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在战争的阴云下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15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在战争的阴云下 在战争的阴云下 —前线记者眼中的阿富汗众生相 本报阿富汗特派记者 孙占林 在阿富汗北部战地采访的八个日日夜夜中,记者深入兵营、阵'...

在战争的阴云下


在战争的阴云下
—前线记者眼中的阿富汗众生相
本报阿富汗特派记者 孙占林
在阿富汗北部战地采访的八个日日夜夜中,记者深入兵营、阵地、战壕、俘虏营采访,和北方联盟高级指挥官进行交谈,也接触到许多平民百姓,目睹了他们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体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肩章的将军
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兵力虽然不是很多,但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有将军军衔的人。记者在中央摩托化步兵团采访时,团长马赫马德说自己是少将。我想,连团长都是少将,北方联盟的将军站在一起估计可以编成一个排。这几天,记者就接触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将官,从国防部副部长巴廖莱、第一师参谋长阿卜杜尔萨马德、达什季卡拉市管理局副参谋长法伊兹穆哈马德洪,到防空指挥官阿米尔和原第七十师师长绍巴达尔,都是中将军衔。
据了解,北方联盟原最高军事领导人、前国防部长马苏德和现任国防部长都是上将,即北方联盟的最高军衔,但这里的所有军官都没有肩章。
国防部副部长巴廖莱45岁左右,身穿蓝色棉夹克衫和迷彩服军裤,这种半军半民的打扮乍一看像一名普通的阿富汗人,但从他的举止可以看出他的精明能干和与众不同。记者进入阿富汗北方联盟控制的胡加尔巴霍金后,一直想采访巴廖莱。由于当地没有电话,我们从莫斯科带来的手机也变成了哑巴,所以只能到他的山区办公室撞大运。
11月3日,当我们经过艰难的路途跋涉,兴冲冲地赶到巴廖莱的办公处时,他手下的军官说巴廖莱开会去了,我们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天再去,被告之巴廖莱刚刚去炮兵阵地,我们又追到炮兵阵地,可根本不见他的身影。但我们并不气馁,第三天总算把他堵在了办公室。巴廖莱在接受采访时说,北方联盟准备向塔利班发动战略性进攻,并计划在两年内消灭塔利班和本·拉丹。他还向我们透露了北方联盟的战役部署。果然,11月9日,北方联盟攻克了阿富汗北方最重要的城市马扎里沙里夫。
衣冠不整的地方军 
北方联盟的军队分正规军和地方军。正规军由国防部直接指挥,是北方联盟的主要武装力量,拥有除飞机之外的武器装备,而且官兵全部身穿外国生产的迷彩服;地方军的主要任务是在本地区作战,虽然接受国防部指令,但具有一定独立性,不但武器装备差,穿戴也不统一,有的穿一身迷彩服军装,有的只穿军上衣或军裤,有的则穿民族服装,一放下枪,就像平民百姓。
记者在和北方联盟官兵的接触中感觉到,他们的军营生活条件虽然十分简陋,但都有打败塔利班的信心。11月1日,我们到一个军队训练营地采访,士兵们听说中国记者来了,纷纷走出帐篷,好奇地把我们围了起来。记者问他们是不是自愿当兵的,要在军队干多久?一名士兵抢着说:“都是自愿来的,没有人强迫,不打败塔利班,永远不回家。”他们都是外地人,每一两个月允许回家一次。
当我们走进地方军的一处营房时,十多名衣衫不整的军人迎上前来和我们热情握手。一名年长的军官说,他们是一个步兵团,两个月前吃了败仗,250人伤亡,三十多人被俘,团长也阵亡了。目前部队正在整顿、重建,不久将重返前线。他坚定地表示:“我们将继续战斗,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打仗?另一名军官答道:“为了和平的阿富汗。”记者又问官兵们有无津贴?他们说,正规军没钱,只发给粮油补贴,不过上前线的军人得到的补贴更多一点。
苦笑的塔利班战俘
胡加尔巴霍金市有一座战俘营,关押着近几个月抓获的90名塔利班战俘。记者采访时,战俘营负责人阿卜杜拉先是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然后让7名战俘站成一排接受我们的采访。
排头的一名战俘叫马哈茂德,拄着双拐,30来岁,留着浓浓的胡须,脸上挂着一丝苦笑。我问他是怎么被俘的?他说,当时他指挥着七八个人,双脚被打伤后成了俘虏,两个半月前来到这里。我又问:“为什么替塔利班打仗?”他说:“塔利班要我们保卫自己的家乡,就稀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现在后悔极了。但我讨厌战争,希望阿富汗早日和平。”
一名留着黑胡子的35岁俘虏说,他才当了3天兵,还没学会打枪就被俘虏了。他家有老婆和4个孩子,全靠他一人养活。他离家两个多月了,真不知老婆孩子是死是活!
