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走进火星训练营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2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走进火星训练营 走进火星训练营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10月号文章】题:火星训练营(作者 弗兰克·维扎德) 在这片太阳永远不会落山的地方,一天是伴随着拉'...

走进火星训练营


走进火星训练营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10月号文章】题:火星训练营(作者 弗兰克·维扎德)
在这片太阳永远不会落山的地方,一天是伴随着拉开帐篷的拉链声开始的。人们一个个挣扎着从帐篷里钻出来,顶着刺骨的寒冷,快步朝温暖的用餐帐篷走去。早餐7:30,午餐12:00,晚餐6:00,一日三餐勾画出极昼一天的结构。
我们现在来到了德文岛——加拿大在寒冷北极圈内的一片极地荒漠。大约30位科学家驻扎在这片离北极点900英里的荒无人烟的地方,因为他们认为德文岛是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地方。他们希望可以由此推断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以及人类是否可以在那里生活。
恶劣的天气使得我们直到早餐前几个小时才到达德文岛,不过摄影师约翰·卡尼特和我还是从飞机上鸟瞰了营地的景貌:一片小高原上散布着单人帐篷,附近是几个大帐篷,还有一处岩石组成的围城。约一英里外一个圆柱形的建筑是“闪电火星北极研究基地”,用当地的说法是“居住舱”,科学家们在那里穿着宇航服模拟火星上的生活方式。
当地的因努伊特人称德文岛是“曾经有物体坠落的地方”。2300万年前有颗巨大的陨星坠落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宽13英里的深坑。这个陨坑和周围环绕的峡谷和冰隙与火星的地貌极为相似。
开展研究
现在这里已开始了一系列研究项目。营地有两位负责人。一位是空间信息搜索研究所37岁的法国行星学家、目前在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工作的帕斯卡尔·莱。美国航天局提供德文岛营地每年50万美元费用的一半;空间信息搜索研究所则负责管理。另一位是49岁的火箭专家、火星研究学会主席罗伯特·祖布林。火星研究学会是一个由4000名火星爱好者组成的组织,也是“居住舱”的主要资金来源。这天恰逢祖布林和他的小组在居住舱中训练,我就作为“特邀”宇航员加入了他们的训练。
居住舱坐落在陨坑的边上,是观察陨坑的绝好位置。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比,人造的建筑就稍嫌逊色了。这个居住舱就像带有窗户的大型汽油罐。内部两层的纤维玻璃结构显然还在建造中,它需要用5年时间花100万美元才能建成。
当天的首要任务是舱外活动,在100米的区域内放置24个用来探测火星地下水的传感器。当然我们都知道德文岛上有充足的水源。今天的任务并不是要精确的结果,而只是一次成功的演练:看看训练人员是否能穿着宇航服设置装置并开展试验。
模拟演练
我作为观察员加入了祖布林、普勒斯特、奎因三人组成的小组。宇航服由帆布制成,一个肩膀上缝着火星的旗标,整套服装重约25磅。在别人的帮助下戴上头盔后,我感觉自己有一刹那好像得了幽闭恐怖症。我对自己说:“你甚至别想挠自己的鼻子。”祖布林和普勒斯特走出居住舱后,我和奎因进入了“气密舱”,并在那里呆5分钟以感受模拟降压。因为没有足够的通信联络设备,因此我只能像哑巴一样发呆。最后,我们笨拙地走出了居住舱,因为弯腰十分困难,而且舱门有点低。
祖布林和普勒斯特已经到了不远处的装配基地,旁边停着全地形汽车。电视摄像组像是没有固定轨道的卫星一样在周围走动。我在想,人类真的登上火星会不会有摄像组跟着。正在这时,突然下起雨来了,这在火星是不大可能的。我的头盔透明罩内起了雾气,现在我成了个既看不见也不能说话的宇航员。
我用手势告诉其他人我要回居住舱去。脚下的岩石极不牢靠,我只能小心翼翼地移动脚步。进入气密舱后,我又等了5分钟,等各部件重新加压。然后我敲了敲门,没人应声。整个舱外活动准备区一片漆黑。我想起了一部科幻片中的场景,宇航员进入死寂废弃的航天器。我所能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穿着宇航服,没人能听见你的叫喊声。奇怪的是,在这一刻我感觉自己最像一个宇航员。没有别人的帮助,我没法取下自己的头盔。
我开始使劲敲墙壁,希望有人能听到。最终,一个摄像师听见了我的声音,过来帮我取下了头盔。自此,我终于可以行动自如了,我开始对自己抱怨服装设计的缺陷以及缺乏交流的不便。
新的机会
其他成员不久之后也回来了:普勒斯特终于找到了他要的数据,“我们得到了三组数据,这简直太棒了!”祖布林也异常兴奋,不停地夸耀着人类执行火星任务比机器人更具优势。
这时营地总部传来消息说美国海军陆战队将要空投给养,所有人都必须返回营地。对海军陆战队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做的最北方的空投。他们准确地空投了三辆全地形汽车以及其它给养。在第三批物品落到这片永久冻土上时,我开玩笑说:“那是我要的比萨饼吗?”
当然,火星上也不会有比萨饼。那为什么还要去呢?也许我们能发现的只是一些微生物和它们的化石。带着吃不到比萨饼的遗憾,我向帕斯卡尔·莱提出了这个疑问。他回答说:“火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重点,同时也会使我们受益。登上火星所需要的花费在地球上是以工作和新技术的形式出现的。这是一笔投资,也是人类新的机会。”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