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台湾人移居大上海浩浩荡荡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0-16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台湾人移居大上海浩浩荡荡 台湾《商业周刊》调查报告指出,近十年来有30万台湾人移居大上海,被岛内学者惊叹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回流潮’!” 【《香港'...

台湾人移居大上海浩浩荡荡



台湾《商业周刊》调查报告指出,近十年来有30万台湾人移居大上海,被岛内学者惊叹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回流潮’!”
【《香港商报》10月7日报道】题:移居大上海 一圆中国梦(记者 芦苇)
台湾《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颇为有趣的调查报告,说的是近十年来有30万台湾人移居大上海。被岛内学者惊叹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回流潮’!”台湾政争不息、经济不振,大陆政通人和、经济腾飞,再环顾全球大环境经济萎缩,唯中国大陆一枝独秀,你让台湾同胞不来大陆发展、不来具指标意义的大上海投资居住,都难!
三十万台商居上海
去年年底,台湾《商业周刊》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度风云产品”评选,极为罕见的是,十位评选人全数通过选出“去上海”为2000年最热门的“商品”。这个现象背后的意涵是什么?
答案是,台湾人对上海,已经从“去看看”进而形成“大举移居”的社会现象。有人指出,光是大上海地区(包括上海市、昆山、苏州及无锡),就有30万名台商长期居留。而1990到2000年间获发美国移民签证的人数将近8万,近30年来移民加拿大的人数也只有10万余。
长期研究中国长江三角洲的政大社会系教授陈小红说,“或许可以称之为1949年以来最大的‘回流潮’”。以移民作为研究主题的台大社会系副教授曾?芬则指出,在各行业、阶层内,透过同侪影响,引发扩散作用,“未来三五年内,肯定会吸引更多人去”。
今年才移居上海的人,有相当比率是台湾“总统”大选后引发的新移居热。上海信义房屋一位副总经理明显感到,台湾岛内每有政治争扰发生,就有一波台湾人到上海,他无奈地指出,“大人吵架,小孩总是先感到不安,移居上海的人数成了台湾政局的温度计”。
最近,台湾的经济成长率不断向下修正,一度冷却下来的移居上海热重新点燃。不同阶层的台湾人,有的单身赴任,有的举家迁移,他们都想在上海过更富足、快乐的日子。
台湾白领趋之若鹜
《商业周刊》调查显示,认为上海生活与当初自己的想像有差异,但满意或很满意上海生活的比重高达五成以上(54.5%),认为上海与台湾差不多的也有36%,只有不到一成的移居人口不满意上海的生活(9.5%)。
早期移居大上海的台湾人,被“不得已”派任的情况占多数,现在多数的移居者颇为“满意”大上海生活。
以外商公司为例,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国际企业,派驻在上海的高阶主管来自台湾,他们住在高级住宅区的独栋别墅区里,单是房子的月租,就要7000美元到9000美元。
因为公司替这些高阶主管支付租金,他们在上海的生活羡煞不少人。百胜餐饮集团中国区营运副总裁韩定国,一家人住在虹桥别墅区中,有绿草如茵的庭院、参天的大树,每天有“阿姨”(用人)打理家中琐事。宽敞的庭院戒备森严,除了有保安员站岗检查访客身份,还有不定时的巡逻。韩定国的独生子就读全上海最贵的美国学校,一年的学费2万美元,相当于一名台湾上班族努力一年的全部所得。
而1992年就到上海发展的统领集团总裁陈福令,在“投资什么赚什么”的连续三年中,获利颇丰,也因此,他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稀有小洋楼。这栋三层小洋楼位于上海当年法租界区,目前市价高达500万美元。
自愿争取到上海工作,已成为台湾白领阶层的新趋势。官心怡本来在台湾的众信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去年底因业务需要赴上海考察,第一次踏进上海,官心怡就被上海的进步及国际化程度所震惊。务实、精明的她不是被上海华丽的外表所迷惑,她从与当地外商同业的接触中意识到,上海将是她未来事业的舞台。回到台湾后,官心怡立即向上海德勤国际会计事务所递出应征履历表,在应征职务栏中是空白的,“只要能到上海工作,任何工作项目我都可以接受”。面谈由下午2点一谈就谈到6点,官心怡终于开始她在上海的新生活。
失意者不弃上海梦
上海的生活令人陶醉,但相对的,有人随着竞争力丧失,生活指数一路往下滑。在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小李,前年奉派到上海开拓市场,公司日前通知他,由于周转不灵,公司将要倒闭,要他自谋生路。积蓄有限的小李,为了在上海撑久一点,开始在当地的巷弄内与当地人一起,用人民币5元打发一顿饭。为了不想让人看到落魄相,他悄悄在台湾朋友的聚会中消失。为什么不干脆回台湾?小李沉重地回答:“我已在这里花了心血,现在回台湾也没有机会,还不如在这里等机会!”
