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慷慨的巴勒斯坦人
3年前,我带着简单的行李和男子的豪情来到加沙,在这世界注目的热土上为新华社开垦自己的新闻处女地,心里也盘算着如何分享巴勒斯坦人民的和平果实。3年后,我终于要告别加沙,告别巴勒斯坦,心里却充满无法排遣的失落和辛酸。
3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耳闻目睹了太多的苦难和悲哀,报道了太多的不幸和无奈,也消化了太多的困顿和苦涩……加沙或许是我心中一块永久的痛,但是,巴勒斯坦人留给我的印象却截然两样,使我在这是非之地获得了另一种美好的补偿。
初到加沙,巧遇“真主无言的客人”
1999年4月5日,我在进入加沙地带第6个晚上就赶上一起爆炸事件。当时临时“插队落户”,白纸一张,没有国际线路可供及时发稿。午夜时分,我硬着头皮去找一位刚认识的当地老人,但却得知这位老人身体不适已服药休息。在我盘桓踌躇于老人住宅附近,考虑是否敲门求助时,一辆吉普车停在楼前,车上下来二老一小,像是一家三口。其中头发花白的长者问我有何贵干?当我自报家门并说明夜游到此的缘故时,长者说“请你等一下”,便领着夫人和儿子上了楼。几分钟后,这父子俩下楼邀我上车,说要带我去办公室发稿。
我当时非常感激有贵人相助。长者自我介绍说他在工程建设部工作,刚刚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回来。从加沙到拉姆安拉往返二百多公里,人家跑了一天很累,我却贸然添乱,很是愧疚,后悔不该向他开口。
在发完稿回家的路上,长者没有告诉我他的尊号大名,而是递给我一张名片,并欢迎我有空到他家做客,有麻烦找他帮忙。回到住所,我掏出那张名片仔细一看,顿时感觉心里一亮,更加感动。朴素的名片上有这样几行字:阿拉法特主席经济顾问、工程建设部总司长——戴义夫拉·阿赫拉斯。多么虔诚、谦虚而乐善好施的一位高级官员!他的名字翻译成阿文,便是“真主无言的客人”。
出差伯利恒,碰到实在的车行老板
巴勒斯坦的各级官员,无论是政界的还是警界的,都对中国人民怀有真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总是在念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巴勒斯坦人民及其事业长期给予的无私同情和道义支持。因此,我成了这种友谊的直接受益人,无论是在筹建分社过程中还是平时的外出采访,总能获得其他肤色外国人所难以得到的便利。
当然,这只是感性层面上的认识。其实,巴勒斯坦人对所有能到被占领土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外国人都怀有一份好感,他们认为能到这里工作本身就是心里装着他们。
2000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巴勒斯坦的伯利恒。为了自己和总社记者组方便地采访江主席访问活动,我到伯利恒打前站并租赁采访用车。在伯利恒郊外的一个小车行,我租到了一辆不算太好的汽车,并按行规交付3000谢克尔的押金(当时约合8000元人民币)。几个小时后,当我回到车行提出换一辆更好使的汽车时,年轻的经理不但一口答应,而且主动把3000元押金退给我,同时没有要求在租车合同上更改收取租金的条款。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哪有这样慷慨的生意人?带着国内生意人留给我的成见,带着一肚子的狐疑,我接过了押金。然而,并不塌实的我一直担心这是一沓假币,如果被这位老板偷梁换柱并事后讹一把,麻烦就大了。
那是一个穆斯林的星期五,多数钱庄都关张,我设法在伯利恒找到一家基督徒开的钱庄,请他们给鉴定一下这沓现钞的真伪。钱庄老板一张张通过肉眼和机器检验后,郑重地对我说:放心吧,没有一张假币!听了这话,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尽管那位车行老板并不在场,但我总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愧对巴勒斯坦人的一片慷慨和好心!
农庄旁,卖西红柿的农民让我感动
上面的两个故事也许是比较特殊的例子,但在我3年来的加沙生活中,的确时时都能体会到巴勒斯坦人的善良、温厚、宽容和慷慨。
当我开车上路并与对面的汽车错车时,对方总是会让我先走,不管我与对面或旁边的司机是否认识,目光相对后,对方总能善意地向我微笑致意,或者摆摆手打个招呼。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是巴勒斯坦人的习俗,并非我独自享受这份待遇。
当我在街上步行路过任何店面和人家,门口的主人总是热情地邀请我进去喝一杯咖啡或红茶;当我在电梯遇到一位认识或不认识的巴勒斯坦人时,他会非常客气地让我先进出,或者邀请我到家中或办公室坐坐。次次如此,处处如此。虽然这是一种客套,但是总能传达给我浓郁的亲情。
当我遇到熟识的巴勒斯坦同事和朋友,他们总是试图要和我拥抱甚至行吻面礼,嘘寒问暖一顿。有时候,碰上非常好的朋友,他会不顾我是否愿意,当众用胡子拉碴汗水津津的脸和你左两次右两次地贴面,嘴里还发出“吧吧”的声响。这是巴勒斯坦男人间表达友谊的最高规格,火辣辣,坦荡荡,有如多年未见。
我也曾因为多次闷头进出楼房忘记打招呼而遭到门口几名警察的正式抗议,那一刻,我一方面觉得巴勒斯坦男人好口罗嗦,同时又为自己来自礼仪之邦而如此不拘小节让人失望感到难堪。
巴勒斯坦人计较礼节,却很少在乎生意上的得失。在加沙购物,如果钱没带够,顾客可以把东西先搬走,方便的时候再去补交。我曾买过一个空调,机器安装好并使了一周多,卖空调的却不急着打电话催我交钱,反倒是我觉得不合适而拿着钱到处找人家。
在加沙买菜更是能看出巴勒斯坦人的慷慨,他们虽然很穷,日子紧巴,但很大气,从来不跟人在斤两上讨价还价。某次,我路过一农庄,看到一位农民在路边摆卖的西红柿非常新鲜,个头也大,只是价格比市场贵了不少。这位农民一看我嫌贵,非要用塑料袋装一大兜送我,而且捎上几个茄子,被感动的我试图按照他的价格和分量付给他钱时,他怎么也不收,甚至说我能尝尝他的劳动成果是他的荣幸。等我回家选了两件礼物返回去准备表示感谢时,他已经不知去向,至今让我于心不忍。
本文作者(左)与阿拉法特的秘书阿卜杜勒·拉希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