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新华社五中记者紧贴前线本报独家实地聚焦阿富汗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新华社五中记者紧贴前线本报独家实地聚焦阿富汗 新华社五中记者紧贴前线&nbsp&nbsp本报独家实地聚焦阿富汗 前线记者孙占林:新华社莫斯科分社'...

新华社五中记者紧贴前线本报独家实地聚焦阿富汗


新华社五中记者紧贴前线  本报独家实地聚焦阿富汗
前线记者孙占林: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阿富汗战争爆发后,奉命从莫斯科赶赴阿富汗邻国乌兹别克斯坦,是新华社也是国内最先到达乌阿边界采访的记者之一。近日转战塔吉克斯坦,并于10月30日作为第二批新华社记者进入阿富汗。
前线记者孙浩: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记者。9月19日奉命赶赴巴基斯坦边境城市白沙瓦,在距阿富汗仅几十公里的前线驻守采访,是国内目前唯一驻守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文字记者。
前线记者王长山: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摄影记者。战争爆发后转战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并作为新华社和国内第一位摄影记者到达乌阿边界采访。10月30日进入阿富汗,是国内赶赴阿富汗的第二位摄影记者。
前线记者刘卫兵:新华社及本报最早派往靠近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摄影记者,也是国内目前唯一驻守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地区的中国摄影记者。阿富汗战事爆发前,他从香港亚太总分社赶赴白沙瓦,迄今已在前线工作四十多个日日夜夜。
伊朗:关闭边界消隐患
■ 本报驻德黑兰记者 姜显明

美国战机猛炸阿富汗。伊朗与阿富汗有着950多公里长的共同边界,美国又一直视伊朗为“洪水猛兽”,世界舆论无不为伊朗捏着一把汗。
“没事,除了不断有运送救助物资的车队经边境检查站驶入阿富汗境内的难民营和零散的战前难民回返阿富汗,伊阿边境局势基本平静。”有朋友自边境归,不无轻松地告诉记者。
记者到有关部门探询去边境采访事宜,对方回答:“边境已经封锁,局势平静如常。目前没有组织记者到边境采访的计划,个人去需要内政部的批准。”
当然,还是有记者自己赶到边境省份霍拉桑省首府马什哈德或锡斯坦和俾路支斯坦首府扎赫丹,其中包括本报专门从开罗赴伊朗采访战事的摄影记者王建华。经与伊朗内政部官员交涉,王建华和其他一些外国摄影记者终于在马什哈德获准前往边境采访。
王建华回来后说:“伊阿边境确实没有什么紧张气氛。由于伊朗封锁边界,新近抵达边境的阿富汗难民都被安置在阿富汗一侧的难民营里,因此伊朗境内基本没有战后阿富汗难民。”王建华还说,他们经允许还越过约500米左右的缓冲带到了阿富汗塔利班边防岗哨前,塔利班士兵轻松地同记者握手寒暄。
伊朗新闻界的朋友介绍说:“伊朗和塔利班本不对付,相互敌视。但在伊阿边境,双方岗哨近在咫尺,却彼此相安无事,可见那里局势平静。由于没有什么新闻,到边境省份去的外国记者绝大部分已陆续离开那里回家了。”
实际上,边境安宁与伊朗在美国“9·11”事件后采取的应对策略不无关系。当地媒体分析说,伊朗当局从一开始就十分担忧这一事件将严重威胁本国安全,但同时又认为它是一个机遇,不仅可借助美国军事行动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这个邻国“心腹之患”,帮助伊朗所支持的反塔联盟上台执政,而且很有可能借机同美国接触改善双边关系。尽管强硬保守派和温和改革派在“9·11”事件及对美关系等相关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盾,但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问题上双方意见是统一的。
“9·11”事件一发生,伊朗便出人意料地率先表态谴责,从而使世界,特别使美国对它“刮目相看”。尽管伊朗很快又出人意料地强烈反对美国对阿富汗实行军事打击,鼓噪反美情绪,但那只是为了安抚“保守派”,稳定国内情绪,同时也是为了做样子给世界看,特别是要在伊斯兰世界中树立“领头羊”地位,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增加同美国对话的筹码。实际上,尽管伊朗公开否认,但媒体仍不断传言它最近一个时期一直在通过瑞士驻伊使馆私下同美国接触改善关系,许诺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提供“人道救助”。不管是真是假,伊朗在实际行为中控制反美情绪激化是显而易见的。
