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看人口结构 识股市兴衰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1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看人口结构 识股市兴衰 看人口结构 识股市兴衰 美投资战略家提出“消费波浪”理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1月4日文章】题:生育高峰期将带来股市'...

看人口结构 识股市兴衰


看人口结构 识股市兴衰
美投资战略家提出“消费波浪”理论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1月4日文章】题:生育高峰期将带来股市繁荣(作者 尼克·加德纳)
美国和欧洲的股市在今后7—8年很可能再度繁荣。预计美国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到2008年将高达35000点———是目前水平的3倍多。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会飞升至20000点———是目前水平的10倍多。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同一时期将上涨1倍,达到1万多点。不过,投资者一定要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一股市繁荣时期。大约从2010年开始,世界很可能要经历一个会持续数年之久的严重经济低迷期,导致世界股市和证券交易所价格暴跌。
这些预测依据的不是对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和利率的估计数字,或任何专门的经济数据,而是数十年来一直与全球股市增长相适应的人口结构。这种方法实际上削弱了所有经济理论。它把对股市发展的预测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方程式,结论是:在任何特定时间,年龄为47岁的人口占一个国家人口的比例越多,股市就越繁荣。
惊人发现
这个称作“消费波浪”的理论及其与股市收益的相关性是由美国投资战略家哈里·登特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轻的商业顾问登特在自己的桌子上看到两张长期曲线图———一张是标准普尔500种股票价格指数曲线,另一张是美国的出生率曲线。他发现,这两张图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在时间上相差47年。
登特说:“我干过营销,知道人们在45—49岁之间的消费数额很大。不过,只是在那时我才猛然意识到生育高峰与股市繁荣之间的关系竟如此密切。一个国家处在47岁,或接近47岁的人口越多,市场就会越繁荣。”
“消费波浪”
登特着手绘制普通消费者整个一生的消费行为曲线,来确定他们何时对经济有帮助,以及反过来,何时成为国家资源的负担。
例如,我们在儿童时期对国家没有任何直接贡献。事实上,我们消耗资源,因为学校需要投资,在某些国家,政府还要发放补助金。我们再长大一些,上小学、中学,然后是大学。在这期间,我们仍然不创造什么经济价值。
我们开始工作后,雇主承担雇用和培训、办公场地和设备的费用。
只有在工作两年后,我们才开始直接做贡献,因为我们开始消费了———而且随着我们安定下来、结婚、购买房产,直到最后生子,我们的消费持续增长。
据登特说,我们在47岁左右对经济的贡献最大。
在这一阶段,我们已经购买了我们可能拥有的最大的房子,我们的收入达到最高水平,我们的子女也往往已经离家自立,因而我们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个人收入,花在“实现梦想”的商品上,像计算机和跑车。在美国,将近50岁的男人用于购买哈利—戴维森摩托车的钱几乎是20来岁和30来岁人的5倍。
不过,当人们过了这一年龄,进入50多岁,或更老,就不那么愿意消费了。人们不再购买新物品。储蓄也变得更加重要。
年龄又从健康方面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卫生保健和国家补助使我们日益成为国家的负担。世界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该国在本国内部的消费数额。在进口货上的消费越多,本国内部消费越少,人口统计数据与该国自身的股市指数就越不直接相关。
然而,美国和西欧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即将达到消费顶峰,再随即下降将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如果美国人停止消费,导致市场崩溃,那么世界经济将跟着下滑。
成功尝试
这一理论听起来过于简单,似乎不完全正确,然而各个股市行情曲线看起来与人口统计数据图惊人地接近。
利用这一方法,登特得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醒投资者,日本股市将要暴跌。他说:“我看到,中年人口即将从最高点跌落,因此,股市的走势也很可能是这样。”
在美国和英国,最近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中期,因此这代人将在2008—2011年达到消费高峰年龄。这样,大约7年以后的经济前景将不容乐观。到那时,这些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将已经为经济所“消化”,因此他们的投资将逐渐减少。
在美国,有一批在一个小型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尚未达到经济成熟年龄。他们将在2023年左右达到消费顶峰。美国很可能在2010年以后的12年里发生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这批人在经济上成熟,进而引发美国第二次经济繁荣,然后出现另一次更长的衰退期。
但是,英国和多数欧洲国家没有第二个生育高峰期。越来越多的领取养老金的人向这些国家施加了额外的负担,进而加剧了经济的持续低迷。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