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5-06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 他在书中记述的,会不会全属虚构? 公元1271年,当时17岁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随父亲尼科罗、叔父玛浮(两人均为商人)从威尼斯出发,'...

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



他在书中记述的,会不会全属虚构?
公元1271年,当时17岁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随父亲尼科罗、叔父玛浮(两人均为商人)从威尼斯出发,开始横越亚洲的行程。其后,马可·波罗把那24年多姿多彩的历程记录成书,并夸张地取名为《世界行记》(Description of the world),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以前没人描述过的世界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文章】题: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作者 迈克·爱德华)
那一切会不会是马可·波罗编造的?自他撰写那本书之后,猜疑之声便从未间断过。尽管如此,他毕竟按照年代顺序记载了许多连见多识广的威尼斯商人也闻所未闻的事,如纸币、可燃烧的黑石等等。直到今天,还有人说马可·波罗当年不过只到达君士坦丁堡或黑海,他写的故事都是从更爱冒险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那儿抄袭的。
向东进发
我是马可·波罗迷,对他笃信不疑。四年来,我不时为他魂牵梦绕,追寻他那9700公里的历程,通常同行的是摄影师山下。
我从伊朗西北角的大不里士启程,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向“日出之地”——即东方进发。
我朝东南而行,抵达克尔曼市。当年马可·波罗一行可能曾在克尔曼遇到过一个商队,用马匹换来了骆驼,因为骆驼更适合前面的艰难行程——他们要越过卢特荒漠。他们必须至少带足八天的粮食,所以我能想像当时的情景:他们在骆驼背上装了一袋袋的面包、干果、卤肉、干奶酪,以及许多盛满水的羊皮囊。
地理学教授阿里·阿米利自愿带我走向那片荒漠。“首先,”他建议,“我们应联系警察。”他提醒我,毒贩利用伊朗东部的道路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偷运毒品,而且曾经扣住几个欧洲游客作人质,要挟警方交换被逮捕的同伙。我在沙漠边上的一个警哨登记了。于是那日一整天,五个武装警察坐一辆卡车,一直护送我的越野车。
马可·波罗当年进入这片现在叫阿富汗的地方时,见过巴尔赫废墟——那里曾是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我原本希望去巴尔赫遗迹,可是当时统治阿富汗的塔利班集团拒绝给我签证。不过我倒受到塔利班的敌对阵营欢迎——那时占据阿富汗东北部的北方联盟。
穿越塔吉克
秋天的一个早晨,我和摄影师山下来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的北边邻国——的一个机场。我们要搭乘一架破旧不堪的直升机去潘杰希尔谷。
到了潘杰希尔谷,我和山下又搭上另一架直升机,紧贴山谷飞行了一阵,降落在塔卢坎城附近的一片牧场——当年马可·波罗也到过此地。马可·波罗将该城拼写为“塔坎”,说它坐落于“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也许他当时看到的正是我眼前的一切:山谷中稻田金黄灿烂,灌溉渠绵延,两旁白杨参天。在阿富汗可能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美的地方了。
我们租了一辆破旧的小货车,继续东行,进了一条伸往中国的狭长走廊———瓦罕,即马可·波罗称之为沃坎谷的地方。山谷谷底海拔2800米,最宽处不过数公里,四周高山雄踞,山顶冰川覆盖,这是整个旅程中最艰难的一段。
此地与中国喀什城的直线距离只有400公里左右,按马可·波罗的记载,这段路走了将近两个月。
他们进了一个山国,马可·波罗在记载中称之为“世界最高的地方”。又花了12天翻越帕米尔高原———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提到这个中亚高原。马可·波罗还提到在那儿“火总是烧不旺”,原因是太冷。其实,那是因为空气中氧气稀薄。帕米尔高原另一边是沙漠,再过去就是中国了。
横贯塔克拉玛干
马可·波罗写道,在中国的17年,他曾被蒙古统治者忽必烈任命为亲信使臣,并奉命出巡,因而有机会“比世上任何人都游历过更多奇异之地”,他也许有些夸大,但当时的确没有哪个欧洲人到过那么多中国的地方。
马可·波罗一行走下寒冷的帕米尔山坡,来到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他们当年的路线上有部分已铺上沥青,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将几个沙漠绿洲串在一起。我坐在有空调设备的越野车里,沿着这条路颠簸而行。
