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读者祝贺《参考消息》七十华诞本报向全国广大读者致以诚挚问候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读者祝贺《参考消息》七十华诞本报向全国广大读者致以诚挚问候 读者祝贺《参考消息》七十华诞本报向全国广大读者致以诚挚问候 执灯的人 像小时候盼'...

读者祝贺《参考消息》七十华诞本报向全国广大读者致以诚挚问候


读者祝贺《参考消息》七十华诞本报向全国广大读者致以诚挚问候
执灯的人
像小时候盼周末一样,我翘盼着日日能够相逢的《参考消息》。
每日读你如喝茶,不但喝时解渴,更重要的是品,那种余味回肠荡气。你冷静,精辟,波澜壮观,在你那里我及时领略到国际风云的变幻,拜读到专家学者对世界发展格局和我国建设发展态势的精辟论述。《参考消息》是洞察世界风云的窗口,是了解世界经济、文化、体育的指南。有的文章像龙井,有的像乌龙,有的如同茉莉花茶,每篇都有一种风味。
我与《参考消息》的情谊是一种缘分,更是理解和信任。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你感谢火焰给了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在这张报纸的成长足迹中,洒满了多少人的血汗啊!
在《参考消息》迎来70岁的生日时,我把这篇文章作为献给你的生日礼物,略表寸心。吹灭了生日的红烛,我们还要牵手远行。
——湖北罗田县会计 陈俊先
契友
我是90岁的老人了。在漫长的年月里,要问我什么伴我时间最长、又一直是我最喜爱的,我脱口而出,除了老伴,就是《参考消息》报了,她跟了我44年。
1960年,我被打成了右派,在茶淀农场接受改造。一天收工后,队长照例训话,因为这天我们队丢了流动红旗,队长气坏了,把手里的一卷揉搓烂了的报纸往地上一摔,大叫一声:“都给我跪下!”唰啦啦,百号人全跪下了,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
我跪下时,斜眼瞥见队长摔到地上散乱开来的报纸露出“参考”两字,当梁队长的背影刚刚在拐角处消失,我第一个站起,快走两步,顺手捡起那两张《参考消息》。这晚,我躺在地铺上,足足享受了半夜。 ——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朱及群
编外校勘工
我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名《参考消息》老读者,很想为她干点有益的事。我想,我教了一辈子语文,就为她当个编外校勘工吧!
从1995年起,我开始将《参考消息》在语言文字上值得商榷的问题记下来,汇总向编辑部反映。没想到我的一孔之见受到编辑部高度重视。副总编在我的信上亲笔批示,总编室同志还向我发函致谢,编辑同志这种敬业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安徽枞阳退休教师 马茂书
爱国教材
第一次见到《参考消息》时,我14岁。当时,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报纸上的一篇篇文章。由于一知半解,许多内容早已忘却,但“参考消息”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1991年秋,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教书,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参考消息》报。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参考消息》驻南记者邵云环的文章全面、深刻地揭露了北约的罪恶行径和南联盟人民守卫家园的感人场面。当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把邵云环等三名记者壮烈牺牲的消息告诉学生时,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那一刻,我切实感受到祖国的神圣和教师职业的崇高。
——甘肃灵古教师 张慧灵
“忘我”境界
我是一名地质勘探队员,终日与山峦为伴,溪水为友,很难得到外界信息。寂寞单调的野外生活中,我最大的企盼是每周一勘探队下山取报纸。因为家里为我自费订了一份《参考消息》,妻子每周准时给我寄一次。
收到报纸的当夜,我几乎彻夜难眠,为不影响同事休息,队里小食堂成了我的读报处。发电机停电后,我点上自备小蜡烛,与“朋友”交谈起来。