抢先关闭伊阿边界,禁止阿富汗新难民拥入是伊朗稳定边境局势的关键举措。伊朗境内战前已有约1·5万至2万名阿富汗难民,如果边界继续开放,放任自流,有关方面估计至少有40万战后新难民拥入,伊朗不仅不堪重负,更会带来隐患。关闭边界后,伊朗积极配合国际救援组织,在伊阿边境阿富汗一侧建立了至少八九座难民营,由国际组织筹款筹物,伊朗提供通道、工作人员和相关便利。这既减轻了伊朗自身风险和负担,又能赢得国际声誉,不能不说是一项明智之举。
伊朗在关注阿富汗战事的同时,还十分敏感于阿战后政权建设问题。在美国和西方正加紧策动阿富汗前国王查希尔出面组织战后政府的情况下,伊朗既担心阿未来政府亲美,又怕它“换汤不换药”,还像塔利班过去那样听命于巴基斯坦。为此,伊朗最近频繁开展外交攻势,提出由联合国主导在阿富汗组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并为周边邻国所接受的政府。
“伊朗在‘9·11’事件后的应对策略是卓有成效的,其核心是既反恐又反战,维护边境安全和国家稳定,不太刺激美国。”伊朗外交部官员雷扎一边分析,一边扬着手中的报纸。“你瞧,下月初欧洲10国联合经贸代表团要来伊朗访问。这是对伊朗目前局势的最好诠释,没有安全的保证,他们会来?”  土库曼斯坦:闻不到硝烟的净土 ■ 本报阿什哈巴德特派记者 陈启民
当阿富汗的群山弥漫着战火硝烟,恐怖主义幽灵在中亚上空游荡时,中立的土库曼斯坦却似一片净土——全国放假10天,大庆特庆独立10周年。
一见面,戏称自己有一副“国际长相”的土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卡拉耶夫先生就笑眯眯地拿出一份庆祝独立10周年主要活动日程表给记者。翻开一看,长达12页的日程表从10月12日一直排到30日,每天满满当当。从新项目竣工到独立日庆典,从歌舞晚会到著名的“汗血马”比赛,活动项目计达50场之多。
在一派歌舞升平的节日气氛中,唯一能让人想起邻国战事的迹象是,街头警察比平时略有增加,夜晚偶遇军人和身穿便衣的特工检查外国人的护照。至于独立日大典上的军事检阅,似乎不必与阿富汗局势刻意联系,因为这已经是该国今年的第三次节日军事检阅了。
但记者还是“不死心”,想寻找能与“那边”局势挂钩的蛛丝马迹,可惜的是从市面上很难看出什么“破绽”。如果说在阿拉木图和塔什干可以看到大街上明显增加了警力,主要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周围增岗加哨,那么在阿什哈巴德却一如往常:外交部没有警卫,随意进出;中国使馆门前仍然是那两个熟悉的警察面孔;只有在美国使馆大门前的路口上多了一辆平时不大见到的警车。商店、市场照常营业到晚上11点,决无排队抢购之景象。高档宾馆饭店里三五百人的群宴彻夜喧哗,没有人抗议噪音扰眠。手拿成沓钞票不必担心抢劫,汽车停放街头可以不锁门窗。一周的电视节目里看不到一则有关阿富汗战事的报道,仿佛那里什么也没有发生。
卡拉耶夫司长说:“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们,边境一切平静。”当记者坚持要到边境看看那里究竟怎生平静时,卡拉耶夫却面带难色地说:“第一,目前全国放长假,无法联系;第二,到边境地区须办理通行证,而这手续繁杂,需要很长时间;第三,提出同样要求的外国记者很多,但迄今来者甚少,外交部希望提出申请的二十多名外国记者凑齐后成批组织前往。”
据来自离土阿边界最近的城市马雷的一位当地朋友告诉记者,土阿边境确实平安无事。虽然不能完全排除阿富汗难民在紧急关头越境的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这种迹象。土阿边境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太阳下气温高达70—80摄氏度,即使是逃难的人也难以忍受。
这一点从一位出租汽车司机嘴里得到了佐证。记者问:“边界那边的土库曼人没有往这边逃难的吗?”回答:“没有。土库曼人跟中国人有个很大的共同点,这就是故土难离,生在什么地方,一辈子死守不走,即使战祸临头。”他对中国农民传统心态的了解着实令记者感到意外。
土新社一位同行说,土库曼斯坦新闻媒体对阿富汗战事的报道的确较少,但这并不表明土政府对阿富汗问题不重视。相反,多年来,是土库曼斯坦将阿富汗冲突两派拉到谈判桌旁举行多轮谈判。至今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大使馆还在这里正常工作,尽管目前人去楼空,塔利班代表处依然存在。土政府全力支持并提供运输机协助国际人道组织为阿富汗提供救援物资,至今已有三批大约1200吨人道主义救援物资通过土北方城市查尔朱运往阿富汗。他说:“毋庸讳言,我们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小,但我们说,我们是中立国,请尊重我们的中立地位。我们的立场是:运输人道主义救援物资——YES,运输军需或军队——NO.”