我来到一个叫南湖的绿洲,同行的是一位身材瘦小却不知疲倦的历史学家,名叫李正宇。他对丝绸之路的知识之广博,简直如百科全书,我们一起旅行了约两个星期,我从他身上获益匪浅。他在南湖的泉水边说:“马可·波罗的队伍肯定曾在南湖停留,让骆驼在这里喝水。”
然后李教授带我去看一座几乎完全掩在沙丘之下的城市遗址。“这里是寿昌城,”他说,“即汉代的龙勒城,大约建于公元前113年至公元前111年。《汉书》中已有关于此城的记载。马可·波罗一定曾经在这座城里过夜——方圆数十公里内再没有其他城镇了。”
此时,马可·波罗一行已将可怕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抛到身后了。
感受大都
我与李教授沿古老的丝绸之路穿越甘肃省,不时会看到一段城墙,有数公里长。马可·波罗从未提及长城,有人便据此怀疑他是否来过中国。此论点在中国学者看来是荒谬的。李教授指出,长城的这一段城墙在马可·波罗那个年代并不存在;那是在明朝才修建的。
马可·波罗等人离开威尼斯约三年后,到达上都。上都位处今日的内蒙古,是忽必烈的避暑行宫。那时候,忽必烈已正式定都于大都,即现在的北京。
马可·波罗称赞大都的街道“又直又宽”。家家户户取暖都用“黑石……像木柴般燃烧”。马可·波罗著作的一个版本曾提到,煤———当时在欧洲大部分地方还不为人知——在大都十分丰富,人人每周都洗三次热水澡。直到1291年左右他们启程回威尼斯为止,马可·波罗一行可能主要居住在大都。
云南趣闻
任何人读了马可·波罗有关云南省的记事,都会不禁心生怀疑,因为马可·波罗声称那里的人吃生肉,包括家禽、羊、黄牛及水牛的肉,吃起来“就跟我们吃熟食一样”。如果说我对此也曾将信将疑的话,我在大理附近一个村庄目睹一百来人围坐一起大啖生猪肉之后,所有怀疑都烟消云散了。
这些人是白族人,延续了吃生肉的传统。“我们在特别的场合才这样吃,”主人李明说。当天是他儿子结婚的好日子,李家邀来左邻右舍,杀了四头猪招待宾客。
马可·波罗写道,生肉“切成小块儿”,而李家的人也是将生猪肉切成薄片。马可·波罗又写道:“他们将肉放入……拌有上等香料的大蒜调料。”李家的调料拌有大蒜、辣椒、酱油。
离开大理,我们沿马可·波罗的足迹,来到一个村子;那条路现在叫昆畹公路。我们已经身处马可·波罗用波斯语称之为“扎丹丹”(意即“金齿”)的地方。他说,这儿的人“都有金齿”。
我可以肯定他是到了另一个云南少数民族———傣族。在村里,我第一个遇见的人是个40岁上下的妇女。我问能否让我看看她的牙。她欣然同意,对我微微一笑,露出两颗金门牙。“我18岁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金齿漂亮,”她告诉我,“村上来了个牙医,拔掉我的两颗牙,镶上这两颗金的。”
在马可·波罗著作的一个版本中,还提到镶金齿的人也用文身装饰。我便也打听此事。数分钟后,几个男子友善地脱掉衬衣,露出文身给我看,有老虎、大象,还有傣文写的箴言。“从文身能认出你是傣族人,”一个男子解释说。
方龄贵以前是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家,现已退休。他说:“他要是没到过这里,就写不出这么多云南趣事。”
苏杭之行
马可·波罗或许在华东地区生活的时候最长,这里有不少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
这些城市有许多在大运河沿岸。大运河从大都向南直通杭州,蜿蜒1800公里。马可·波罗沿运河而行,见到河上船舶运载丝绸、香料、食盐、粮食,种类繁多,大为惊叹。现在运河比从前更繁忙,舟楫往来,运载的包括煤和水泥。
扬州凝重质朴,建筑物是新的,配以古色古香的屋瓦,别具风采。可惜古街存者寥寥。在马可·波罗那个时代,扬州可是郡府的所在地,设有作坊,专门为忽必烈的军队打造马具。
马可·波罗在书中称忽必烈令他在扬州担任总管一职,他为官三年。学者认为马可·波罗吹牛,他可能只是当个小吏。
扬州大学的朱江教授不同意此说。他告诉我:“忽必烈需要总管。他不信任宋朝旧官,而能胜任这类工作的蒙古人也不多,于是用上了‘色目人’,即外国人。”
马可·波罗最喜爱的城市并非扬州,而是更南面的杭州。杭州曾是南宋京都,非常繁华。
如今杭州有来自印度、伊朗、爪哇和其他地方的船舶,运来香料和珠宝首饰。资深报人乌鹏廷陪我在一个狭巷纵横的住宅区内漫步,头上阳台与阳台之间拉着晒衣绳,晾着衣物。他告诉我:“这里叫羊坝头,元朝时这一带有很多外国人。”
游毕归国
马可·波罗一行于1295年回到老家。他的《世界行记》于13世纪90年代末出版,“数月之内便风靡整个意大利,”16世纪的学者拉缪西欧写道。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因为当时识字的人还不多。
当然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所写并非真事,不相信中国的城市比欧洲的繁华。马可·波罗一直到1324年70岁左右去世前,都在为自己的著作辩护。他曾对朋友说:“我所写的还不及我所见的一半。”
格拉斯哥大学历史学家约翰·拉纳致力研究马可·波罗的影响,他总结道:“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人向西方贡献过如此丰富的地理知识。”我认为,自马可·波罗的著作问世以来,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马可·波罗的队伍曾在南湖歇脚

繁忙胜昔的大运河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