《参考消息》似一块磁石,把大家吸引过来了,当然我也成了香饽饽,队友纷纷到我这里来看报纸,边看边议论。每天上山前,我带上几张《参考消息》,午饭时往树上一靠,一手拿干粮,一手拿报纸,边看边吃,走进了一个“忘我”境界。
——黑龙江地质工作者 南木
人生第一桶金
光阴荏苒,父亲离我而去已整整10年了。很多往事都已淡忘,惟有对父亲留给我的那张旧《参考消息》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
那是一张1986年的《参考消息》,因时日已久,报纸早已褪色发黄,但在我心中,却历久弥新……
15年前,我还在读高二。一个烈日炎炎的晌午,在地里忙碌的父亲突然兴冲冲地跑回家里,他汗流浃背,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对我说:“儿子,你的名字上报了,你写的文章发表了!”我接过报纸一看,是一张《参考消息》,报上“编读往来”栏目刊登了我写的一篇短文《“参考消息”可参考》。报纸是由村支书偶然看到我的名字后交给父亲的。看着父亲孩提般的笑脸,我高兴极了——这是我的名字和作品平生第一次变为铅字,见诸报端!中午时分,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进路边一家小饭馆,郑重地点了我最爱吃却很难吃到的红烧排骨和小炒牛肉。这在当时对我家来说是够“奢侈”的了。我没有辜负父亲的苦心和厚望。从那以后,我拜《参考消息》为师,天天读报,在读报中挖掘生活,撷拾珠玑,细细体味文中的道理。《参考消息》像巴金老先生《灯》里所说,使我看到了一盏灯,给了我信心,鼓舞着我前进。父亲生前没给我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给了我一张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参考消息》,宛如我人生的第一桶金,让我受用终生……
——湖南安化银行 谌争勇
二哥的变化
二哥是农民,却是个爱读书看报的农民。由于自身思想的束缚,也因为经济不宽裕,很少自己花钱买书订报,他看的都是从我和姐姐那儿拿回家的旧报纸、旧杂志。三年前,父亲退休回到农村老家,自费订了《参考消息》,从此,这份报纸成为二哥每天免费的精神食粮。
二哥把从《参考消息》上看到的东西,带着几分炫耀的愉悦告诉别人。二哥的日用百货铺几乎成了村里的信息发布中心。好几次回老家,都看见二哥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大谈世界格局、全球经济趋势…… ——山西长治总工会 张月姣
发行员的故事
我是一名报刊发行员,与《参考消息》相识18个年头,成了她忠实的读者。1991年10月29日下午,我刚下乡征订回到邮电局,外面下起了雨,同事们说有个叫王小明的养殖户来订过报,选了半天也没选中,走了。我想,那里方圆百里都是水产养殖场,每年宣传订报效果却不大,今年有人主动来了,我得马上去。准备好雨具、票据,我就冒雨出发了。走了两个小时泥泞路,来到养殖场,我找到了经理和王小明,他们高兴地说:“老周,想不到你工作这么负责,我们正召开股东会,你来给大家讲讲。”我耐心向他们介绍了《参考消息》,于是大家你一份,我一份,一共订了48份《参考消息》。这件事我终生难忘。 ——江苏建湖邮局发行员 周晨
助我走上成功路
我是一位残疾人,但我不屈服于命运,总爱爬格子。我从事业余写作已10余年,发表稿件近1000篇。要说这些成绩呀,都归功于《参考消息》,是她助我走上了成功之路!爱上《参考消息》时,我才23岁,初入写作之门。我清楚地记得与她结缘的一段故事。1989年春,我大病一场后留下了肢残,从此我对人生产生了泄气态度。有一天,我到村支书家去串门儿,看他家的书桌上放有一大叠旧报纸,就向支书借了几份。回到家,我一份一份地翻看起来。突然,我被一份报纸吸引住了,那就是《参考消息》。自从认识了她,在她的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她成了我无言的良师!
——安徽阜阳 蒋祥才
一往情深
18岁时上山下乡。一次探亲,从班主任家带来一摞报纸,原本是为了消磨时间,意外的收获却是那几张《参考消息》,她带给我一份惊喜,一份神秘,接下来则是一往情深。三十多年了,《参考消息》帮我清醒、成熟,伴我走向成功。回顾半百人生,由不得深情说一声:“谢谢你,《参考消息》!”
1970年参加工作后,再不满足借《参考消息》、找《参考消息》了,决心自己拥有它。难题是当时规定不是党员不能订阅。这道坎没能拦住我。最终我说服领导开了一张“党员订报证明”,邮政所的订报员明知有水分,仍破例为我订了《参考消息》。或许是订阅有意、学习有心,次年我就加入了党组织。
——河北兴隆干部 郑立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