至于普通百姓,对阿富汗局势或者不甚了解,或者漠不关心,普遍认为“那是政府操心的事”。当记者问一位出租车司机是否感受到阿富汗战争的影响时,他摇头说:“没有。你看,白天车水马龙,晚上灯火辉煌,有邻居‘失火’的感觉吗?”“土库曼老百姓对阿富汗形势通常都怎样反应?”他幽默地说:“我告诉你,在土库曼人眼里,阿富汗与战争是孪生兄弟,没有战争就不是阿富汗。19世纪同英国人打,20世纪同苏联人打,21世界轮到同美国人打。不同外国人打时就同自己人打,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乌兹别克斯坦:我们不相信战争 ■ 本报塔什干特派记者 孙占林
在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中,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与美国的合作最为积极。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乌兹别克斯坦不仅明确表示支持美国的反恐怖行动,而且将本国的军用机场提供给美军使用。
许多人以为,由于乌兹别克斯坦间接参与了美国的军事行动,阿富汗战火有可能打破这个中亚大国的稳定与安宁,给全国带来战争阴影笼罩下的紧张气氛。然而,当我们实地踏访乌兹别克斯坦后发现,乌兹别克斯坦人并不相信战争,人们正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边界另一侧发生的一切。
10月份我们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时,正值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塔什干我们注意到,这里除增加了几十名外国记者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为了真实了解当地人的心理状态,记者在不同场合与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市民进行了交谈。绝大多数乌兹别克斯坦人认为,应该狠狠打击恐怖主义,但美国人的炸弹应该有明确目标,万万不可伤及无辜。还有人担心,美国人消灭不了塔利班,到头来倒霉的还是沦为难民的普通百姓。
10月7日,美国的巡航导弹开始轰击阿富汗,可塔什干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惊慌情绪,因为人们普遍相信,塔什干远离乌阿边界,塔利班即使想报复,也鞭长莫及。另一方面,只要细心观察便不难看出,乌兹别克斯坦警方加强了对国家要害部门的保卫,而且将美国大使馆列入了重点警卫目标,不要说在这里拍照,就是在美国使馆门前的路上停车也是不允许的。
10月8日,我们匆忙奔赴乌阿边境重镇铁尔梅兹采访。我想,那里和阿富汗只有一河之隔,全市肯定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与惶惶不安之中。出发前的那天晚上,一位在塔什干经商的中国老板劝我们到了铁尔梅兹不要住高层宾馆,最好住在民宅,因为塔利班如果向那里发射炮弹,高层宾馆将是重点袭击目标。可实际情况又一次出乎我们的意料。
铁尔梅兹人说:“塔利班不会进攻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可怕的,这里的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有人分析说,在美国的打击下,塔利班无力向乌兹别克斯坦挑衅,否则将会四面树敌,加速自我崩溃。不过,这里的居民也并非对战争无动于衷。在州政府门口值勤的警察说,为了防止恐怖分子的破坏活动,该市居民加强了自我保护措施,每个社区都实行昼夜警戒制度。
几天前,美国开始轰炸距乌兹别克斯坦边界只有90公里的阿富汗北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据悉,为不破坏乌阿边境地区的稳定,美国已向乌方承诺不袭击该市以北的塔利班控制区。
俄罗斯媒体曾经报道说,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形势紧张,塔利班和乌军队都在加紧备战。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对这种说法给予了驳斥。很明显,乌兹别克斯坦当局最害怕外国投资者因阿富汗战争望而却步。
乌兹别克斯坦宣布向美国空军运输机和直升机提供一个军用机场,用以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和执行搜索、救援任务,实际上用来向美国军人运送补给,抢救在战争中受伤的美国军人。记者在这座机场附近的卡尔希市采访时,问当地人是否赞成美国军队使用这里的军用机场,多数人说这不是坏事,认为美国人反对的是塔利班,不会搅乱他们的安宁生活。相反,美国人将大把大把的美元花在这里,会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一些有心人进一步指出,美国不会白白使用这座机场,这是乌兹别克斯坦赚取外汇的良机。 塔吉克斯坦:俄军为其守边疆 ■ 本报杜尚别特派记者 陈俊锋
