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我见到了塔利班士兵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我见到了塔利班士兵 我见到了塔利班士兵 本报记者发自伊朗与阿富汗边界的报道 ■本报马什哈德特派记者 王建华 前线记者王建华: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摄影'...

我见到了塔利班士兵


我见到了塔利班士兵 本报记者发自伊朗与阿富汗边界的报道 ■本报马什哈德特派记者 王建华
前线记者王建华: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摄影记者。“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奉命从开罗赶赴伊朗与阿富汗边界采访,是美国恐怖事件发生后,国内第一位到达伊朗与阿富汗边界实地采访并拍摄到塔利班士兵的记者。
当我的好友,美联社驻德黑兰记者瓦希德最后一次关上手机时,从他的眼神里我可以看出几个字:终于拿到了。

伊阿边界采访被批准—这个意外之喜,让我成为第一批有幸“吃螃蟹”的记者此时我正在伊朗与阿富汗交界的呼罗珊省省会马什哈德的机场办公大厅里。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一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正从一架英国飞来的大型运输机上卸下,而我们所要“拿”的就是进入停机坪拍照的许可。
不要小看这么个小小的“PERMISSION”(许可),我和瓦希德、法新社的摄影记者阿塔凌晨4点就赶到这里,希望能采访这批救援物资抵达的消息。为了拿到伊朗内务部的许可,我们向德黑兰还有呼罗珊省的“BAFIA”(伊朗内务部设在地方的办公室)打了几十个电话,而此时已过了11点。我和阿塔都长吁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总算拿到了。瓦希德关上手机后,忽然说:“边界采访也批准了!”我和阿塔几乎同时尖叫起来,这才是一个真正值得庆祝的消息!
“9·11”事件后,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伊朗的地位日显特殊,伊阿边境的局势也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伊朗对新闻管制极严,迄今还没有人真正到过伊阿边界采访,我们应该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了。
第二天凌晨4点—又是一个4点,我和瓦希德、阿塔,再加上合众社的阿里,坐着从旅行社租来的车出发了。
自从离开埃及首都开罗到伊朗,这已是我第四个凌晨4点出发了。连续的采访和长途旅行未免让人有些疲劳,所以我在车上只是睡觉。瓦希德把我叫醒时,我们已到了距离马什哈德200公里的托尔巴特贾姆。
“托尔巴特贾姆”,在波斯语里意为“诗人之地”,这里有伊朗境内官方设立的最大的阿富汗难民营。我们在这里用过早餐,继续向边界进发。沿途我们将经过呼罗珊省边境附近的最后一个小镇太阿巴德,然后就是此行的目的地——多格朗(DOGHARUN)边界检查站。
虽然在路上过关卡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耽误了一些时间,但终于还算顺利的到达了多格朗。一位身穿迷彩服,留着络腮胡子的军官已在等我们了。他告诉我们,他还要跟上级打一个电话,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采访了。
打完电话,“络腮胡子”向我们介绍说,多格朗检查站是呼罗珊省通往阿富汗唯一的出入境关口,由于伊朗政府“9·11”事件后已关闭了伊朗和阿富汗之间近900公里的边界,目前多格朗不准阿富汗难民进入伊朗。多格朗目前还是联合国难民署、世界粮农组织等国际救援机构将物资运往阿富汗的主要通道。他抬手一指不远处:“看,那就是塔利班的旗帜!”
果然,在前方约1公里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小房子,旁边竖着一杆旗子——没想到塔利班就近在眼前。我连忙问,我们可以过去拍照吗?“络腮胡子”说:“我这就带你们过去。你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伊朗设立的最后一道检查站。出关的人通过这里后将徒步穿过一段‘零区’,然后就是塔利班设置的检查站了。”
这时,忽然有一大队人扛着大包小包从我们身旁急匆匆地走过,我问“络腮胡子”:“边界不是已经关闭了吗,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他告诉我,这些人是返回阿富汗的难民,伊朗边界现在是许出不许进,这些人都是边界关闭前进入伊朗的,他们的妻儿老小我见到了塔利班士兵还都在阿富汗境内,所以现在明知阿富汗局势危险,还是要冒死返回。
他还没说完,我们几个摄影记者就忙活起来,边拍边走,不知不觉已走过了“零区”。
塔利班士兵个个都留着大胡子,表情冷漠,但看得出挺喜欢我们给他们拍照
“络腮胡子”显然和对面的塔利班挺熟的,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和几名负责这个哨所的塔利班成员一一握手,我也用穆斯林间的问候语“撒拉玛雷空”向他们问好。
在很多人印象中,塔利班都是些留着大胡子,扛着枪,“对全世界怀有敌意的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眼前的这几名塔利班倒也留着大胡子,表情冷漠,但不是很凶,看得出来,他们还挺喜欢我们给他们拍照的。
塔利班的这个检查站十分简单,其实只是一座木房子,房子的一角插着一杆旗,白旗黑字。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读到过,上面的字应该出自《古兰经》,是“真主伟大”的意思。驻守在这里的塔利班大概有十来个人,是半武装人员。他们有枪,但都没有拿着,显然双方在这里并不是很紧张。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个步话机,像是个头目,房子的一边还有一辆越野吉普车。
拍了一通后,我总是对片子不太满意,觉得只拍人太单调了。观察了一下,我换上广角镜头,选择了一个低角度,让塔利班的旗子与太阳重合,使阳光不至于太刺眼,再用闪光灯对前面的塔利班人员补光——这张照片的气氛很好,后来被美联社选用。
检查站的后面,也就是200米吧,就是阿富汗的村镇。有趣的是,对面小镇的名字竟然也叫“伊斯兰堡”。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镇清真寺的尖塔和一座土丘上坐着的阿富汗人,还有几名衣衫不整的小孩走来走去——生活的贫穷是显而易见的。不知是正午阳光的照射,还是由于战争的临近,人们的脸上普遍有一种无奈的表情。美军在战争头一星期里轰炸的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距离这里大约120公里。也许我太想拍到阿富汗了,一名塔利班士兵过来阻止我,他指指地面,做了一个划线的手势。原来我不知不觉中跨过了这道看不见的国界线。伊方的官员也提醒我后退,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返回的路上,瓦希德、阿塔和阿里唱起了波斯歌曲,我也和着打起了拍子。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再没有比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更令人高兴的事了。
就在我们离开伊朗与阿富汗边界的当天夜里,美英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开始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