最让记者感慨的是一名脸庞消瘦的19岁青年,看上去像个大学生,眉头紧锁,看得出心中装着无尽的忧愁。他说他扛了10天枪就进了俘虏营。我问他现在想什么?他说:“回家看父母,好好过日子。”
接受完记者的采访,一名狱卒手中不停地挥舞着用电线拧成的鞭子,把俘虏们“送回”了牢房。在记者的要求下,阿卜杜拉勉强同意我们到牢房参观。我们走进一个小院,里面共有7间牢房,全都上了锁。狱卒打开了第一个牢房,里面没有灯光,借助从门口照进去的一缕阳光,我们发现里面关押的正是刚才那7个接受采访的人。牢房里铺着破地毯,战俘们低着头,靠墙蹲着。还没等我们看真切,狱卒又把他们锁进了黑暗中。
艰难的平民百姓
在胡加尔巴霍金,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满载北方联盟军人的卡车、背枪值勤和站岗的士兵,不断听到远处传来的美国飞机的轰炸声和北方联盟与塔利班对攻的火炮声。但阿富汗人对这一切已经习以为常了。
记者问胡加尔巴霍金市长,面对战争和恐怖分子可能的袭击,居民感到害怕吗?市长慢条斯理地说,没什么害怕的,塔利班自身难保,不敢贸然行动。记者看到,街道上的杂货、服装鞋帽、汽车修理、白铁制作等各种店铺照常营业。
每逢周三和周六是集市日,该市居民和附近村民出来赶集,有的骑着毛驴和马,偶尔还能在赶集的人中看到几名穿一身白袍的蒙面女子。
集市上出售小百货、牛羊肉、粮食、水果和毛驴。其中最大的是小百货摊位,货主在地上铺一块亚麻布,上面摆满了各种日用品。由于连年战争,阿富汗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连市场上的小商品都是商贩们从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国运来的。中国的凤凰自行车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记者问市长:“市民们靠什么度日,有没有饿死的?”市长答道:“人们想办法找活干,挣点粮食或牛羊,没有被饿死的。难民情况就不一样了,国际组织给他们的援助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常有人饿死。”
在阿富汗采访期间,记者每天都遇到不少拄着拐杖的老人和街头流浪儿过来要钱。在农村,有的村民在临街的房子开个小店铺或摆个地摊。这里的一个国际组织正在组织民工修路,这给当地人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而众多外国记者蜂拥而至为吉普车司机和会讲英语及俄语的人创造了赚大钱的机会。从喷赤河岸的边境站到胡加尔巴霍金有25公里,道路高低不平,司机索要200美元;包一辆吉普车采访,每天100美元。一个当地翻译的日薪也是100美元。
对贫穷的阿富汗人来说,100美元可解决全家10口人两个月的吃饭问题。我们雇的司机开的是别人的吉普车,他除了将大部分钱交车主外,自己也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后记:本报特派记者孙占林和王长山已经顺利完成在阿富汗的采访任务,日前从前线返回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摄影 本报阿富汗特派记者 王长山)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