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走进中国湮远的侠客世界评论风云澎湃的国际时事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2-1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走进中国湮远的侠客世界评论风云澎湃的国际时事 走进中国湮远的侠客世界&nbsp&nbsp评论风云澎湃的国际时事 金庸笑谈“书剑”生涯 【美国《'...

走进中国湮远的侠客世界评论风云澎湃的国际时事


走进中国湮远的侠客世界  评论风云澎湃的国际时事
金庸笑谈“书剑”生涯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12月号文章】题:“书剑”生涯(作者 陶杰)
原文提要 金庸,著名作家,盛名享誉海内外。香港作家陶杰近期专访金庸,其中谈到他年轻时为追求自由遭遇的种种波折,他笔下热血男儿的侠义精神,更透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当年周恩来的助手乔冠华曾劝他加入共产党。
五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半世纪以来,海外华人知识分子事业家,以金庸为第一人。
金庸早年加入《大公报》,后来创办《明报》,既是报人,又是作家:右手写武侠小说,走进中国湮远的侠客世界,诉说英雄气及儿女情;左手写报纸社论,评论风云澎湃的国际时事,挥洒千秋笔与书生意。今天金庸已离开了《明报》,遨游九州,神驰四海,享受逍遥自在的退休生活。

年少轻狂多波折
金庸谈起少年事,一开口还是浙江海宁的家乡话。吴侬软语,像一块古墨在一钵水里化开,三分柔糯,七分清淡。今天,全世界各地许多华人都读过他的文字,却不一定走得进他话语中那个模糊不清、恍如残梦的中国。
查家世代书香,是杭州、上海一带有名望的大宅府,清朝时就已是入则翰林院出则詹事府的贵族。金庸自己也是高材生,然而读书时代很不安分。年轻的金庸向往自由,被开除过一次,又退学一次,说到底却是拜一副“侠义心肠”所赐。
“我本来在浙江嘉兴中学读书,但是我们学校里的训导主任很不讲理,同学都不喜欢他。我那时候叛逆心特别强,最痛恨不合理的事情。有些男同学和女同学经常来往,也不是恋爱,不过是亲密一点,就给开除。还有同学在休息时间下下围棋,训导主任也不许,还把围棋没收。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于是我在校刊上写了篇文章讽刺训导主任,结果他把我开除了。不过我们校长是用退学名义让我走的,并写信转介我去衢州读高中三年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这是少年金庸平生第一个挫折。但这位开除他的校长,后来竟成了他一生最崇敬的人。
“校长张印通先生一直对我特别好,后来我再回大陆,和几个同学一起为他造了尊铜像,是我题的字。我读书时的学校现在变成嘉兴市第一中学。张校长一直对我很温和,不过那个霸道的训导主任一定要赶我走,这也叫无可奈何。校长曾留学日本,是读书人,而那个训导主任却是国民党派来的。”
中学毕业后,金庸考取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后来许多人都以为少年金庸的宿志是当外交官。
“这倒不见得。我读外交系,并不是要做外交官,而是因为我从小就爱看外国名著,对英文很有兴趣,所以我报考其他学校也都是外文系。那时许多中国人都很想到外面去看看,而做普通工作很少有机会出国,外交人员却不同,即使是普通职员也能有机会出国。再加上这所学校的外交系很难考,我却偏喜欢向困难挑战,所幸中英文都考得不错,所以考上了。”
可是金庸不久又退学了。他自嘲在中央政治学校读书的惟一好处就是方便,免受家庭约束。那学校是国民党训练干部的地方,衣食住行样样供应,以致他跟家庭几乎断绝了,可以擅自离校。
“在这所训练干部的学校里,学生多对国民党很忠心,有些守旧的学生甚至会把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同学拉到台上去打。我看了很气愤,就去找训导主任辩理,主任反把我骂一顿,说我多管闲事,还说这些打人的同学是见义勇为,打的是异党分子。我说,就算不喜欢异见者,要打人也要讲证据,况且不能这样公开侮辱同学。但是我人微言轻,终究说不通,就离开了。”
命运有时教人多番折腾,金庸与外交,始终有些似断还续的缘分。
“当年外交部顾问梅汝?到香港来,他看到我写的国际法文章,觉得我可以帮他做些研究工作,便请我去做助手。当时乔冠华任职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是周恩来的助手。乔冠华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所以我和他很熟。
