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 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子女□本报驻堪培拉 特约记者 吴晓华 一天在小区图书馆看书时,突然听到争吵声,抬头一看,两'...

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


两种文化中寻找平衡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子女□本报驻堪培拉 特约记者 吴晓华
一天在小区图书馆看书时,突然听到争吵声,抬头一看,两个小男孩在抢一本书。孩子们长着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面孔,讲的却是带有浓重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孩子的妈妈过来调停,说的是汉语,孩子们都能听懂,却从始至终用英语与母亲对话。很显然,母亲是移民,孩子则是在澳大利亚长大。
华人孩子每天在校、在家使用两种语言,受到两种文化的熏染。如果说,他们的父辈来澳大利亚后虽经努力奋斗仍不免常有“边缘人”的感觉,这些孩子却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别无选择”地成为两种文化的结晶。 
●父亲打儿子,儿子叫警察
中国的传统教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主张父母严格管教子女。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后,依然保持了这种教育观念,小王就是其中的一位。小王通过技术移民带着夫人、儿子来到澳大利亚,只有8岁的儿子非常淘气,常常会挨小王几巴掌。
儿子在澳大利亚的小学上了半年学后,一天又惹小王生气,正当小王准备揍儿子一顿以示惩罚时,儿子理直气壮地说:“你敢打我,我就叫警察!”原来,小王儿子所在的学校告诉孩子们,父母不可以随便打骂子女。小王的朋友告诉他,如果孩子真把警察叫来,他将面临一系列的麻烦,孩子可能要被带走监护起来,他要接受检查,社区的心理医生要对他进行辅导,教他如何教育孩子,等等。
按照中国人的观念,自己的孩子无论怎样打骂、管教都是家事,别人管不着。但在西方人看来,孩子是与成人平等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随便打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因虐待罪而受到处罚。澳大利亚的人口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儿童也就格外受到保护和重视。
小丁家附近的社区图书馆每星期三上午专门为儿童举办故事讲座。一次,小丁把4岁的女儿送到图书馆听故事后,就去旁边的商店买东西。结果这次的故事会提前结束了,孩子就自己到商店去找妈妈。小丁买完东西去图书馆,发现女儿不见了,非常着急,四处寻找。当她实在没有办法,推着超市购物车、东张西望地走向自己的汽车准备回家向家里人求助时,突听到身后有人把她叫住,回头一看是位警察。警察问她是否在找什么,她说孩子丢了,并描述了长相、穿着。警察告诉她不用着急,孩子在警车里坐着呢。原来有人发现这个无人照料的小女孩,就报了警。警察没有简单地让小丁把孩子带走,而是作了笔录,详细记录了小丁的个人情况,并一再告诫小孩子必须有大人陪伴。念她初犯,先不予追究,以后要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将会受到处罚。
●腼腆女儿摆摊卖馅饼
由于人口不多、高等教育又很发达,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系统的设计不考虑升大学,课程轻松,也没有家庭作业。孩子们的很多时间都消耗在板球、足球、游泳等体育活动上了。学习上,老师也不督促,是否努力,全凭自觉。但是澳大利亚教育非常重视能力的培养,中小学的不少课程就是为提高实用技能和动手能力而设计的。
小张经过一番奋斗,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谋得一个讲师的位置,生活安定下来后,也把家里人接过来。女儿在国内上小学时成绩中上,到了这里的学校,成绩却非常突出,尤其是数学,学校还特许她跳级。小张非常满意女儿的听话和用功。但是有一天,学校老师委婉地提醒他,孩子太内向,过于腼腆,家长应鼓励她接触社会。不久学校批发给每个学生一些巧克力,让他们自己去卖。老师特意多给小张的女儿一些,还叮嘱小张一定帮助孩子卖掉巧克力。小张领着女儿来到他所任职的学校的各个系里去兜售巧克力,闲谈中,同事们说他们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要帮助孩子接触社会。大家不仅纷纷掏钱购买,还热情地与小张的女儿聊上几句。没到中午,所有的巧克力都卖完了,小女孩开心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张发现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和健谈了。升入初中后,小女孩选修了一门商业课程,课程快结束时,老师要求大家自由组合,制作一样东西,在学校销售,然后写出报告。小张的女儿领着四五个同学,商量了两天决定做馅饼。每人出一份钱,去商店买原材料,在小张夫人的指导下,大家利用周末忙碌了两天。周一中午,孩子们在学校食堂摆开了馅饼摊,结果大受欢迎,连校长都排队购买。事后,孩子们在报告中详细列举了他们的个人集资数目、对市场的简单“评估”、原材料花费、人力以及最后的利润分成等,获得了老师的好评。
●学英文不忘讲汉语
华人在海外除了要为生存而奋斗,还面临更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与当地社会相融和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平衡。
绝大多数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晓中、英两种语言,要求孩子在家里能讲汉语。在许多社区里,都有中文学校,周末学校的教室里坐满了在澳大利亚生长而愿意学习中文的孩子。
老金是个事业成功的生意人,有一儿一女,14岁的女儿汉语、英语讲得都非常流利,常常为父亲的中澳生意伙伴做翻译。原来女儿刚上小学,就被老金送回国内读了几年书,汉语很流利了才回到澳大利亚。现在老金正考虑让已上小学的儿子也回国几年,学习汉语。老金说他基本每年都要带孩子们回中国,不仅让他们有个语言环境,也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变化,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老李于20世纪80年代在出国学语言的热潮中来到澳大利亚,虽然经过千辛万苦,获得了澳大利亚身份,却长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以不惑之年的精力和只知基本操作的基础拿到电脑学位,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开始认真培养孩子。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家长不用为孩子掏学费,而中文学校却是收费的,但老李还是坚持让孩子上中文学校。孩子上高中后,老李还专门请在澳大利亚大学教中文的老师教孩子古汉语和中文写作。朋友从国内带来的春节晚会、国庆50周年庆典的录像带,他都想法借来,放给儿子看,让他了解中国。
现在,如果有人问老李的儿子将来想干什么,他都直言相告,要做一名外交官。对此,老李常对朋友们幽默地说,他们两代人最明显的差异就是——他当年为求在澳大利亚立足,只能去学最易找到工作来养家的专业;而他的儿子却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去构想、实现新一代华人对生活的期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