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遭遇寒冬
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于2001年12月8日曲终人散,以大陆演员、香港导演为主力的故事片《蓝宇》和《榴梿飘飘》夺得了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9个重要奖项,而以侯孝贤、蔡明亮等领军的台湾电影《千禧曼波》、《你那边几点》、《爱你爱我》、《命带追逐》则多少有些黯然。
“金马奖”恰似台湾电影发展的一面镜子。镜子里折射出的台湾电影与其说是“遇到瓶颈”,不如说是“处在生死存亡关头”。
市场:“全面崩盘”
来自台湾“行政院新闻局电影事业处”的消息说,2001年1至10月,台湾生产发行影片11部,全年发行部数降至1996年以来最低点已成定局。
以台北市首轮院线为例,台湾影片的票房收入163万多元(新台币,下同),仅占全部电影票房收入的0·08%,也创1996年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有189部自好莱坞等地引进岛内的影片,在台北市首轮院线的票房收入超过18·94亿元,占全部票房收入的95·92%。
十几部的电影产量,已经不足以支撑任何一项工业生存。一家台湾媒体曾如此断言:“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这项文化工业终于全面崩盘的事实。”
据了解,每年台湾有1亿多元的故事片辅导金,占影片投资的一半以上,并拍摄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推手》、《戏梦人生》、《喜宴》、《爱情万岁》、《河流》、《沙河悲歌》、《深深太平洋》等具有影响的影片;同时还有1000万元左右的纪录片、短片创作资助金。但许多本土导演感叹,他们空有满腹理想,却无用武之地。
台湾电影资料馆王清华认为,台湾电影整体性、全面性的疲软不振已非一两载的问题。“只余一息、奄奄待毙”的台湾电影,已非任何手段所能挽救,任何强制性的措施,或以政府力量加以挹注,都显出徒劳无功,难以为继。民间业者面对台湾电影的衰落“有心无力,乏计可施”,除了改弦易辙,纷纷引进韩日或欧美影片外,也别无良策。
随着近年来各种大型购物中心的崛起,以华纳威秀为代表的设施先进的外资电影院陆续涌现。一些业内人士说,虽然人气鼎盛,但对振兴台湾影片却少有助益。以好莱坞影片为主的外国影片继续扩大着市场份额,台湾自产的影片放映的场地更显缺乏。
事实上,台湾影片不振早已不是新闻,十多年来台湾电影市场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与香港片猛攻下,制片、映演、放行节节败退,面临溃堤。1999年5月15日,台湾“新闻局”宣布,每部外国影片在台湾放映的拷贝数以58个为限,实际上就台湾电影市场而言,放映外片的影院早已饱和,没有一部影片需要58个拷贝的,此项限制性规定形同虚设。在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全球化的市场力量,台湾影片如何继续生存下去?着实令人忧虑。
内容:远离观众
“电影事业处处长”江传清认为,台湾的电影市场是有的,只是台湾影片与好莱坞等引进影片相比,娱乐性不强,且多是小成本制作,与电影观众的期望形成巨大的落差,才使得台湾影片难受青睐。
对台湾电影缺少观众缘的现象,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李天?则认为,电影人过分关注自己的“小我”,“而与台湾人的生活不贴近,太过个人化就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他认为,多年来政府对好莱坞电影的放任,使民众已养成了“好莱坞”口味,不习惯到电影院观看台湾影片。“一方面电影制作需要钱而缺钱,一方面因市场需求难以把握而赔钱。”使影片的艺术价值与大众喜好的娱乐效果难以得兼,台湾电影与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大。而台湾电影资金缺乏、创作人才溃散、制片制度等创作环境不健全,都严重影响了台湾电影的发展。
由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台北市2001年1至10月上映的7部台湾影片中,名列票房榜首的《爱你爱我》也只录得88·5万多元,《候鸟》与《银簪子》分别达到65万余元和46万余元,票房最后一名的《护法奇兵》只有4980元。