到塔吉克斯坦采访前,我们同国内许多人一样,以为在塔吉克斯坦这个毗邻阿富汗的中亚国家,一定可以明显地闻到战争的硝烟味。但当记者一行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飞抵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这个与阿富汗有着1400公里共同边界的国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平静。但在这种平静的背后,同时也寄托着塔吉克斯坦民众殷切的希望:希望阿富汗战事不要打破塔吉克斯坦的平静,希望熊熊战火不要蔓延到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自1991年独立后,塔吉克斯坦国内各种政治、宗教和地方集团斗争激烈,导致政局持续动荡和经济持续滑坡,并出现了长达5年之久的内战。直到1996年12月,塔吉克斯坦冲突双方才在联合国和俄罗斯的调解下,在莫斯科签署了和平协定,结束了内战。塔吉克斯坦当局和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也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因此绝大多数民众都强烈反对战争。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是阿富汗北面3个邻国的首都中离阿富汗最近的一个。漫步杜尚别街头,你会发现城市生活依然按原有的规律运转。在杜尚别的自由市场———“绿色巴扎”,小商贩们起劲地招揽着顾客。虽然塔吉克斯坦的人均月收入非常低,大约只有10美元,但市场上还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美国开始空袭阿富汗后,塔吉克斯坦当局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和行动。塔吉克斯坦政府10月8日发表声明说,塔吉克斯坦支持国际社会和美国政府同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并愿意为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飞机开放领空,并同致力于反恐怖的国家交换有关情报。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9日又同独联体国家集体安全条约各成员国的安全会议秘书在杜尚别举行会晤,进一步沟通立场。
10日,塔吉克斯坦总统同来访的阿富汗反塔利班联盟领导人拉巴尼举行会谈。双方认为,阿富汗近年来已成为训练国际恐怖分子的大本营,这给阿富汗本国和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应尽快使阿富汗不再成为地区紧张的策源地和形形色色的恐怖分子的庇护所。与此同时,塔吉克斯坦国防部下令提高本国军队的战备状态,以防止恐怖分子从阿富汗入侵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族占阿富汗总人口的30%,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主要生活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并且是北方联盟的重要力量。因此塔吉克斯坦政府一直支持北方联盟。目前在阿富汗问题上,塔吉克斯坦当局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美国空袭塔利班的机会,加强北方联盟的实力,进而使其在未来的阿富汗联合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塔方十分清楚,只要北方联盟强大了,塔吉克斯坦南部边界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战火就不容易蔓延到本国境内。
与乌兹别克斯坦相比,塔吉克斯坦同美国的合作更为谨慎,因此不太担心塔利班的报复。俄罗斯约两万名边防军人日夜守卫着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恐怖分子要越界进入塔吉克斯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总体上说,美国轰炸阿富汗并没有在塔吉克斯坦引起严重的不安和紧张气氛。
连日来,记者接触到不少当地人,但不论是总统车队的司机还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不论是售货员还是旅馆服务员,不论是正在路边检查证件的警察还是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十分明确地表示,阿富汗问题不可能用武力解决,只有政治手段才能给阿富汗带来持久和平。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美国空袭阿富汗持保留态度,对美国能否摧毁塔利班和抓住本·拉丹深表疑虑。 巴基斯坦:界外传来呻吟声 ■ 本报白沙瓦特派记者 孙浩
