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本报记者发自乌阿边境的报道 隔河相望阿富汗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0-1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发自乌阿边境的报道 隔河相望阿富汗 在美国加紧调兵遣将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的关键时刻,我们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一行三人,紧急前'...

本报记者发自乌阿边境的报道 隔河相望阿富汗


在美国加紧调兵遣将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实施军事打击的关键时刻,我们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一行三人,紧急前往阿富汗的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对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进行采访。
飞往塔什干
10月4日上午,我们从莫斯科谢列梅杰沃1号机场搭乘乌兹别克斯坦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A—310,经过3小时15分钟的空中飞行,到达距莫斯科近3000公里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我们很快安顿下来,并在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注了册,领到了采访证。
这是一次在特殊条件下的特殊采访,不可能依照常规、制定详尽的采访计划。我们只能见机行事,密切跟踪形势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不能贻误战机。
10月5日,我们抵达塔什干的第二天上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来访,并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举行了紧张的会谈。听说下午3点有两人联合举行的吹风会,我们翘首以待,但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传来的消息说,只邀请当地记者和美国记者出席,连俄罗斯记者也要坐冷板凳。
吹风会结束后,拉姆斯菲尔德匆匆飞往土耳其。当天下午5时半,卡里莫夫在总统府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我和摄影记者获准参加。我们到了记者招待会会场才知道,塔什干来了许多外国记者,除大部分来自莫斯科外,自然少不了世界几家主要通讯社、CNN、BBC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记者。卡里莫夫的情绪格外高涨。他说,今天和如此多的国内外记者见面,他感到非常荣幸。的确,几千名外国记者云集塔什干,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卡里莫夫在吹风会和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乌兹别克斯坦将向美国开放领空,为美国空军运输机和直升机提供一个军用机场,用于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和执行搜寻、救援任务。他同时承诺,乌兹别克斯坦领土和领空不会被用来实施地面军事行动和轰炸阿富汗。他所说的军用机场究竟在何处,官方守口如瓶,记者们议论纷纷,一时成为媒体追踪的焦点。
进入铁尔梅兹
美国10月7日开始袭击阿富汗前后,西方记者纷纷拥向乌兹别克斯坦边境重镇铁尔梅兹。我们也随着不断变化的形势转移“战场”。8日清晨,我们乘坐能容纳30多人的雅克—40客机飞往那里。
铁尔梅兹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现有人口11万,离塔什干约600公里,距阿富汗边界只有十多公里。边界地带的“海拉通”大桥是连接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的主要通道。1979年,苏联地面部队就是从这里入侵阿富汗,1989年又从这里撤出。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年代,这座桥曾一度成为两国人员和货物往来的必由之路。但自从1996年塔利班接管阿富汗政权后,乌阿关系迅速恶化,大桥也随之被关闭。
铁尔梅兹城内多为低矮建筑,15层高的州政府大楼十分显眼。这里的街道宽敞平整,草木茂盛,但遇到风天,尘土飞扬,令人大倒胃口。城市居民的用水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自来水实行定时供应,使用热水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铁尔梅兹和阿富汗隔河相望,对面的阿富汗领土被塔利班控制,而且据说有近万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已部署在边境一带。我们本来以为,由于美国袭击阿富汗,铁尔梅兹居民的安定生活将遭到破坏,全市将会笼罩在惊恐不安的气氛中。但两天来的采访使我们发现,这里的居民不相信战争,对他们来说,好像边界那边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人们的心态如此平静出乎我们的意料。不管男女老少,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塔利班过不来,不会在乌兹别克斯坦搞恐怖行动。不少人说,我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和过去没什么两样,一切都平安无事。
但也有人表面看来若无其事,内心却有几分担忧和无奈。他们对我们直言相告,担惊受怕也没用,听天由命吧,但愿战争不会越过边界。
谈到对美国的态度,人们普遍表示支持美国的行动,主张狠狠打击恐怖分子,但是要有准确目标,不要殃及平民百姓。可能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也有人对美国的做法持批评态度。一名当地乌兹别克族青年和记者聊天时说,美国可以袭击别人,但不许别人袭击它;自己丢了面子,就指名道姓地大动干戈,而且是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
走近乌阿边界
我们刚刚到达铁尔梅兹,便听这里的外国记者说,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于是,我们9日上午来到州政府新闻官员拉莫索恩的办公室,要求去看看位于边界的“海拉通”大桥。拉莫索恩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但说此事要请示有关领导。他后来给我们的答复是:领导还没有最后决定,有可能组织40名外国记者一起去边界参观,他让我们第二天听他的消息。
走出州政府大楼,我们总觉得应该尽快到边界走一走,不让靠近,从远处看一看也好。拿定主意后,我们叫了一辆出租车,飞也似地驶向“海拉通”大桥。当看到大桥及阿富汗那边的油库和我们的距离不断拉近时,两名警察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他们先是查看了我们的护照和采访证,然后要我们立即离开。碰钉子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我们总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当天下午,我们调转方向,决定从铁尔梅兹老城向边界靠近。出租车行驶了15分钟左右,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近似世外桃源的神秘地方。眼前是一道又长又高的大土坡,几个乌兹别克斯坦士兵背着枪在上面来回走动。往里走有一个大教堂,教堂内外不见一个人影,我们探着头轻轻地走进去,除了里面铺着的红地毯,看不到任何东西。教堂外面是一片精心培育的花草树木。一道两米多高的铁丝网把土坡和教堂隔开,铁丝网外侧的平地上走过来几个像是下岗的士兵。我们向他们打招呼问好,询问可不可以拍照留影,一个小兵连说了三句:“不行!”。
我们从这里看到,稍远处有一条河。一个士兵告诉我们,那是阿姆河,河那边就是阿富汗。也许是天气昏暗的缘故,我们看不到河对岸有任何动静。我一个人沿着铁丝网继续往前走,身上感到冷冷的,我的同事早就止住了脚步,并劝我赶紧回来,防止塔利班从对面打冷枪。我大声说,不用害怕,这些士兵白天黑夜在这里站岗放哨,也没出过什么事。这时,我发现右面几十米远的房屋旁边有几个人,走过去一看,是几名护园人和维修电线的工程兵。我和他们交谈了一会儿,然后回到了停车场。
当我们乘车即将走出铁尔梅兹老城时,两名士兵把我们拦在了路口。他们问我们是不是在边界拍了照,说完便查看我们和司机的身份证。其中一名乌兹别克族士兵用不太流利的俄语告诉我们,经他们头头允许才能放我们走。又过了一刻钟,两名尉官开着吉普车来到我们面前,自然是先看我们的护照,然后检查了摄影记者的数码相机,确信我们没有在这里拍摄禁止拍摄的东西。没过两分钟,我们成了有说有笑的好朋友。那名上尉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在返回的路上,我的同事将这次短暂的经历说成是“边关探险”。当晚在宾馆听两名法新社记者说,她们和我们一样,今天也在同一个地方“开了眼界”。
(图1、2、摄影 本报塔什干特派记者 王长山) 
图片:
1、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政府机构严加防守
2、一对乌兹别克斯坦新人在边境重镇铁尔梅兹举行婚礼
3、塔利班向阿富汗与乌兹别克斯坦边界紧急调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