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千古功臣 彪炳青史 悼念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0-16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千古功臣 彪炳青史 悼念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 历史档案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我的一生被日本断送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1990年12月9日,因发动西安事变被'...

千古功臣 彪炳青史 悼念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


历史档案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
“我的一生被日本断送了”
据香港媒体报道,1990年12月9日,因发动西安事变被国民党当局长期监禁的少帅张学良,在台湾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N H K)的采访,他回顾了当年发动兵谏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其他问题。
关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说:“那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不管对方是谁,我愿意抛弃自己的权力和生命进行抵制,这就是我的本性。”
他说,他是反对内战的,“当时部队(东北军)内比较强烈的愿望是回家乡”,“他们要同日本人打,不愿同共产党作战而失掉力量,想保存力量同日本人作战”。“在那之前,我和蒋介石先生有时也发生意见分歧,但还没有像那次(指发动兵谏)那么严重”。
当时,日本正在扩大侵华战争,可是蒋介石的基本战略是“攘外必先安内”。张学良说:“我就主张攘外安内(攘外为先),就是对外就能安内。”
他于1936年4月秘密访问延安,同周恩来会谈,并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呼吁在共产党根据地延安的周恩来到西安商讨善后事宜。
张学良说,他与周恩来都曾在天津南开大学学习,“以前曾听说过他的名字”。在延安事先曾进行过商谈的张学良与周恩来,基本达成一致抗战的认识。
张学良说:“尽管我们是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他对周恩来的评价是,“(他的)反应很快,了解事情也很深刻”,“说话一针见血,而且对事情看得很清”。
1936年12月24日晚,实现了蒋介石与周恩来的直接会谈。张说,是他领周恩来去见蒋介石的,他并列席了会谈。张学良没有介绍会谈的详细情况,但他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谈”。
在谈到西安事变后护送蒋回南京而遭到监禁时,张学良说,当时周恩来是反对他这么做的,“甚至到机场想把我追回来”。他说,他知道去南京将被逮捕,但还是去了南京。
“我是个军人,我做这件事我自己负责”,“同时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
他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杀死后,张学良感到“家仇国恨集于一身”,但他说,他“一点儿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
时值张将军90大寿,来自欧美的新闻记者曾争先恐后地要对他进行采访,但是,张学良从“我的一生被日本断送了,我不希望日本的年轻人再犯过去的错误”这一强烈的愿望出发,接受了日本广播协会的单独采访。
遭幽禁数十年不后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去年香港凤凰卫视播出张学良将军纪录片的第三集,片中“少帅”张学良表示,对于当年“西安事变”后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以致自己从此被幽禁数十年,他完全不后悔。
张学良还透露说:“我没有死,是蒋夫人(宋美龄)保的,蒋先生(蒋介石)是要把我枪毙的。”
张学良在一部1993年制作的传纪式记录片中说:“好多人讲啊,你不该送他(蒋介石)到南京去。这话不对,不对。我这个人不同,我是个军人,自己做的事情我自己负责。”
“我不在乎,杀我头我也不在乎。我真的不在乎到南京之后就把我枪决。”
人物生平 世纪传奇老人张学良
【香港《亚洲周刊》10月15日一期报道】1901年出生的张学良,一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神秘人物,影响他一生最大的西安事变至今仍是个历史悬案。1991年张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对过去这段历史不愿多谈。事实上,他已为西安事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西安事变改写了中国现代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张引咎辞职。1935年张率军到西北与共军作战,多次失利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以兵谏方式,逼蒋立即停止内战,全面抗日,蒋同意后便获得释放,史称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落幕后,张决定“负荆请罪”亲送蒋回南京。
张学良因西安事变受军法判决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于1937年1月4日经特赦免除徒刑,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从此被软禁,失去了居住、见客与通讯的自由。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没有成功。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蒋将张转至台湾继续软禁,熬过长达半世纪的幽禁岁月,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才逐渐获得人身自由。
国共两党对张学良各有不同评价。国民党认为张学良挟持统帅,影响剿共进程,让共产党得以喘息,致使大陆沦陷;共产党则定位张学良为“爱国将领”。历史学者司马桑敦认为,正因为这场事变的发生,蒋介石最后停止对红军的大规模进攻,放弃武力消灭红军的打算,改取政治解决的做法,因而使得国共两党在内战十年之后,终于得以在不长的时间里达成了政治的妥协,也正因如此,中共一直对张学良和杨虎城怀有一种特殊的尊重与感激之情。
