谈不上医疗条件,他们期待亲人早日重获自由的心情不难理解。我每次回头,都发现人群在不断扩大——一群别的教堂的修女听到消息,也聚集在人群后面,关切地等待她们被围困在圣诞教堂里的教友平安出来。
每当以军士兵或者车辆有移动的迹象时,人群就会出现一阵骚乱———记者们立即各就各位,当地居民和修女们立即踮起脚尖紧张而激动地探望,几个孩子甚至钻到以军士兵设置的铁蒺藜中,和大人一起苦苦守望。有一个记者拨通了教堂内一位人士的电话,顿时大家关注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他身上,同时一位巴勒斯坦妇女也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去,向电话里的声音询问她家人的情况。
好不容易等到了下午5点多钟,穿着防弹衣的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拉霍维奇和一位外交部官员,在众多荷枪实弹的士兵的簇拥下又来到记者们面前,但他们却不是来发布消息的,而是要求记者们继续耐心等待。他们对于记者们七嘴八舌的提问置之不理,却令几个士兵抬来食品、水果和水,对记者们打起公关战。
但就在记者们已经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以军方发言人拉霍维奇在傍晚6点左右终于出来发表了一个简短的书面讲话。这名发言人一本正经地宣称,由于目前没有国家同意接受这些被驱逐者,所以双方达成的协议暂时只能是一纸空文。
记者们立时大哗,很多人都很难相信自己的耳朵——既然连被驱逐的目的地都没有,那么双方这些日子以来围绕究竟多少人应该被驱逐这一问题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有关意大利会不会接收这些被驱逐者的议论早就有了,但是大家都相信,既然美国CIA都参与了谈判,既然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和阿拉法特的高级助手都直接参与了谈判,既然所有的谈判者都一再表示要把这些人驱逐到意大利,那么,总不会事先跟意大利连个正式的招呼都不打吧?
(摄影剧院 聂晓阳)

通往圣诞教堂的路仍然被封锁着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