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中餐馆:物质文化双输出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0-1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餐馆:物质文化双输出 前些年,我作为新华社派驻欧洲联盟和北约的记者,在“欧洲之都”布鲁塞尔工作和生活四年有余。今年年初,我又领命常驻黑非洲腹地的加'...

中餐馆:物质文化双输出


前些年,我作为新华社派驻欧洲联盟和北约的记者,在“欧洲之都”布鲁塞尔工作和生活四年有余。今年年初,我又领命常驻黑非洲腹地的加蓬。此前的欧洲之行与这次的重返非洲,令我感触良多,其中之一就是深感中餐馆近年来在欧洲和非洲发展迅速,已在当地开花结果。
在比利时,大大小小的中餐馆遍布全国,光布鲁塞尔就达一百多家;在荷兰更是兴旺,仅在阿姆斯特丹中心的多姆广场四周就多达数十家;卢森堡首都卢森堡市人口只有7万,却还有像北京饭店这样的朱廊画壁、上下两层、富丽堂皇的大型中餐馆;即使在丹麦和瑞典等遥远的北欧国家,中餐馆也绝非“凤毛麟角”;至于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大国,中餐馆则更是随处可见了。
记得1996年仲春,我曾奉命飞赴罗马,随即同另外两位新华社记者坐火车赶往意大利北部的“汽车城”都灵采访。一天紧张的工作结束时已是午夜,我们早已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信步街头“觅食”,竟欣喜地发现多个灯光明亮的中餐馆仍在营业,店主人虽与我们萍水相逢,但一听说我们是来自祖国的记者,不仅盛情款待,而且还一再拒收饭费,执意要对祖国亲人表示“不成敬意的一点点小意思”。
欧洲人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不仅早已喜闻乐见,而且越来越情有独钟。非洲兄弟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尽管远隔重洋的中国对他们来说确系天涯海角,但当地的不少同行与朋友每每与我谈起中国这个“遥远而友好的国度”时,无不在十分向往的同时,神采飞扬地侃起中国饭菜来。
加蓬首都利伯维尔仅有四十余万人口,我穿街过巷亲眼目睹的大小中餐馆就有十多家。入夜,特别是到了周末,这里肯定是顾客盈门。尽管加蓬目前经济困难,百姓囊中羞涩,但这里的中餐馆却依然生意红火。
前不久,我做东请两位朋友———加蓬总统办公厅主任樊尚先生和加蓬通讯社社长戴德拉沃先生吃饭。当我首先提议去利伯维尔著名的大西洋饭店时,他们的回答却毫不含糊:“不!咱们就去中国餐厅。”于是,我们来到环境幽雅的翁家饭庄就餐。席间,他们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地对我谈起以往随邦戈总统访华时品尝的中国南北菜,据说他们不时就要光顾利伯维尔的中国餐厅“重享温馨”。
目前,欧洲和非洲众多的中餐馆已经成了反映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而生动的窗口。步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餐馆,人们在品尝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之际,还可领略中国文化:翰墨飘香的书法、装裱考究的绘画、碑帖。此外,古色古香的陶瓷餐具、细巧的茶具、精致的木雕、石雕、剪纸、绘画、文房四宝,福、禄、寿三老瓷像,以及优雅动听的民族音乐。
在数以万计的非洲和欧洲中餐馆中,让人赏心悦目的不光是吉祥喜庆的大红灯笼和雕梁画栋、描龙画凤的内外布饰,更有那一块块精美的金字招牌上所书写或镌刻的字号。这些名号大多以祖国的通邑大都、名山大川或吉祥词语命名,但也不乏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词语,诸如兰亭饭店、太白酒家、杏花村、黄鹤楼、狮子林,等等,可谓洋洋大观。
全欧性的华人社团“欧洲华人社团联合会”的朋友曾向我介绍说,目前仅生活在欧盟15国的华人总数就有百万之多,全欧华人已拥有大约3万家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中餐馆现已走红全欧洲。与此同时,在非洲各国乃至黑非洲腹地,中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到处生根开花,并已成为非洲餐饮业中的“一枝独秀”。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发展业务,不少欧洲与非洲的中餐馆已设法从国内聘请名厨主理,以在异国他乡一展身手。而且,不少经营中餐业的朋友也异口同声地对我说,他们将为促进包括中餐业在内的华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在海外大力宏扬中国饮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努力。
图片:
题图 加蓬首都的中餐馆“翁家饭庄”(摄影 毛雪良)【注:】【注:】【注:】【注:】【注:】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