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主办奥运前,雅典的天变蓝了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1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主办奥运前,雅典的天变蓝了 主办奥运前,雅典的天变蓝了 本报驻雅典记者 陈德昌 重返阔别将近5年的雅典,重新在这座欧洲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城市里工作和生'...

主办奥运前,雅典的天变蓝了


主办奥运前,雅典的天变蓝了
本报驻雅典记者 陈德昌
重返阔别将近5年的雅典,重新在这座欧洲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给我留下不少与以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而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感觉是,雅典的天变蓝了。
来雅典一个多月,基本上是晴空万里,旭日朗照,天空湛蓝湛蓝的,同浩淼的爱琴海海水一样。空气中同时弥漫着阵阵花香,让人陶醉。
抵达雅典是九月上旬,按我以前在雅典的经验,虽然七八月份的那种酷热已基本过去,笼罩在雅典市中心的“奈福斯”(希腊文乌云之意)也慢慢消退,但天气依然较热,在冬天雨季到来之前空气污染仍相当严重。
雅典是世界上著名的“雾都”之一,过去这里常常大晴天见不到周边的山峦。我们有时从分社附近的山丘上登高远望,会发现包括举世闻名的雅典卫城和雅典制高点利卡维多斯山在内的整个雅典城犹如一名害羞的少女,整天将自己藏匿在灰蒙蒙的“面纱”之下。而这“面纱”就是威胁着市民健康,侵蚀着象征希腊文明的千年古迹的毒雾。一名老记者无可奈何地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肯定要少活几年。
在我的印象里,雅典认真着手治理空气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报纸上关于“环境污染”、“酸雨”等名词对初来雅典任见习记者的我还颇觉新鲜。时间一长,发现当时希腊人最着急的是酸雨和毒雾对雅典卫城的侵蚀。到过希腊的人都知道,卫城上那些精美的大理石浮雕、支撑着海神庙的亭亭玉立的女像柱不但是西方,而且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那时科技还没有今天先进,治理污染的办法也不多。记得当时报章上、电视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是,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出钱,制造一个巨大无比的玻璃钢罩,将整座卫城笼罩其中,使其免遭汽车和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污染。
可是要将偌大的卫城整个罩起来谈何容易,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最后考古学家们采取了一项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卫城的一角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馆内一年四季保持恒温,然后将卫城上最宝贵的浮雕和女像柱等一批珍品搬到了博物馆里,而卫城上则用复制品取而代之。这样一来,游客既能看到卫城原来的模样,又可以到博物馆里一睹稀世珍宝。
卫城的古迹虽然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生活在雅典城里的市民仍然没有摆脱空气污染带来的苦恼和折磨。每年夏季,雅典总有若干年老体弱者因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道疾病和肺心病而死亡。
雅典人在治理空气污染问题上是“真抓实干”的。我们当时曾走访了雅典环保部门,严密的治污计划和得力的措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在污染严重的雅典市中心广设监测站,对空气污染进行24小时监测,对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及烟尘和烟尘微粒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
有关部门为此作了周密计划,哪些地方需要开辟步行街,禁止汽车进入,哪些工厂必须关闭和拆迁,哪些单位必须加强治污力度,都有明确细致的规定。从1995年4月起,希腊环保部门将2·5平方公里的雅典商业中心辟为禁车区,白天禁止私人汽车和出租车进入。这项治理工程共耗资2600万美元,包括在禁车区修建步行街、向进入该区域的行人免费提供公共汽车服务及种植花草树木等美化环境工程。
此次我们到希腊后发现,正在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雅典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欧洲最现代化的新机场和新地铁已在今年早些时候先后投入使用,雅典市的马路变得更加整洁平坦,步行街和公园也比以前增加了。
雅典变了,天变蓝了,空气变清新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