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已经进入第四周,从巴基斯坦媒体每天都可以看到有关阿富汗境内平民伤亡和民用设施被毁的消息。许多失去家园和亲人的阿富汗人为了寻找继续生存的希望,纷纷踏上了背井离乡之路。
我在白沙瓦这个巴基斯坦边境城市已经驻守了一个多月,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很多阿富汗人,其中有一些是刚刚从阿富汗境内想方设法逃到巴基斯坦的。他们以亲身实感向我描述燃烧着熊熊战火的家乡,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回家的渴望清晰地写在他们的脸上。
据阿富汗难民介绍,距白沙瓦只有一百多公里的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是美国空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几周的时间里,全市80%以上的居民已经先后撤离了城区,或是到附近的小村庄躲避战火,或是干脆选择从山路跨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到邻国的难民营栖身。曾经是边境商城的贾拉拉巴德如今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忙景象,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商业往来全部停止。市内的部分商店虽然仍在营业,但几乎都是门庭冷落,很少有顾客光临。留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挣扎在贫困与饥饿之中,每天得到的食品只能勉强维生。
贾拉拉巴德以西150公里左右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是个拥有200万人口的大城市。空袭开始后,市内一些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电话线路被毁,供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自来水供应也中断,居民不得不靠打水井来满足用水的需求。随着大量居民外逃,这里的商店也陆续关张。
32岁的纳奎博是喀布尔一家金店的老板,迫于当地的空袭危险,他关闭了金店,和妻小、父母一家10口人用了3天的时间来到白沙瓦,路上的艰难可想而知。据他说,他本月中旬驱车经过喀布尔市中心的一条大路时,曾看到一场爆炸后的混乱景象。就在不到半小时之前,一架美军战斗机向此地空投了两颗炸弹,其中一颗爆炸,造成了人员伤亡。他说,空袭造成的恐慌实际上比真实的伤亡更可怕,喀布尔市民有一半以上已经离开该市。
在塔利班的大本营坎大哈,愈来愈猛烈的空袭几乎使这座南部城市变成了空城。据来自当地的消息说,原本有十万多人口的坎大哈市区现在只剩下五千多人,市内4个商业中心的所有商业活动全部终止。
逃离家园的阿富汗人说,面对美国高强度、高密度的空中打击,塔利班一方面将部分军事人员及设施从城市秘密转移到乡村、山地,以保存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实施宵禁等措施,在自己控制的领土上维持治安,防止因形势混乱出现趁火打劫或群众骚乱。虽然喀布尔、坎大哈、贾拉拉巴德等市多日来连续遭到空袭的重创,但目前还在塔利班的完全掌控之下。
此外,为保证拥有抵御外敌的足够兵力,塔利班政权还规定,每一个阿富汗家庭都要出1至2名男子加入到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战斗中。有相当多的阿富汗男子抛家舍业、携妻带子逃亡邻国的原因之一,就是逃避强制兵役,使家庭能够保持完整。
据阿富汗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尽管阿富汗境内复杂的地形特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塔利班的作用,但自美国于10月7日发动空袭以来,每天还是有平均150名塔利班士兵被打死,塔利班的军事力量受到了削弱。
战争仍在继续。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无辜的阿富汗人正焦急地等待着战火的熄灭。在白沙瓦附近的扎卢扎伊难民营里,整天为衣食忧虑的阿富汗人向我表达了他们朴实的愿望:“如果明天和平降临,我会马上回到我的国家。”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