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足以乱真
英国学者凯文·沃尔维克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建立了连接,就可以用意念来打开电灯;新一代假臂的电路直接与神经末梢相连,其行动与正常手臂完全一样,同样能够条件反射。而且根据用户的需求,假手可以比真手更为有力,甚至更为灵活;现在的人造耳中,含有众多微电极,其辨别
声音信号的准确程度并不逊于人耳……请看:
懒人的心灵感应
【俄罗斯《劳动报》1月17日文章】题:控制论在人体的奇妙运用(作者 米哈伊尔·祖博夫)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目前世界上被植入控制化人工器官的人数已经超过百万。
“控制化人工器官”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小说中。这是一种植入体内的电子仪器。一些病人接受人造心脏,以延长生命;另一些人则是主动要求,希望藉此获得超人类的能力。
不久前,英国学者凯文·沃尔维克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建立了连接,这一有趣的试验轰动了世界。在没有特异功能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用意念来打开电灯?凯文陷入了沉思。他在大脑中植入了电脑芯片,使之与开关的微系统相一致。现在,如果需要恢复房间照明,他不需要按开关,也不必进行遥控。
既然如此,如果不借助电话,如何才能与妻子进行感情交流?在凯文看来,这最简单不过了。他在自己脑内和夫人手臂上各植入了一个微系统,任何时候,当他脑海中产生与妻子有关的任何想法时,对方都可以迅速感知。
不过,这一技术目前尚待完善。妻子虽然能够捕捉到丈夫情绪的波动,但却难以判断当时对方究竟在想什么,是涌起了柔情,还是因午间的争吵而心怀不满?最后,由于执着科研的丈夫对妻子的个人思维钻研过深,妻子日久生厌,不得不发出最后通牒:拆除自己体内的感应系统。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凯文的试验不再被视为异想天开,哗众取宠,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试验领域。难怪世界发出惊叹:控制化人工器官研究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全球媒体都不吝篇幅,对其试验进行详细报道,甚至称“凯文是世界第一个被植入控制化人工器官的人”,显然有些夸大其辞。
电子妊娠
80年代,在苏联出现了世界上首批被植入控制化人工器官的生物。当时,为解决粮食问题,政府提出了掷地有声的口号——“将控制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农业”。奶牛成为最早的试验对象。
尤里·古利亚耶夫院士回忆道:“我们研制出一种电子仪器并将其植入奶牛的子宫内。它能够判断出卵细胞已成熟,能够受精,并将无线电信号传至控制台,台上写有这头奶牛名字的灯开始闪动,饲养人员由此知道可以让它与公牛交配或是对它进行人工授精。”
实践证明,器官植入并不会影响奶牛及其后代的健康。政府决定将经验推广到国内所有奶牛身上,甚至希望在妇女身上进行勇敢的尝试。届时,只需看看粉盒的镜子,如果上面灯亮,就意味着可以孕育下一代或是需要采取避孕措施了。然而,由于政局的风雨飘摇,这一试验只能胎死腹中。
人群中的可控器官携带者
谁是被植入控制化人工器官的第一人,科学界尚存争议。尤其复杂的是,医科伦理学禁止公开手术内容及术者姓名,何况这方面的许多手术都是私下进行的。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表明,全球共有近百万的控制器官携带者。
第一例人工心脏移植手术是去年6月在巴黎进行的。医生给年过七旬、康复无望的心脏病患者植入了一个代替左心室功能的仪器,使血液能够顺利流入主动脉,同时,其腹腔中还安装了一个维持仪器正常运作的充电器。每次充电的电量只能维持25分钟,患者可以洗澡或是散步。时间一到,他又不得不系上特殊腰带,进行充电。虽然繁琐,但与挣脱死神魔爪的巨大欣喜相比,又何足挂齿?
其实,早在20世纪末,德国、奥地利、美国、日本就已进行过类似手术。人工瓣膜出现于80年代,至于人造起搏器,历史就更长了。
90年代,15位盲人在波罗的海大学接受了人工眼植入手术。虽然他们还不能读书写字,但已经能够看到光线和辨别色彩。亚特兰大一群丧失了行动能力甚至语言能力的残疾人,借助植入大脑皮层的电极,将他们的愿望以文字形式体现在监控屏上:“想吃东西”或是“打开窗户”。部分天资聪颖的病人学会了有意识地利用电极,从而能够与外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随心所欲的新一代假肢
这种假肢与真手无异。硅酮制成的肌肉在外表和功能上都能以假乱真,稍有不同的是,向其提供营养的不是血液,而是其内的气压充电器。指挥其动作的不仅有电脑,还有人脑。
这便是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推出的新一代假肢。此前,人造肢体一向处于“被动”地位,无论其内的电路多么复杂,它只对完好肢体的行动有所反应。此前,造价50万美元的假臂倒也能够缝缝补补,但从外形上仍可以判断出这是残肢。新一代假臂完全以假乱真,其电路直接与神经末梢相连,即与大脑神经中枢相连,其行动与正常手臂完全一样,同样能够条件反射。唯一的区别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假手可以比真手更为有力,甚至更为灵活。
另一个突破是人造耳的问世。正常人的听觉器官中具有数十万感应声波的神经纤维,能将声音信号通过神经末梢传送给大脑。如果这些纤维受损或者是天生缺失,就会导致失聪。现在的人造耳中,含有众多微电极,其辨别声音信号的准确程度并不逊于人耳。在不久的将来,从外表上将无法判断谁的四肢或是耳朵是假的。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对此守口如瓶。
获取第六感觉
英国学者凯文计划在自己的体内植入数个能够捕捉超声波、红外线、射线或是无线电波的微型系统,希望能够“在夜里正常视物、看清墙内的事物、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声音”。他甚至不排除以后直接将大脑与计算机相连,“以进行每秒数亿次的计算,迅速记住大段文章,由于与互联网相连,还能省却查阅大百科的麻烦”。他说:“我反对将人脑与电脑对立的观点。它们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也可以赋予自己机器的能力。”
微型医生治衰老
让我们从英国的实验室回到俄罗斯的机械研究所。不久前,这里的科研人员独辟蹊径,其成果同样引起了世界关注。其发明体现在微型机器医生的问世上。由德米特里·克利莫夫院士领导的课题小组发明了治疗血管疾病的“小甲虫”。将这种机械昆虫放入血管后,它能够沿管壁爬行,对之进行清理,并修补细小的裂痕。
圣彼得堡的老年学家米哈伊尔·索罗维约夫认为:“这些微型机器医生的出现将延缓人类的衰老。人体衰老的原因在于分子环境的改变。要想返老还童,不是对人体施加手术,而应该针对每个细胞,甚至每个分子。目前正在研究所谓的‘分子机器人’,这是种蛋白性或是有机性微生物,其任务就是恢复人体细胞中被损坏的化学联系。”这种分子疗法非常有趣,对患者进行特殊的灌入手术,此后,成千上万的微型医生就开始完成自己的工作,人体就像是个蚁冢。“医生”们的工作皆由电脑操纵。工作完成后,大部分“医生”将撤离人体,少数将留在体内,以备不时之需。看来,返老还童将不只是梦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