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本报记者发自阿富汗首都的最新报道外国大兵开进喀布尔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2-01-10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发自阿富汗首都的最新报道外国大兵开进喀布尔 如果要问现在世界上哪个城市外国军队最多,恐怕非喀布尔莫属。正在陆续到来的国际维和部队来自17'...

本报记者发自阿富汗首都的最新报道外国大兵开进喀布尔


如果要问现在世界上哪个城市外国军队最多,恐怕非喀布尔莫属。正在陆续到来的国际维和部队来自17个国家,此外,还有已在这里安营扎寨的美国和俄罗斯士兵,外国军队的总数将近20支。虽然同为军人,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各国士兵也各有各的作风。记者在与他们接触过程中,有时寒意顿生,有时也忍俊不禁。
美国大兵时刻准备战斗
感受美国大兵的“风采”,是一天夜晚前往美国大使馆参加新闻发布会。记者刚到门口,即被头戴钢盔、身穿迷彩服、手持冲锋枪的海军陆战队员挡住,随后被引到一个沙袋工事后面,翻包、搜身、登记护照,确认一切正常后,记者才被允许走进大门。
使馆大院里,高度戒备的陆战队员来回走动,不时通过对讲机轻声说话。地上还有数道铁蒺藜,在昏暗的灯火下泛出幽光。由于时值夜晚,光线暗淡,笔者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脚边竟然是一个地堡!从凹陷的堡口,几支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人群,下面还隐约可见迷彩服的闪动。
与陆战队员闲聊,被告知这个碉堡是塔利班垮台后,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时才修建的,为的就是防止突然袭击、给敌人以猛烈打击。而镇守美国大使馆的陆战队员,总数在80人左右。
这些美国“军中精锐”的警惕性极高。新闻发布会开到一半时,记者准备离开会场出去发稿。但走到门口,只见数十名美国大兵正在门外警戒,并被告知现在不允许出去,必须等所有记者一起离场时才能走。我觉得奇怪,又不是什么秘密会议,为何要与所有记者一起出来?美国大兵回答倒是一板一眼:这是为你的安全考虑。
于是我又跟美国大兵套近乎:你陪我出去,我绝对相信你的保护能力,也相信美国大使馆的安全性。但无论怎样软磨硬泡,美国大兵就是油盐不进。一半士兵枪口朝门外,一半士兵枪口朝内。让你一点脾气都没有。
没办法,只能等所有记者都走出会场。散会后,美国大兵才发话说可以走了。数名海军陆战队员随即平端冲锋枪,在前面开道,记者们被夹在中间。虽然有些路灯,但光线微弱,周围异常寂静,加上美国大兵的高度警惕,不由得让人心中也顿生寒意,真以为危险就潜伏在左右。
短短不过百米的路走了有几分钟,终于到了大使馆门口。正准备迈步离开,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大家吃了一惊。仔细一瞧,只见前面的陆战队员都已趴倒在地,枪口瞄准门外,作准备射击状。
在这种别具一格的“欢送”仪式中,记者们笑着离开大使馆。许多人打趣,如果要问在喀布尔什么地方戒备最严,答案不是阿富汗总统府,也不是国防部,而是美国大使馆。
英国大兵绅士也会动怒
在喀布尔城内,人们见得最多的外国士兵是英国人。在大街上,时常可以看到两三辆一队的军用吉普,载着全副武装的英国兵来回巡逻。有时,英国兵也走出军车,端着枪以作战队形散开,昂首走动,左右顾盼,八面威风。
总的感觉是,英国大兵很有礼貌,有英国绅士的风度。路人冲他们打招呼,他们总是微笑还礼。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还有7名英国女兵,她们更是记者们追逐采访的对象。女兵们倒也落落大方,有问必答,从容不迫,无法回答则报以微笑,让习惯于纠缠不休的记者们不得不适可而止。
但也有一次例外,这一次也算让记者见识了英国大兵的“男儿血性”。
当时,维和部队总部附近正举行阿富汗的“国技”———“叼羊”比赛,吸引了众多的喀布尔市民,许多人围堵在维和部队总部大门前,要求从这里通过,因为这条路离体育场最近。
这件事的发生也颇引人深思。“叼羊”活动在塔利班时期被禁止了5年,此前一个星期已在喀布尔体育场举行了一次。但这次比赛的地点,却是划给维和部队总部作军事基地的体育场。近10年来,这里一直没有对普通民众开放过。因此,一些当地人暗示,让民众到这里来观看比赛,是一直对维和部队进驻阿富汗不满的部分北方联盟官员的策略,是想借民众给维和部队一个下马威。
