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墨西哥“清明节”不流泪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1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墨西哥“清明节”不流泪 墨西哥“清明节”不流泪 本报驻墨西哥城特约记者 郭蓓 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亡灵节”,也是一年一'...

墨西哥“清明节”不流泪


墨西哥“清明节”不流泪 本报驻墨西哥城特约记者 郭蓓
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是墨西哥的传统节日———“亡灵节”,也是一年一度祭奠亡者的日子。从表面上看,这个节日和中国的清明节类似,都是追忆死者,可是这个极具墨西哥文化特色的“亡灵节”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团圆的快乐和对死亡的些许嘲弄。
万寿菊、骷髅糖、亡灵面包
墨西哥庆祝“亡灵节”的方式非常传统,处处可以发现原始的印记。在“亡灵节”之前,家属们会仔细打扫墓地,清洗墓碑,欢迎亡灵们“回家”。
每年自10月31日起,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在家里摆设祭坛。祭坛的物品一般是死者的照片、蜡烛、鲜花、骷髅和香炉。传统的供品是莫莱酱、玉米粽子、特吉拉酒(墨西哥特有的用龙舌兰酿造的酒)、亡灵面包和骷髅糖等,以及死者生前喜爱的食品和物品,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金黄色的万寿菊是“亡灵之花”,因为古代墨西哥人就认为这种花的明亮色彩可以为亡灵指引回家的路。亡灵节期间,大小公墓满地黄花,如一幅幅金黄的织锦。祭坛周围也都用黄菊镶边,鸡冠花陪衬,明黄亮紫,夺人眼目。人们心目中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白色和黑色,倒是显得稀罕。
在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化中,骷髅是一种战利品的象征,而且当地人认为死亡是生的延续。因此,祭坛上摆放几个用巧克力、奶油和砂糖做的骷髅糖是表达对亡灵的尊重。而且,墨西哥人都会吃前额印有自己的洗礼名的骷髅糖。
另外,墨西哥人相信死者的灵魂就蕴含在圆形的供品面包中,面包表面的突起代表着人的骨架。节日期间,不但祭坛上要摆放这种面包,而且一定要和亲朋分食这种面包,因此,它被称作“亡灵面包”。
今年的亡灵节期间,在墨西哥城最著名的“索卡洛”广场上,竖立起一面巨大的骷髅墙,并且按照墨西哥十几个州不同的风俗搭起了典型的祭坛,还仿建了一片名人墓地供人瞻仰,甚至架起了两个巨大的烤炉现场烤制“亡灵面包”,免费发放。墨西哥人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会跳舞的骷髅人、欢快的“鬼村”
来墨西哥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工艺品商店、街头摊点,或是在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总能看到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骷髅人,而且几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穿戴整齐,或是唱歌,或是跳舞,有的饮酒,有的弹琴,似乎在欢庆节日。“亡灵节”期间更是随处可见这些形象。这其实正是墨西哥人对死亡的达观看法的一种表现,一部分是受到祖先文化的影响,一部分是墨西哥人既爱惜生命又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的反映。
因此,墨西哥的孩子们从小就被培养要正视死亡,骷髅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常见的玩具。 
说到“亡灵节”,就不能不提“鬼村”,也就是墨西哥城附近的密什基克村。叫它“鬼村”实在有点冤枉,因为它既不恐怖神秘,也不是荒坟野冢。而是因为这个村每年“亡灵节”的活动最为隆重传统,尤其以规模宏大的守灵出名。11月2日正是亲属守夜,迎接魂灵归来的日子,我们也慕名前往。
一进村,灯光出乎意料地明亮,集市喧闹,人声鼎沸,一派欢乐气氛。众多的各地游客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提着南瓜灯要糖果的小孩子兴奋地跑
来跑去,化装成鬼和骷髅的年轻人在人群里穿梭。踏进公墓,温馨动人的场面展现在我的面前。白色、红色、紫色和黄色的鲜花装点着墓碑,祭奠亲人的鲜花丛中点着十几根白色的蜡烛,而且大都是在墨西哥常见的装在透明玻璃杯里的白蜡,因为白色的蜡烛在墨西哥的传统中代表希望;金黄的万寿菊花瓣密密地铺在墓地的周围,指引着魂灵的归途;杯状的黑色陶器里盛着徐徐燃烧的高巴树脂,烟雾袅袅,代表着一种净化。四处的香雾最终形成一层薄雾,轻轻笼罩在墓地的上空,营造出原始的神秘气氛。
每个墓碑旁都围坐着一家人,身穿抵御夜间寒冷的传统服装“本裘”,共同看着明亮的烛光,追忆着家里的趣闻轶事,等待着逝者一年一次的归来。孩子们则手举骷髅面具,依偎在父母身边,似乎在参加一个游戏。
我爬到公墓院墙外专门供观景的梯子上,俯瞰下面的一片灯海。那连绵不绝的烛光延伸很远。点点烛火如同生者等待故人的心一般在欢快的跳动。在它温柔的照耀下,每块墓地都像一个盛典的花坛,迎接着故人的归来,而守灵人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如同鲜花般灿烂。
据说,在后半夜,大家会在墓地里喝特吉拉酒,分食供品,唱歌跳舞,不醉不归。可惜这个景象我没有亲眼看见。可是,“鬼村”之夜已经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墨西哥人告诉过我的一句话:墨西哥的“亡灵节”不是为了哀悼亡者,而是为了欢庆团聚。(摄影 郭蓓)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