张学良很早成婚,元配于凤至大他三岁,后张结识人称赵四小姐(因在姊妹中排行第四)的赵一荻,当时还是少女的赵四决定跟他到奉天,这在当时是极为颠覆传统之举,赵父大怒,在报纸上登脱离父女关系声明。但赵一荻始终无怨无悔,与少帅厮守、相濡以沫长达72年,于去年过世。
历史档案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去年6月22日,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在檀岛病逝,终年88岁。这位巾帼英雄在72年的岁月里与张学良长相厮守,其传奇一生,可谓多姿多彩。
赵一荻,人们多称她为赵四小姐。很多女人都会爱上风流少帅,但能没名没分地陪伴一个失意的男人度过数十年寂寞幽徒生涯的,只有赵四小姐。
赵一荻原籍浙江兰溪,出身于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但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十五六岁之前,她在天津上学,是个刻苦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她父亲名叫赵庆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担任过津浦、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的局长、政府交通次长、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职务。但她母亲却是平民出身,是位贤慧、勤劳的妇女。
坠入爱河
赵一荻与张学良初识和交往应该是在1926年前后,地点是天津。原来,当时北洋政府中有些达官贵人,嫌在北京过私生活有些拘束,便常溜到天津的交际场中品酒赏花,高歌酣舞,玩个痛快。赵一荻好奇,常到那里看热闹。张学良的天津私邸在旧法租界32号路54号,三层洋楼,颇为精美。他有时路过天津也小作停留。赵一荻经大姐绛雪(即冯武越的夫人)介绍,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赵庆华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的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发白,手发抖,大骂一通后,派吴妈和一个小丫环昼夜看守,一步不许出门。这种软禁的生活给赵四小姐带来无限的痛苦,在其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来到奉天(沈阳)。
赵四小姐的私奔,在赵家掀起了轩然大波。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帅府内也感到了微微的不安。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担心赵四小姐的私奔有辱张家门庭,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正式夫人的名分。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小姐对张学良的爱情,她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着张学良。
似水柔情
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感念赵四小姐的一片真情,力主在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并亲自监工设计装饰,使小妹尽量居住舒适一些。赵四小姐搬入此楼居住,把卧室设在二楼西北角,这里虽然比其它房间阴冷,但抬头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心里顿时就会涌起一股似水的柔情,那种温暖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1929年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将军在这里有了唯一的
儿子。  
“九一八”事变时,全国哄传张学良在北平正与影星胡蝶跳舞。当时广西学者马君武写了一首诗,讽刺张学良:“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历时51载,能背诵此诗者仍大有人在。
但据当时张学良机要室主任洪钫与张学良的代表胡若愚回忆,这中间属于误传,马君武则据误传而成诗。据称,1931年胡蝶到北平拍摄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电影,曾拜访张学良,并无其他关系。“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患伤寒病初愈,尚在协和医院疗养。那一夜,他携夫人于凤至与赵四小姐,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忽得沈阳事变消息,立即退场,回到他的公馆(清代顺成王府),召开幕僚会议,请示南京军事委员会如何应变,复电“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挑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绝对不准抵抗”。蒋介石于9月23日也说:“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白发新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夫妇回南京前,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东北军,他写下手谕,交王以哲、于学忠等人代管;二是赵四母子,为防不测,吩咐参谋长在他离开西安后,立即将赵四母子送往香港。但此时的赵四小姐,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张学良,直到大姐于凤至匆匆从国外赶来,她才回到香港,可心却一刻没有平静过,时时刻刻都在挂念被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
1940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赵四小姐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地相随左右,陪伴着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1964年,于凤至为了张学良的宗教信仰,报答几十年来一直照顾着张学良的赵四小姐,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同年7月4日,在赵四小姐51岁的时候,这对“牢狱鸳鸯”在基督十字架下终于结为正式夫妻。而这时他们已经相濡以沫,整整度过了36个春秋。
图片:
1、张学良
2、杨虎城
3、青年时期的张学良
4、张学良与赵一荻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