只会担任刊物编辑的林丽娟到上海之后,工作技能显得相对弱势,台商公司不需要她,她也不可能到上海人开的公司上班,因为月薪只有人民币一千多元,连缴房屋贷款都不够。最后林丽娟只好开店,做起台湾人最在行的餐饮生意,卖的是三菜一肉人民币5元的自助餐。林丽娟雇请五六名外地厨工洗菜、做菜,她负责看店、收钱,一天卖一百多客自助餐,一个月收入可达人民币七千多元。
而早年因在上海做生意失败的陈丽?,欠了一屁股债,过着在台湾无法想像的困苦生活。她曾为了省钱,住在没有空调的简陋民房,室内冬冷夏热,冬天晚上睡觉,盖几层被子仍然不暖,夏天却热得睡不着。陈丽?的转机在1996年,那一年她孤注一掷,租下仙霞路8间店面,正逢台湾人赴上海开店的热潮,8间店面一下子全数租出。极盛时期,当二房东的陈丽?一天就可以坐收人民币2000元的租金,让陈丽?的生活指数开始从谷底迅速回升。
调查表明,部分台湾人或因专业能力不足,一时不具竞争力,但即使举债度日,生活艰辛,亦仍然不离上海滩,继续寻找机会。
未雨绸缪融入社会
上海经济发展快速,当地人才竞争力骤升,曾?芬指出,目前除了在外商工作的专业经理人较有竞争优势外,台湾人在上海的“向上流动”速度已减缓,企业为了削减成本,纷纷进行人力本地化工作,台湾公司的中级干部已逐渐没有竞争优势。
赵定安1999年以前在外商医疗器材公司担任总经理,没日没夜地替外商公司拚命,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大陆各地出差。后来赵定安还是被本地人取代了,因为他的薪水可以请二十几个大陆人。在台商的大陆分公司内,一场中、高阶人才本地化的革命在悄悄进行中,其中传统产业进行得最彻底,在一家印刷厂里,中阶主管已看不到台湾人,只剩总经理、厂长是台湾人。
一名先生在上海担任总经理的台商夫人就很有自知之明,在大家都想挤进学费昂贵的国际学校时,她开始让两个小孩子上当地小学。她说,丈夫的总经理位子总有一天会被当地人取代,为了学会过苦日子,她未雨绸缪,让小孩开始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问她担不担心未来的生活,她答道:“这也是没办法的趋势!”
104人力银行人力开发处协理阮剑安就表示,台湾人要西进大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不能只是为西进而西进,否则将很容易被大陆人取代,“如果你在台湾已是第一流的人,你到大陆可能仍是第一流;如果你是第二流,到大陆你会发现,你已变成第四流”。
大陆磁吸效应日增
在两岸民间互动频繁之下,人民的认同感、了解度增加,势将冲击原先的刻板印象,甚至意识形态。曾?芬指出,原先支持台独者,到大陆后立场松动。诚如陈小红说的,未来两岸之间谈意识形态的人会越来越少,台湾人对大陆的观感会改变,大陆本身也会改变,两岸人民会越趋务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移居”会不会转变为“移民”,就显得不那么政治敏感。根据调查,有两成的受访者(20.5%)希望他的下一代长大后能在大陆工作。陈小红一针见血地说,目前大陆对台湾人移居,严格来说并无任何限制;如果台湾天灾人祸不断,相形之下大陆的吸引力会更大。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台湾房屋中介业者,有一次带一群来自台湾南部的四五十岁“田侨仔”参观上海,当他们看到高耸的大厦、热闹的街况以及外滩的夜景之后,“这团人几乎有半个小时没有人说话,只见他们惊讶地张着嘴四处张望”。这一年来,有许多类似的台湾人如今变成了上海的移居者。当被问到假如不在上海,会移居哪里时,除了部分人想回台湾之外,排名第一的竟是大上海以外的大陆地区(24.2%)。这说明,许多台湾人仍想在上海以外的大陆地区一圆其中国梦。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