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透视犹太文化的中国眼睛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8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透视犹太文化的中国眼睛 透视犹太文化的中国眼睛 本报驻耶路撒冷记者 钟翠花 张平这个名字,我最初是从一个喜爱东方文化的以色列朋友那里听说的。朋友'...

透视犹太文化的中国眼睛


透视犹太文化的中国眼睛 本报驻耶路撒冷记者 钟翠花
张平这个名字,我最初是从一个喜爱东方文化的以色列朋友那里听说的。朋友说,张平是特拉维夫大学的一位中文教师,希伯来语极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建议我认识一下。在以色列,中国文化的仰慕者不乏其人,但很多人苦于找不到好的老师或学习班,转而学习日本书法、绘画或武术。张平的存在显然使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眼前一亮。
就以巴冲突而言,他显然不是个“好”的采访对象
前不久,通过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我找到了张平的联系电话。我请他作为生活在以色列的中国人谈谈对以巴冲突是否对他的生活造成了什么负面影响。他的冷静让我感到吃惊。他说,其实,在以色列挺安全的,通常一年中死于以巴冲突的人大约几十个,而每年死于车祸的以色列人最少也有六百多人。他还说,从枪击和社会犯罪的角度看,和欧美相比,以色列的安全系数也挺高的。
总而言之,外面世界沸沸扬扬的以巴冲突在他那里遭到了“屏蔽”,仅仅成为他淡淡的生活底色。这或许是他对以色列生活的真实感受,或许是在这片冲突频仍的土地上生活久了之后历练出的一种心灵宁静。就以巴冲突而言,他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但他个人的经历却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10月的一天,我驱车一个多小时,专程到他的公寓对他进行了采访。
1985年,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希伯来语专业。正在北大东语系攻读东方文学硕士学位的张平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成为中国大学里学习这门古老语言的第一届学生。
1993年,张平获得以色列外交部设立的奖学金,来到希伯来大学主攻希伯来语言文学。一年后,他结束了在希伯来大学的学习,到特拉维夫大学寻求深造的机会。特拉维夫大学的儒学研究专家欧永福系主任正把王肃的《孔丛子》翻译成英文,多年被几句古文困扰,苦思不解其意,他把晦涩的文字摆到张平面前,古文功底深厚的张平从容释义,茅塞顿开的系主任欣喜地发现了眼前这位学子的价值,便不假思索地拍板录取了他。
1994年至1999年是张平攻读博士学位,寒窗苦读的岁月。他把中国古代哲学和犹太教的比较研究选作了自己的主攻研究方向,同时侧重犹太教研究。他在犹太哲学的海洋中遨游的同时,把被称为犹太智慧典籍《塔木德》中的重要篇章《阿伯特》译成中文出版发行。负责对《阿伯特》进行诠释工作的犹太大学者阿丁·施坦泽兹拉比说:“《阿伯特》中译本的出版是两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间相互交流的意义重大的一步。”
张平用5年的时间攻读完博士学位,和他一同从特拉维夫大学毕业的170位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平均时间为7年,而有的外国学生在希伯来大学攻读《圣经》博士足足花了十年多时间。
通往“金饭碗”之路非常艰苦,但张平已顺利度过第一阶段
张平是幸运的。1998年,当他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特拉维夫东亚系破例聘请他为讲师,使他能够在更好的经济保障下继续走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他因此也成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取得正式教学职位的中国留学生。
以色列的高等教育体制沿用的是英国教育体制,教师聘用有一套严格的系统化制度。最具诱惑力、也是教师们向往的最高境界就是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大学为每位终身教授筹措100万美元的资金,教授的工资、科研经费等所有支出都从这100万美元的基金利息中出,并且完全独立于校方的经费预算,可谓地地道道的“金饭碗”。
通往终身教授职位的路要分两个阶段走。首先是获得教学职位。求职者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在求职时要经过有很多教师参加的严格的面试和筛选。与此同时,大学要成立两个由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审查求职者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层层考核合格后,大学先与求职者签3年合同,合同到期后,一般还可自动延续2年。在这5年内,教师必须争取在获得认可的权威出版社出版两部书。有了两部货真价实的书在手,5年合同期满时,教师就可向校方申请终身教授职位。
最后,求职者还要经过校方的一番审查和考评,通过这一关后,方能将“金饭碗”捧到手。而不能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教师只有卷起铺盖走人,连留下来做一名普通教师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
张平目前已通过了第一阶段。他的研究课题《犹太教与儒家思想如何防止教徒掉入原教旨主义的陷阱》已经获得了特拉维夫大学的科研经费,研究成果将集结出书,这将使他具备申请终身教授职位的硬件。
以色列人不再问中国男人是否还留辫子
中国与以色列相隔万里,由于两国间有一段没有交往的历史,所以相互间了解还远远不够。1994年,以色列某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邀请张平做客时,竟问他中国男人是否还留辫子。而特拉维夫大学一些研究中国历史、哲学的教授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也遭到排挤和歧视,一些眼睛只往西看的教授认为中国历史和哲学没有研究的价值,把孔子的《论语》怒斥为“无用的东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以色列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增加。张平介绍说,以色列各大学基本都开设了中文课,其中希伯来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学习中文的人数基本稳定在200名左右,他的学生中有的已经在中国呆了4年之久,而且对中国文化非常痴迷。
张平说,一年前,在特拉维夫找个中国人好像还不容易,而现在,中国人的身影多得不再令人感到希奇。以前,他经常要求学生们课下设法找个中国人练习汉语,而现在,他的学生告诉他,在特拉维夫老中心汽车站附近,一些来以色列打工的中国人经常聚在那里,使那里具备了“唐人街”的雏形。
在张平书房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大量的西方古典音乐光盘。张平的妻子张立说,那是他的宝贝。在书架的另一侧,密密麻麻摆放的则是中文书籍,那是他立足以色列学府的基石,也是他研究犹太教的文化参照系,他的价值恐怕也恰恰在于用一双中国文化的眼睛去透视古老的犹太文化。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