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语言暴力充斥台湾媒体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6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语言暴力充斥台湾媒体 语言暴力充斥台湾媒体 【香港《亚洲周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题:台湾媒体充斥语言暴力(作者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 夏日到台北旅'...

语言暴力充斥台湾媒体


语言暴力充斥台湾媒体
【香港《亚洲周刊》10月22日一期文章】题:台湾媒体充斥语言暴力(作者 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
夏日到台北旅游,我没吃到绿竹笋的美味,也没尝到原味的永和豆浆和烧饼油条,倒是在酒店房里看足台湾电视节目,几个钟头以后,颇有“耳胀”的感觉。原因不是资讯或娱乐节目太多,而是“脱口秀”泛滥,而且每个人说话都像机关枪连珠发射,快得不得了,普通话和台湾话混杂,四字成语也特别多,但听来听去却听不出内容,只觉众声喧哗,吵成一片,即使回答问题也匆匆忙忙,似乎时间就是金钱,不能浪费。然而,我看完整晚各种“脱口秀”后的感觉却恰恰相反:真是浪费不少时间,还不如看看刚从诚品书店买回来的小说。
我不是政治评论家,也没有资格讨论台湾政治,但对台湾社会的泛政治化和政治文化充斥媒体的现象,却深有感触。多年前回台北,找到一位编辑朋友吃饭,顺便问他台湾文化界的新动态——这是我到每个城市见到当地朋友的第一个问题——不料这位朋友听后大笑,对我半嘲讽半惋惜地说:“全台湾的人都在谈政治,只有你还在谈文化!”此后,我每次返台都三缄其口,只用自己的耳朵听和眼睛看社会五花八门的现象,而每次离台时都觉得惋惜:像这样一个文化生龙活虎、充满生机的地方,怎会被庸俗不堪的政治所笼罩、所压迫?
对我来说,最反讽的是:近年来台湾自由的言论只能以众声喧哗的方式表达,民主的活力却变成议会政治的猴儿戏,甚而成了国际笑柄。记得有次看到一部波兰人拍的世界民权运动纪录片,当中有关台湾的片段就是一场议员大打出手的镜头。此次看电视上“脱口秀”的经验,使我感受到另一种“语言暴力”,吵吵闹闹后,还有多少时间或空间作深思熟虑?
台湾电视上的“脱口秀”似乎只有一个话题——选举(已开始为12月初的选举倒计时了),而且处处以台湾本土为依归,两岸关系如此,经贸关系好像也如此;表面上本无可厚非,每个地方都一样,但仔细思之,这又构成一种反讽:台湾本是全球化经济的一环,政治上对美国依赖甚重,但却极少有关美国政治和全球经济的新闻和评论,电视上只看到股票动态。长此以往,台湾的“本土化”已不再是一个寻求文化认同的问题,而成了一个自吹自擂、拥抱“大台湾”的闭锁心态。岛内的政治被媒体铺天盖地地渲染,却没人理会岛外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看法,所以当我看完数小时本地节目后,再改到CNN的国际频道,倒真像尝到薛兴国先生笔下的“沙拉笋”———清爽可口。
台湾是我成长之乡,为什么每次返台我的疏离感却愈来愈深?对我来说,这是种痛苦的经验,甚至还略带惭愧。也许我离乡已久,对现在的台湾认识不够,应重新虚心学习和体会?
然而,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而言,我每次返台,都免不了感受到一点文化上的震撼,此次亦然。某日,到天母附近某友人家小住,友人带我在酷热的中午闲逛,走进一家日式的咖啡馆小吃,非但菜味精美可口,而且泡制的咖啡恰到好处,即使在香港也极罕见,波士顿更不必谈。吃完去一家百货商场买菜,也是应有尽有,旁边的一家“星巴克”也远较波士顿我常去的那家出色。我觉得至少在台北,中产阶级生活品位的多元化和精致化真是与日俱增,甚至凌驾香港;再看台湾出版界的大量新书,雅俗并重,即使销量日减,也非香港所能望其项背。我在一家小书店发现一本新书《上海狐步舞》,是多年前我编过的《新感觉派小说选》的重印版。可能是最近台北的上海热使然,祸及我这条“池鱼”,我也乐观其成,因为我相信台湾到上海做生意的商人中,说不定就有人喜欢看30年代穆时英、施蛰存和刘呐鸥(他本是台湾人)所写的短篇小说;在香港则恐怕是痴人说梦了。
然而,印刷媒体也开始庸俗化了:香港《壹周刊》袭台,其市场指向似乎故意降低台湾读者的阅读口味,其煽动性的“暴露”报道,和电视新闻如出一辙,甚至犹有过之。年轻学生读者除上网外,似乎找不到一本知识性的杂志可读。我不禁又有点怀旧:70年代香港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的《中国学生周报》,是否可在台港两地复刊?然而有心人又在何方?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