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9·11”在美引发激烈文化论战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4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9·11”在美引发激烈文化论战 “9·11”在美引发激烈文化论战 【台湾《中国时报》10月23日文章】题:“9·11”掀起美校园文化大论战(作者 林博文) “'...

“9·11”在美引发激烈文化论战


“9·11”在美引发激烈文化论战
【台湾《中国时报》10月23日文章】题:“9·11”掀起美校园文化大论战(作者 林博文)
“9·11”事件以及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反恐怖战争,已在美国大学校园激起了热烈的文化论战,并对大学的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产生了深远的冲击。由于大部分学校已在9月初开学,“9·11”之后,不少教授连忙扩大中亚、南亚及中东政治课程,增设伊斯兰宗教史以及阿拉伯研究与阿富汗研究的课程。
美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区域研究,常受政治风向的影响。反观全美国,只有内布拉斯加大学设有阿富汗研究中心,这个中心成立于1973年。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大学的校园文化与教育内容曾四度因受政治与外交的冲击而发生巨大变化:第一次是1961年4月苏联成功发射载人人造卫星,美国举国震撼,国会通过法案,改革中学数理科学教育,并鼓励大学从事太空研究、区域研究及外国语研究;第二次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越战和种族骚动,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对大学校园产生了空前的震动,校园成为全国反战、反文化、反权势的原爆中心;第三次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政治正确”运动兴起,自由派与保守派学者就大学课程内容等展开激烈辩论,这场论战对美国的大学人文科学教育影响极大;第四次就是“9·11”事件及反恐怖战争对大学文化与课程的冲击。
布朗大学在“9·11”后颁布了一份课程准则,就如何在上课时讨论“9·11”事件提出建议,并印发了一份文件告诉学生如何了解外国人对美国的憎恶。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不久前在校内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问学生,如果他们是巴勒斯坦学生,会对“9·11”事件有何反应?他说巴勒斯坦学生欢欣鼓舞庆祝“9·11”事件是可以理解的,美国的军力、经济、外交和带有冒犯性的文化信息在伊斯兰世界引发了仇恨。
肯尼迪的看法受到耶鲁保守派、古典文学教授卡甘的批评,他认为肯尼迪的观点是歪曲事实和倒果为因。一位保守的文化评论家对布朗大学所颁布的课程准则和相关教学文件亦表不满,他说那是“扭曲爱国主义”。
任何一场文化论战都有自由和保守之分,耶鲁的肯尼迪等人的反战主和观点,可说是代表自由派的声音。
生活在西方的阿拉伯知识分子,亦分成反美派和亲美派,其中反美派大将是巴勒斯坦裔的前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他认为对大部分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人民来说,美国是“权力傲慢”的同义词。反美并不是基于反现代化或嫉恨科技,而是基于一连串的具体干预和特定劫掠,如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土地、经济封锁伊拉克使无数妇孺老少遭殃。爱德华·赛义德又说,反恐怖战争其实也隐含了美国的“帝国设计”,这项设计使美国控制波斯湾的石油扩展至北方产油国。不过,他亦承认百年来的阿拉伯民族运动一直忽视民主政治与人权。
“9·11”事件和反恐怖战争已整个改变了美国的国内外形势,而文化论战与学术争辩正方兴未艾,他们的影响力将是无远乎界的。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