“中共外交部非常严格,要查究家庭背景,发现我的‘家庭出身’不合适,乔冠华便叫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去学习,目的是‘思想改造’。乔冠华对我很好,他跟我说,如果我真心‘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入党。当时我是很拥护共产党的,可是怕党的‘铁的纪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还是回香港了。”
笔下男儿真英雄
金庸曾目睹中国不少优美的传统价值观一一崩溃,在书桌上向古远的中国奉上心底一瓣清香。
“我写武侠小说,主题是写侠义精神,因为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外国人从来都没有,而现在的中国人也逐渐忘掉了。传统以来中国人交朋友的精神,不仅是信,更主要的是义。而义,就是一种深情,侠义便是古代社会的道德;相对而言,西方人做朋友有合约式的精神,要遵守契约,有时连家人也没情面可讲,这便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中西对比,无所谓孰优孰劣,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价值观。商业社会,当然要讲契约,要不就乱套了;而中国以前是儒家哲学的社会,特别重视人品。”
金庸笔下的好男儿真英雄,像乔峰、杨过,都必是至情至性,爱情上坚贞热烈,断不能如杀嫂杀妾的武松、宋江之流。
“我是生来就感情丰富吧,小时候还特别冲动。虽然每个人年轻时都是这样,我的脾气却始终如一。我对爱情的看法,从年轻到现在也没什么改变:最理想的,是一见钟情并缔结连理,然后一直爱下去,可惜只能是理想。现实生活需要婚姻制度,可惜那总让爱情走样,不过是人为的勉强结合,一种妥协。”
金庸最推崇中共已故元老邓小平。
“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路线,令人佩服。”
中国未来必富强
金庸办《明报》,是为了继承从前《大公报》以知识理性为主的风格,而且他始终相信,中国未来必会自由富强。
“以前的《大公报》,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的确是《明报》的模范。但《明报》是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我景仰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讲人权自由,一定要知道罗素的解释。”
一说起民主自由,金庸又回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尤其是中国海峡两岸的政治现状,时刻萦绕在心。
“我觉得台湾现在的民主发展有些不切实际。我认为不必执着什么直接民主、全民投票的规条。‘一国两制’以现在的条件,赋予台湾的自主权更大。‘一国两制’底下,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自己选领导人,又不必向中央政府交税。”
过去的创痛虽巨,今天的中国仍然活跃。昔日和现在的金庸,都相信中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对中国的前途基本乐观,但要看他们是否有决心解决贪污腐败的问题。如果下定决心解决,中国将来是很可为的。中国将来解决了贪污腐败的问题,就是世界经济中一股稳定、先进的力量。中国文化其中一个主题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中国不会向外侵略,而是借文化影响,不像罗马帝国那样,四出侵略,一旦崩溃就四分五裂。所以中国不容易崩溃,分久必合,中国人的习惯还是大家聚在一起就感觉好些。”
金庸最喜爱看哪一本书?
“《资治通鉴》。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这部书分析中国的发展,论述什么对老百姓好,什么对国家不好。还有一部古书《盐铁论》,研究的是老百姓生计、藏富于民之道,也是一本很有智慧的书。”
金庸夫妻之间相处,也是讲国家大事,还是闲话两句?
“夫妻之间是生活沟通,而不是思想研讨,想避免冲突就少说为妙。夫妻之间不一定要兴趣相投,而是双方留点儿白,彼此都有自己的空间。我太太喜欢澳洲,但我不喜欢,因为澳洲人的口音太难听,他们的文化也引不起我景仰之心。但澳洲人很友善,这一点又比英国人好多了。我看的英国书多,受那边大学的影响也深。我也喜欢法国、意大利,每次去这些国家就去瞻仰古迹,这种心情又跟我回中国大陆一样。但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着的血,永远分不开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