台湾电影生态大环境愈来愈恶劣,观众不断流失,影片产量年年骤减,台湾影片正陷入困境,但吊诡的是台湾电影在国际上却受到高度瞩目与好评。根据调查显示,台湾影片在世界影坛的总体表现仅次于法国和美国,台湾电影市场不振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法国2001年戛纳影展上,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的第14部长片《千禧曼波》及著名导演蔡明亮的新片《你那边几点》双双入围,其中《千禧曼波》获得最佳技术奖。外界认为,两部影片反映台湾电影制作的水准。
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在台湾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但获奖影片在台湾电影市场上却屡屡失败。如蔡明亮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影片《洞》,在台湾市场上的票房只有二十多万元,按每张票200元计算,观众人数可想而知。但导演蔡明亮自有自己的说法,他说:“电影有没有观众,问题不只在导演,大家常用票房成绩衡量一部电影活络状况,一天到晚谈商业片、艺术片,这是没有意义的,导演都只是拍给自己想要的观众看。”
前金马奖主席、资深电影导演李行则认为,近年来台湾片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强势压境下,本土电影市场节节败退,台湾影片的确需要深切检讨,他认为这次像《蓝宇》、《榴木连飘飘》等电影表现可提供台湾电影人借鉴,台湾片只要拍出细致创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抓住观众口味,掌握市场,台湾影片仍有未来。
前景:深感忧虑
江传清介绍说,2001年10月31日台湾通过了《电影法》的部分条文修正,以配合台湾加入世贸组织。主要修正部分为外国电影进口致使台湾电影事业受严重损害、或有受到严重损害之虞时,主管机关应采取救助措施,包括设置制作辅导金、成立台湾影片院线予以辅助,或设定分账比例;研发电影工业相关措施以及其他可促进及维护电影事业发展的措施。
2001年10月才到沈阳、上海、北京参加电影交流活动的李天?说,大陆最近影视业的整合做得不错,比如上海的影视集团走的就是企业经营的路子。他认为如果海峡两岸、香港在资金、人才、制作题材和发行网络方面实现整合,未尝不是一种力量。他说,资料馆正在进行两岸、香港的电影工业的分析研究。
不久前参加2001年韩国釜山影展的电影导演侯孝贤说,目睹韩国观众对韩国影片的热情,他感到“震撼”。最近几年,韩国电影在政府的大力扶助下,声势扶摇直上,盛况空前。对此,侯孝贤说他着实感触良多。台湾侯孝贤在《千禧曼波》一片中,以精湛的处理技巧,点滴不漏地展现台湾青少年的现况。该片严厉批判浑浑噩噩的台湾当代青年,以崭新的拍片手法突破社会写实创作路线。侯孝贤在接受访问时,谈论他大胆启用新人,采用新的拍片手法,让演员自由发挥潜力表演才能,以寻求突破创新。
面对台湾电影市场严重萎缩,电影人深感忧虑。早期台湾影片的观赏族群如女工、中小学生、军人全面流失,如今台湾影片不仅卖不出团体票,就连散客票也卖不出去了。影评人游惠贞指出,关心台湾电影生态的人更少了,她强烈感受到台湾电影专业人才欠缺、青黄不接,一些有成就的电影人要么出走他乡,要么改行。
“金马奖”是两岸三地电影交流的重要场所。第38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得主香港导演关锦鹏认为,香港电影工业齐备,以幕后工作人员再结合杰出的大陆演员与广阔的拍片环境,区域合作的确是未来华人电影拍片新模式。关锦鹏集合香港与内地优势成功拍摄电影的经验是否值得台湾电影人借鉴?
台湾资深影评人、吉光电影有限公司制片焦雄屏表示,几年前她所在的公司就在构想“三通”后到大陆寻求电影合作的事宜。目前正积极筹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2000年吉光与大陆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合作,拍摄了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多个奖项,她认为,大陆的拍摄题材取之不尽,“俯手皆是”。
金马奖执委会主席王应祥认为,几十年来金马奖培养了许多优良的台湾影片与电影人。如今金马奖提供的电影交流舞台,又能提升台湾电影工业的水准。他认为通过两岸三地电影竞逐,能刺激台湾影片向上提升。
台湾传媒认为,一年一度的“金马奖”已落幕,在星光灿烂的年度电影盛会过后,台湾电影已到“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台湾电影工业能否浴火重生,让电影迷重回戏院观看台湾影片,正考验着电影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