如此多的人围聚在维和部队总部大门口,而且体育场和军事要地就近在咫尺,势必对维和部队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于众多喀布尔平民的“借道”要求,在大门附近巡逻警戒的英国大兵始而惊讶,继则大怒。当记者挤进人群询问,对这么多阿富汗平民围聚在门口有何反应时。一名英国大兵指着门口的阿富汗安全警卫大声说:“你应该去问他们,大门是他们负责的,我对他们的举动非常不理解。这里是军事区域。”
当记者再次重复,想知道他们现在的心情时,为首的英国大兵顿时暴躁起来,掏出腰间的手枪喊道:“你的意思是,难道我们应该使用手枪?”记者也吃了一惊,连连表示没有这个意思,并说作为一个记者,在这么一个敏感的场所,只是想知道当事各方对事件的反应。
英国大兵顿时失去了控制,指着记者咆哮起来:“这里不欢迎记者,你立刻出去!”说着,推着记者的后脑勺就冲大门走。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是全副武装而且正在气头上的英国大兵。无奈中,记者只能往门口退去。见到英国大兵的这种样子,其他记者都直摇头。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英国大兵还是挺理智的,他虽然推了记者一把,但感觉实际也就是轻碰而已,力量之轻微也不是他这么五大三粗的汉子应有的气力。而且,下次再见面时,大家相视一笑,一切不快也就都成了过去。
法国大兵拒绝记者采访
和法国大兵第一次相遇,纯属偶然。当时天已近傍晚,记者刚结束一个采访,正乘车回住处途中。忽然发现前面出现了许多军车,数量之多,远非平时巡逻的英军能比。于是赶忙叫司机掉转车头,跟紧这些军车。
军车开得飞快,记者的阿富汗司机自然也非等闲之辈,开足马力追逐。汽车时而插入军车队列,时而又领先为军车“开路”。好像是终于遇上了对手,阿富汗司机一时间喜上眉梢,并不时问记者他的技术如何。
但记者却并不高兴,因为这些外国大兵始终“很不配合”。无论你怎样询问他们来自哪个国家,都回以摆手姿势且一言不发;给他们拍照,更是把头侧过去,或者将军车窗帘放下,这个车队共有8辆军用吉普,加起来约有四五十人。
为了得到更多信息,记者的车一直紧跟法国军车,直到后者最后闪入喀布尔国际机场。机场守卫可能也是一时发懵,一看到记者是外国人,一时对记者的车也未加阻拦。趁这功夫,手疾眼快的阿富汗司机紧踩一脚油门,平时采访时只能在机场外转悠的这辆破车,这次竟然也“潇洒”地驶进了机场。
法国军车最后停在了一幢建筑面前,士兵们跳下车来收拾行李,记者也随即下车,继续问他们问题,但得到的依然是一言不发。但这个举动却把他们的翻译吓得大叫,说赶快上车赶快走,因为这里是军事禁区,随意在这里逗留,守卫会开枪的。
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就有数名阿富汗警卫走了过来,倒还算客气,只是挥手叫立刻出去。记者马上上车,汽车随即在警卫和法国大兵的注视下向门口开去。开到门口,警卫似乎还未醒过神来,问你们怎么就进去了。翻译一指后面的记者,说你问他们。警卫还没说话,汽车早已绝尘而去。
事后跟一位美联社记者聊天,他说法国大兵的驻地难进。记者一笑,说我们早就进去了。但遗憾的是,除了进去外,什么实质内容都没得到。
俄国大兵严守自家大门
在喀布尔的各国大兵中,俄罗斯大兵最为低调。其他国家士兵都是迷彩服,腰间束一圈口袋:军用水壶、对讲机,以及胯部的手枪,手中的冲锋枪,一应俱全;相比之下,俄罗斯大兵则是蓝帽蓝衣,设备也很简单,前面口袋装对讲机,肩挎一冲锋枪。也许是来自寒冷地区的缘故,俄罗斯大兵的衣服都显得非常厚实,有的军服上还带着毛领,这与衣着单薄的喀布尔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在西方记者眼里,这些都是俄罗斯大兵无疑。但他们却坚称自己不是军人,而是安全警卫,来喀布尔的目的也只是保护一所俄罗斯医院。该医院为阿富汗人义诊,每天门口都是人山人海。
与俄罗斯大兵交流最困难的是语言障碍。他们基本上都不会英语,即使个别会的,也只限于“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最简单的句子。因此,每次要说清一个问题,记者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可他们仍是不知所云。
但对于中国记者,俄罗斯大兵还是非常友好的,任你拍照,有时还摆出各种姿势。但你要想进大门一步,休想!铁蒺藜门始终不开,而他们则总是站在门口微笑——既像是在欢迎,又像是在道歉。(摄影 本报喀布尔特派记者 王毓国)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